被遗忘的六日战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叛亂、造反和全面戰爭

在十九世紀後期,對於如何運用軍隊平亂才是最適合,人們曾加以深入思考。提出最有見地的思想的人,應數在1885年至1893年擔任印度陸軍總司令的陸軍元帥羅伯茨勳爵。羅伯茨才智與魅力過人,長於管理,深得麾下英國和印度軍人敬重。羅伯茨尚是低階軍官時,已深入思考過如何鎮壓叛亂的問題。他在自傳(1)中說,早在1852年(他當時二十一歲),他就會和父親(2)討論對於殖民戰爭,尤其是西北邊境(3)的戰事,哪一種戰術最適合和最有效。(4)

羅伯茨在自傳中詳述他在西北邊境所打的三場戰鬥:奪取安姆貝拉山(Umbeyla Hill, 1863)、奪取派瓦爾山口(Peiwar Kotal, 1878)和奪取卡雷茲伊米爾(Karez—i—Mir, 1879)。(5)雖然他沒有明言這幾場戰爭應作為典範,但他把這幾場戰爭特地挑出來詳細論述,無疑暗示羅伯茨其實將它們奉為典範。這三場戰鬥都有一些共同特徵。在每一例子中,反抗軍都在山頂或山口的最高點構築堅強的防禦工事據守,而且兵力充足,令到缺乏支援就從正面進攻十分危險。在以上每一場仗中,羅伯茨都把麾下兵力分散,在正面進攻的同時,在一邊或以上的側翼同時進攻。他的部隊先是朝目標緩緩推進,但當接近目標時,就一鼓作氣猛然快速進攻,進攻手段包括猛烈的步槍射擊和刺刀衝鋒。攻陷敵人據點後,羅伯茨務必全殲敵人,以取得徹底勝利。(6)

羅伯茨也在其《致緬甸統兵將領之指示》(Instructions for the General and other Officers Commanding Columns in Burma)中闡述了他對殖民戰爭的看法。這些指示是由羅伯茨以總司令身份針對1886年的緬甸戰役發出,它們說:

遇有敵人武裝反抗英國統治,必須動用一切手段,不只要將敵人逐出據點,還須包圍該據點,令敵人遭受最大損失。只將抵抗平定而沒有給予敵人懲罰,只會令他們膽子大起來,日後重施故技,這樣會令戰事曠日持久,因此應從速實施嚴厲制裁,即使這樣的制裁會令我方遭受一些損失,但相較之下,戰事拖延損失人命會更多。(7)

這段話再次主張要獲得徹底和決定性的勝利,並再次強調須同時從正面和側面進攻,以在發動攻勢時包圍敵人。

羅伯茨似乎與屬下軍官討論過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在1879年至1880年的阿富汗戰爭期間。有幾名英國軍官在1890年代寫了一些關於實行殖民戰爭的教材,他們幾乎全是那場戰爭中羅伯茨麾下的軍官。這些軍事理論家之中最重要的是卡爾韋爾(Charles Callwell)(8)和哈特(Reginald Clare Hart)(9)。卡爾韋爾寫了一本書探討殖民戰爭的理論與實踐;(10)哈特的著作主要關於大規模戰爭,但也包括大量關於小規模衝突的討論。(11)

哈特生於1848年,學習工程一段時間後,在1869年參軍,擔任皇家工兵中尉。哈特智慧甚高,對於軍事有深入思考。他是個優秀教師,並獲羅伯茨勳爵任命為印度軍訓處處長(1889年至1896年),其後成為英國軍事工程學校校長(1902年至1905年)。他後來仍擔任南非總司令(1912年至1914年)。哈特的兩本著作《兵法之我見》(Reflections on the Art of War)和《衛生與健康》(Sanitation and Health)(後一本書是供軍官參考,以保持士兵健康的建議手冊,他將此書獻給羅伯茨勳爵),影響極大,讀者甚眾。(12)

