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人马斯克的地球创业游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马斯克为什么要办学校?

被残酷考验的少年

无论你是想了解Ad Astra的由来,还是马斯克的传奇创业经历,都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年少经历。

校园暴力受害者

马斯克出生于1971年的南非,那是南非种族隔离严重、人矛盾激化,社会秩序混沌,流血冲突频频爆发的野蛮年代。

一位年长的南非白人告诉我们:

“在20世纪80年代的南非,你要是进入一个以前没去过的酒吧,不小心看了别人一眼(如果你蠢到误入一个你不曾去过的酒吧),那你有可能被打到要进ICU(重症急救病房)至少三天;如果你有意地、不友善地看别人一眼,那就进ICU三个月吧。”

当然,如果你是一名女性,就无需有上述担心—因为那个年代的南非,性别歧视特别严重,酒吧根本不允许女性进入。

在这样一个相当不文明的社会环境里,一个人的性别、性取向、身材、肤色等如果不同于“所谓主流价值观”,就可能会遭遇歧视。这个社会对“什么是好”“什么是正常”抱有非常狭隘的定义,对“异样人士”的接纳度极低。这对天赋异稟的小马斯克—换句话说,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的小马斯克来说,绝非幸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小马斯克都是学校里最矮小和最独特的孩子。矮小是因为他的生日刚好赶上了接受入学的最后一天(6月28曰),他是同年级最小的孩子,发育也偏晚;独特是因为他从小性格内向、经常发呆、不善交流。现在我们都知道了,聪慧过人的马斯克,太容易深度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回忆起少年时代,班里总有一两个“倒霉蛋儿”是被大家欺负得最惨的——很遗憾,马斯克当年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我们理解的小孩子程度的“欺负”,无非是一些恶作剧和语言调侃,但在那个时代的南非,这些孩子们可是没轻没重的,即校园暴力,被调戏和挨揍都是家常便饭。马斯克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校园暴力是被打到住院,检查出了轻微脑震荡和鼻中隔软骨断。时隔30年后,这段经历的后遗症仍然困扰着马斯克。直到2013年做过鼻部手术后,才解决了呼吸不畅的后遗症。如今看起来不可理喻的校园暴力,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非屡见不鲜。马斯克说起当初经历,眼眶还会泛红。马斯克的亲人和他自己都在采访中提到过,正是因为在南非经历的童年,造就了他对抗外界残暴打击的忍耐力。马斯克的弟弟金博尔曾半开玩笑地说:“你认为创业初期被所有人否认、误解、打击很惨吗?那都没法与马斯克小时候被同学暴打相比。在那时的南非,校园欺凌很正常。更糟糕的是,人家10对1欺负完你,你第二天还要接着上学,生活还要继续……”转折点发生在十六岁时,马斯克突然开始锻炼体魄:练习了柔道、摔跤和空手道,再加上突然生长到1.83米的身高,给了他不少自信。最后一次被校园霸凌时,马斯克一拳将对方打翻在地。在那以后,校园里再也没有人来找他麻烦。这件事给了他一个启示:与仗势欺人者对抗,绝不能心慈手软。这种不妥协、强硬抗争的心态一路延续到了马斯克的创业之路中。

“双面”父亲

马斯克的父亲叫Errol,尽管如今两个人彻底闹翻,他们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一个谜。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硅谷钢铁侠”的养成过程里,Errol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不光是遗传因素,他还在很多方面影响了马斯克。

工程师天赋

Errol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机械工程师,开了一家公司承接大型工程项目,如建造商场、写字楼及空军基地。马斯克小时候常跟着父亲到建筑工地,学习安装电线和管道。

马斯克曾提起他的父亲是位天才工程师,知道每一种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马斯克称他之所以天生擅长工程学,是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天赋,对别人来说很难的事,对他而言轻而易举。曾有一段时间,他以为如此简单明了的原理,每个人肯定都知道,如房子里的电线是怎么工作的、断路器的工作原理,以及通过混合燃料和氧化剂来制造炸药。

冒险精神

Errol不光有工程师的才华,还极具冒险精神。他敢接一些公认很危险的建造项目和绿宝石采矿业的工作。很显然,这种冒险精神通过言传身教,已经继承在了马斯克身上。年纪轻轻就在硅谷通过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业成为亿万富翁之后,马斯克把钱投向了一般人不看好的太阳能电池、一般人非常不看好的电动车和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太空领域(马斯克家族素有冒险家的光荣传统,他的外袓父约叔华曾经是知名的冒险家,打破过飞行纪录,深入过原始丛林)。

这可能不完全是一种巧合:SpaceX的天才CTO TomMueller、特斯拉的天才CTO JBStraubel、伊隆·马斯克,这三位的父亲都是DIY达人,有极强的动手能力。

在家风的耳濡目染下,三个人都继承了DIY的超强能力和勇敢精神——想要一个东西?那就自己造出来。

马斯克从小就喜欢把书上读到的有趣的科技理论应用到DIY制作当中。

上中学时,马斯克接触了火箭的知识。只要准备好硝石、硫磺、木炭—火药的基本组成物,然后再把强酸和强碱混进去,就能释放巨大能量。如果再加上氯粒和制动液,引爆效果就一流了。南非当时还没有给小男孩玩的那种火箭套装玩具,于是他决定自制一套。在一本关于马斯克的传记中提到过,马斯克高中时把自制火箭模型带进学校,在课间点火发射……

天才和疯狂有时只是一念之间。我们应该庆幸,这位又聪明又有冒险精神的DIY天才,后来没有演变成“哥谭市的小丑”。

大量阅读

不是每个家庭里都有大量的书籍。

Errol家有。

据Errol回忆,他带年幼的马斯克去参加朋友的生曰派对,其他的小孩都在玩,但马斯克肯定会找本书待在某个角落里看。他从小就是个非常内向的孩子。

他读书的速度如同碎纸机。从8、9岁起,他每天阅读10小时,有时一天就“吃掉”两本书。如此“胃口”,不仅家里,周边图书馆的书也很快被看光。

接下来,马斯克开始读《大英百科全书》——这是在数字时代前最权威、最全面的工具书,介绍了当时西方社会掌握的各种知识。整套丛书共32640页,超过四千万字。“我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而所有秘密都在其中”,马斯克热爱读书,他在采访中说:“我是靠书本抚养成人的。首先是书,然后才是我的父母。”

在12岁之前,他把《大英百科全书》看了两遍,俨然一个“行走的维基百科”。

物质基础

出色的工程天赋结合大胆的冒险精神,让Errol赚了不少钱。

对于年幼的马斯克来说,有个富爸爸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隔着橱窗玻璃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

马斯克9岁那年,第一次见到计算机,他迅速被这个神奇的机器吸引—它能通过编程程序,高速执行人类设置的任务