卡爾韋爾生於1859年,1876年參軍,1878年獲任命為皇家炮兵軍官。他在1879年至1880年的阿富汗戰爭中,指揮一個皇家炮兵的炮兵連,之後在1881年的第一次布爾戰爭中再度擔任炮兵連連長,1885年他在桑赫斯特參謀學院(Sandhurst Staff College)的入學考試中取得首名。他智慧極高,並且早在1885年之前就鑽研過殖民軍事戰爭的戰法,無論對英國還是其他帝國的戰役都有研究,但集中探討在印度西北邊境所發展的戰法。卡爾韋爾把自己的看法寫成長篇論文,在1886年贏得皇家聯合軍種研究所金獎。他對於殖民戰爭的看法與羅伯茨勳爵大致相同,而他與羅伯茨勳爵的關係很密切(英軍在第二次布爾戰爭初期遭逢連串敗績〔尤其是「1899年的黑色星期」〕後,羅伯茨勳爵受命前往南非扭轉敗局,而卡爾韋爾是羅伯茨挑選來協助自己的軍官之一)。軍方要求卡爾韋爾把他的文章寫成書。此書表面上只是一名軍官的個人意見,但它由英國政府文書局刊印,而為其1906年版寫序的不是別人,是帝國總參謀長利特爾頓(N. G. Lyttlelton)本人,他「向各軍官推薦此書,它是關於如何打小規模戰爭這個課題不可多得的著作」。在這種情況下,此書可說是官方軍事教材。它影響力極大,廣為年輕軍官私下研讀,也獲參謀學院選用為教材。此書寫得深入淺出,結構條理分明,也是它大受歡迎的原因。

另一名軍事理論家是與羅伯茨關係疏遠冷淡的吳士禮勳爵(Lord Wolseley),(13)他寫了一本書名叫《士兵野戰口袋書》(The Soldier’s Pocket Book for Field Service)(此書在1869年出版,1882年出印第四版時經大幅修訂)。此書是相當厚(超過五百頁),但以小字體、小開本印刷,所以攜帶很方便。它是設計來作為軍官的隨身指南,列出應對每種軍事狀況的規則。此書主要討論大型戰爭,不過談到小規模殖民戰役的篇幅也不少。儘管吳士禮與羅伯茨關係不佳,但他有關小規模殖民戰役的原則,卻與羅伯茨如出一轍。

在這些人眼中,帝國陸軍對付叛亂或全面戰爭的角色是很直截了當。如果任何受統治民族竟如此不識好歹,拿起武器發動叛亂對抗英國人,那麼英國應該即時和果斷地回應,派小隊英國正規軍迎擊叛亂者,將之盡快和盡量徹底殲滅。卡爾韋爾一再強調這點:

目標不只是要向反抗軍清楚證明誰的力量比較強,還要向那些執起武器的人施以懲罰……光是打敗敵人並不足夠,應當徹底擊潰反抗軍,令他們日後不敢再造次。可能的話,應在軍事意義上將他們全殲。應當追求大捷全勝,而非僅獲得一些成果……光是贏得戰事並不足夠。不能只挫敗敵人,而是必須將之徹底擊潰……目標是令敵人兵員大量傷亡……既然他們膽敢與我們為敵,就必須令他們感受到與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戰鬥的滋味……作戰成功的意思不只是打敗敵軍,而是殲滅他們……主要問題……是……務令勝利是能大量殺傷敵人的真正勝利……目標是使他們損失慘重……永遠不要忘記……令戰事勝利告終,並非要佔領陣地,而是減少敵軍兵員……永遠不要忘記……戰場上須時刻注意的大目標,是令敵人遭受盡量大的損失……令非正規戰士膽喪而降服的最快方法,是令他們減員……戰術的基本原則是……部隊必須痛擊敵人,給予他們永生難忘的教訓……打贏戰事……的意思是令敵人潰敗、震懾,知道自己若不放下武器,就會被徹底殲滅。(14)

哈特和吳士禮的看法大同小異,至少意思上如此:

避免被殺的最佳方法……是先殺掉對方……而達到該目標最安全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利用所有可用的空間,部署盡量多的步槍。射擊線愈是人多勢眾,火力就愈猛烈,敵方防線損失就愈大,士氣也愈低落,而其結果是我軍進攻線的損失愈小。(15)

對付野蠻人,殺掉其戰士……是最有效的政策,因此應視之為第一要務。(16)

卡爾韋爾要處理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令「敵人遭受最大損失」。他注意到正規軍面對非正規軍對手時享有一些重要優勢:

正規軍在戰場上佔有優勢。武器更精良、部隊訓練有素、成員清楚知道彼此的明確職責、團隊精神、文明的道德力量,這些因素加起來令受過訓練和有組織的軍隊享有無庸置疑的優勢……正規軍與未開化敵人之間在武器、訓練、凝聚力和方法上的差距,是沒有東西可以彌補的……可以很有握地說,由於武器性質、訓練缺乏等因素,敵人在火槍射擊效果方面,幾乎一定遠遠不如受過訓練的步兵。(17)

哈特的見解相同。他在談到「英軍與亞洲人對陣」的事例時說:

研究這樣情況顯示,種族的威望,加上武器更精良和訓練更扎實,往往能彌補敵我眾寡懸殊的情況。(18)

而卡爾韋爾也察覺到,正規軍在進攻時這些優勢更為顯著,尤其是在攻擊非正規軍防守據點的時候,但正規軍在面對游擊攻勢時,這些優勢就消失。因此,卡爾韋爾的結論很清楚:派正規部隊出動時,要誘使非正規軍對手防守固定據點,並盡可能不要促令敵人採取游擊戰術。

應當爭取的目標是要與敵人決戰,而不是採取機動;要在大會戰中與敵接戰,而非迫使他們退卻……最有效的方案是,利用所有可能的機會與敵人接戰……相較於一些旨在把敵人逐出陣地不與之決戰的戰略組合,攻擊敵人是更安全有效的方案……每遇到可以決戰的時機都不要放過……應該爭取的目標是大規模與敵接戰……激戰……衝突愈激烈,敵人就愈能明白正規軍的優勢……正規軍的目標是爭取會戰……我們有充分理由去促使〔敵人〕決戰,以巧妙的部署誘敵,激使敵人急於與我軍戰鬥……會戰對我如此有利……遇有衝突發生,就要充分利用這種機會,這自不待言。(19)

哈特和吳士禮原則上同意這點。哈特說:「在山地戰或叢林戰中……應盡可能促使敵人會戰」,(20)但他注意到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部族深諳游擊戰之道,並擅於小規模戰鬥……部族通常很清楚避免大型戰鬥對他們有利。」(21)吳士禮有類似說法:「在山區作戰時……我們應時刻掌握進攻的主動權……所有這類作戰都應致力令……敵人覺得:你鄙視他這種對手,而且你很渴望與他打近身戰。」(22)

卡爾韋爾力促應迅速和果敢地動用正規軍,以免叛亂擴散,或滲透到本地人群中站穩陣腳。正規軍必須掌握和保持主動權,行動時要有「銳氣與堅定」,「不能稍有猶疑」,憑着「毅力與決心」、「果斷與智謀」、「勇猛與無畏」。(23)一旦正規軍開始行動,就不能有拖延耽擱,攻勢必須銳不可擋:

最要緊的目標,與其說是要盡早發動,不如說一旦發動起來,就不能稍有遲滯……必須保持主動權……正規軍必須掌握主導,令對手跟隨在後……必須使敵人始終有種心理上處於劣勢的感覺……哪一方佔支配地位,必須毫無疑問,誰主宰戰爭的過程,必須清晰確定;不容有絲毫耽擱拖延……這不只是保持主動權的問題,而是迫使敵人看到,他處處都輸掉了,並且認識到文明的力量沛然莫之能禦,是無可置疑之事。(24)

哈特和吳士禮看法相同:「一旦發動攻勢,就必須憑着判斷力的幫助,以雷霆萬鈞之勢進行到底,還要堅決一舉犁庭掃穴。」(25)「你必須迎頭痛擊,速戰速決。」(26)

以這種所向無前、沒有猶豫的方法的主要原因,是令非正規軍陣營中拿不定主意的人震懾,令他們留在家裏:「雷霆萬鈞的攻勢可以產生一種效果,就是令仍在猶豫是否拿起武器的人留在家裏,從而起到減少敵人戰力的效果。大膽的作戰方案往往能把敵軍人數減到最低,還能令尚未加入的人不願參與。」(27)

一旦行動起來,正規軍朝敵人推進時須緩慢,但要穩定和有條不紊。卡爾韋爾十分強調絕不能停留在某處待敵人攻來:

有一點是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那就是……唯一應採取的態度是……進攻。正規軍應強攻敵人領土把他揪出來。必須準備好無論在何地發現敵人,都可以和之交戰。必須以打贏而非保障自己安全為目標……攻勢應當……慎重進行……對於固守據點而未經訓練的部隊來說,對手一步步朝他們推進所產生的巨大鎮懾效果,是沒有其他事情可以比擬的。(28)

同時,行軍前進必須有紀律,與民秋毫無犯。卡爾韋爾反對以火燒村莊或糧倉等方式來威嚇普通百姓:

派出遠征軍平亂,不只是為令敵意暫時休止,而是要得到持久的和平。因此,在選擇目標時,應以令敵人懾服,而非激怒他們為目的。摧毀敵人的莊稼和糧倉……會令對方更為惱怒……恣意破壞往往會加深他們的仇恨。進行小型戰爭的國家常常是希望與他們所要懲戒的人建立友誼,所謂「軍事處決」的制度並不適合於這個目的。有時候……是不得不摧毀村莊,破壞他們的莊稼與穀倉,但發生這樣的事,仍然是令人遺憾的。(29)

哈特和吳士禮十分同意這種觀點:

摧毀村莊並不可取……因為村莊就像是抵押品,村內居民會因為村莊的存在而警告敵人遠離該處……如果燒了村莊,居民就被會被逼上絕路,鋌而走險……不分青紅皂白滅村會造成很大危害……即使有人在夜裏從某條村的方向開火,也可能是敵人的把戲,目的是引誘我們燒村。(30)

燒村……是很拙劣的政策,因為這不能嚴懲他們,而只會惹怒他們。(31)

卡爾韋爾說,正規軍推進的時候必須保持射擊軍紀。急於開火會令敵人過早退出防禦陣地,因而難以造成敵人「重大傷亡」。正規部隊最佳的推進方式,是在非常接近敵人前,維持「禁止射擊」:遠距離開火是徒勞無功的,在逼近到近戰距離前,應該禁止射擊:

進攻時……禁止射擊愈久愈好……從八百碼的有效射擊距離開火,是無法帶來決定性的勝利,只會令敵人放棄陣地(32)……須要達成的主要目標是接近敵人,並在逃命者離開掩蔽物的一刻,向他們作有效射擊……除非射擊準確,不然敵人只會遭受很小損失,而且雖然逼退了敵人,但沒有將他真正擊敗……進攻時……很少須要很快速……只有在近距離時才開火……上策是在推進至近距離前禁止射擊,以令射擊徹底奏效。(33)

在推進至離敵人二百或三百碼左右的「極近距離」前,須禁止激烈射擊,一旦進入「極近距離」,真正的攻勢就開始了。如果可能的話,正規軍應兵分三路,向敵人正面和左右側翼同時發動攻擊。攻擊手段包括部隊以刺刀衝鋒,並盡量快速和有效地射擊,盡快直搗黃龍。(34)卡爾韋爾說,結果會是反抗軍陣地立即被攻陷,反抗軍倉皇逃命。

以側翼攻擊配合正面攻擊肯定是上上之策……非正規軍似乎覺得,只有在他們做了萬全準備的地方才會受到攻擊,其他地方不會受襲……通常向一邊或兩邊〔側翼〕發動攻擊不會遭遇重大抵抗……簡言之,側翼攻勢往往能造就決定性的勝利……如果做得到的話,在敵人開始逃走時,前方攻勢應加強,這樣部署在他們撤退路線的部隊就能射殺逃敵,從而創造了理想的戰術態勢……最後二三百碼是關鍵,如果攻擊者能推進至這個距離,最後留下一段足夠的衝鋒距離,即使守軍在衝鋒發起的一刻逃走,進攻者也能給予很大殺傷效果……一旦非正規軍潰敗逃竄,一般步兵是沒有機會追上他們,但是……他們仍能以步槍殺敵不少……上刺刀是一定要做的事……非正規軍戰士很少能抵擋刺刀衝鋒……部隊已經一再證明以刺刀衝鋒對付非正規軍戰士極為有效……刺刀衝鋒幾乎戰無不勝……敵人甚至不敢正面對抗它,這已是屢見不鮮。(35)

哈特也強調正面攻擊配合側翼攻擊的需要:

亞洲人應對正面攻勢時,常常能仗着一股執拗的勇氣抵抗,但如果側翼或後方受襲,就會馬上亂成一團,因為他們缺乏組織,在敵人出現時也缺乏變換防禦方向的機動力……亞洲人面對正面攻勢時會頑強抵抗,但側翼或後方只要受到哪怕是很小的壓力,就會觸發他們撤退。因此,除非是攻敵之不備,或者陣地防守很薄弱,又或者有包抄敵方側翼的行動配合,否則,發動正面進攻是下策……情況許可的話,應該組織兩條推進線……俾能互相支援,例如,利用深谷兩側的山脊。(36)

吳士禮也愛兵分兩路,從正面和後方進攻,並說這個方案常常沒有得到充分採用,他也一再強調推進時要步步為營,以及最後階段要衝鋒猛攻。(37)

卡爾韋爾強調十分重要的「殲敵」,不只發生在攻堅的時候,還發生在攻陷敵人防守的據點之後。守軍一旦潰敗逃竄,就要予以射殺,並要一鼓作氣窮追猛打,即所謂的「乘勝追擊」:

奮力進攻一舉直搗敵陣固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要全力與果斷地乘勝追擊……一旦他們開始移動,就須不斷追逼,令他們不能停下……愈是迅速和堅決追擊〔敵人〕,他再次與我軍為敵的風險就愈小……攻擊堅守陣地的非正規軍戰士時,應注意的主要問題不是盤算如何奪取陣地,因為這並非太難之事,而是令勝利是能重創敵人的真正勝利……在戰術上尤其要注意的一點,是令參戰的敵人逃走無門……永遠不要忘記……決定性的成功……不但在於打敗敵人,還有賴馬上乘勝追擊……。戰鬥得利只是前奏,獲勝部隊必須鍥而不捨地追擊,大軍推進……堅決地窮追猛打十分重要,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追擊的目的,是要令敵人的撤退變為潰敗,並對已潰散的敵軍……給予致命一擊……如果敵人遁逃,正確的反應是立即追趕,並以最猛烈的火力射擊逃亡者……這樣做的目的不只是把他們逐出據點,還要令他們遭受重大損失。(38)

卡爾韋爾認為,須要立即窮追敵人的原因是,如果有所拖延,反抗軍就很容易藏起武器和混入一般百姓之中,到時候就奈何不了他們,因為卡爾韋爾素來認為不應對付手上沒有武器的人。

雖然對正規軍來說,進攻才是上策,但正規軍也有可能受反抗軍攻擊而被迫採取守勢。卡爾韋爾說,在這些情況下,把正規部隊相對於敵人所佔的優勢發揮到最大的方法,是根據現場情況,採取最有利的防禦態勢,嚴陣以待,禁止射擊,等到最後關頭就以盡量猛烈的火力射擊非正規軍,瓦解其攻勢,令進攻者潰逃。一旦敵人潰逃,正規軍就應像成功攻堅那樣,迅速對被擊退的敵人窮追猛打:

如果敵人大舉來襲……在實施連發射擊的最後關頭來臨前,毫無疑問必須沉着,禁止隨便開火……在進入這種距離前不准射擊,是為了有效發揮火力,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是一樣道理……重大目標是誘敵推進到極近距離……採取守勢時,禁止射擊往往是上策……目的是誘敵深入,進入有效射程……須要注意的重大目標,是充分發揮現代步槍的威力,並把所有人部署到……射擊線之中。(39)

還有另外一些要點,顯然是羅伯茨認為對於任何殖民戰爭都極為重要,而卡爾韋爾和哈特都對這些要點有詳細論述,當中最重要的是補給品及其運輸工具,還有情報。羅伯茨多次討論過補給與運輸,以及打仗時運輸工具不足所產生的困難。他常常慨嘆印度缺乏像樣的陸軍運輸隊,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問題(「顯然……缺乏運輸工具會大大妨礙我軍前進〔1871〕……運輸工具不足的情況,令我更感焦慮〔1878〕……車輛如此不足,以致我每次只能調動稍多於半數的部隊〔1879〕……在所有情況中,我軍最大的困難來自缺乏組織完善的運輸局〔1888〕」)。(40)事實上,羅伯茨認為成立一支運輸隊,並為所有軍官提供關於正確管理和使用運輸工具的課程,是他擔任印度陸軍總司令任內最重要的成就。(41)羅伯茨堅決要求參戰士兵須把兩天的基本糧食帶在身上,以備補給供應不上時可用,他還下令參戰部隊須預備十至十四天的補給,存放在行李馬車和補給站,而這些行李車和補給站須時刻緊隨部隊,或保持在部隊左近。(42)

吳士禮在這點上與羅伯茨完全一致:

給養問題通常會是你的最大難題……在制定小規模戰爭方案,以對付未經訓練或野蠻民族時,你最大的難題往往是為部下供應糧食。如果你必須……停止前進……以便補給品跟上,就等於為……敵人壯膽……他會以為你是因為恐懼而停止前進。……延後開戰時間……以便事先完成所有補給安排……勝過還沒做好所有準備就急着早日開戰。(43)

卡爾韋爾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論述補給與運輸問題(「補給問題對小型戰爭的影響及其左右作戰方案的程度」)。(44)他和吳士禮一樣,認為補給是影響殖民戰爭打法的最關鍵因素:

調動部隊前進時須要考慮的問題,與其說是怎樣把士兵、馬匹或火炮向前推進,不如說是如何提供維持部隊生命的必需品……交戰區域愈是貧瘠不毛,安排給養的工作就要做得愈細緻。路況愈是惡劣,想要有效地運送補給品就愈困難……事實上,大部分困難的根源,就是來自這種關乎補給的頭號重大問題……它是打小規模戰爭的正規軍常常遇到的……這些作戰常常會遇到無法在交戰區域獲得補給的情況,若是如此,人員或馱獸的糧食都須自帶……許多小型戰爭確實在補給方面遇到極大困難,因此有必要在能保證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把參戰兵力減至最少……在小型戰爭中,補給不但是編制方面的重大難題,而且是大大影響正規軍與敵交戰時所用的戰術的因素,這是必須接受的普遍原則。(45)

哈特的看法完全相同:

主要困難關乎補給、運輸工具和氣候……缺乏運輸工具,沒有食物、彈藥和衣服的補給,部隊就無法行進……與天氣或道路狀況相比,補給問題更密切影響一支軍隊的狀態及機動力……我們在打小型戰爭時……補給須由基地向前方運送,結果是我們打小型戰爭時,運輸工具永遠是最大的問題。(46)

羅伯茨、吳士禮和卡爾韋爾全都強調,在作戰時停止前進,以令部隊折返拿取補給,是最糟糕的事情。他們說,沒有比這更助長敵人的氣勢。(47)

至於情報,羅伯茨、卡爾韋爾和哈特全都說,在與非正規軍士兵交戰時,獲得盡量準確詳細的情報極為重要,雖然三人也強調要做到這點困難重重。

這是清楚不過的事情。如果有任何被統治民族瘋狂到拒絕英國統治帶來的好處,乃至真的以武裝叛亂的方式加以抵制,那麼,就要以一切可能的手段殲滅這些瘋子。叛亂被視為政治有機體的癌症,必須割除病灶,並燒灼發病部位。如果這種切除手術及早進行,並且切除得夠徹底,那麼癌症就不會擴散,政治有機體就可以恢復健康。憑着完善的補給和運輸準備,加上盡量精確的情報,正規軍就可以打一場快而狠的戰爭殲滅反抗軍,繼而撤軍,這時就可以恢復正常的英國仁慈管治。

正規部隊的行動應只針對有武器在手的人,周圍和平的百姓應該秋毫無犯。一般百姓是健康的肌肉,不應受傷害,只應切除癌變的腫瘤。羅伯茨清晰指出「文明戰爭的規則」要求:「尊重原住民的人員和財產,並且無論於何處取得補給,都須全數補償。」羅伯茨相信在1879年的阿富汗戰爭中:「我軍途經地區的居民,若證明是友善的盟友,他們絕對受到最體貼的照顧,並以最溫和輕柔的手段對待。」(48)羅伯茨在1886年就緬甸戰役發出的「指示」中,非常清楚地表達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必須記着,大軍穿越鄉村的主要目標,是與居民培養友好關係,同時向他們展示我們實力的證據,藉以贏取他們的好感和信任。因此,指揮官應盡的責任是確保他們指揮的部隊不會破壞百姓財產,或傷害他們的感情……應竭盡所能……以行動和言語,令百姓知道我們會善待奉公守法之人……眼前行動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以慎重體恤的手腕對待居民……令那些被迫加入反抗我方集團的村民……與帶頭造反的首領之間出現盡量大的分歧。(49)

哈特也指出,英軍的標準做法是:從鄉村獲得的補給,須馬上全數支付費用;他還說這樣做會對原住民產生良好效果。(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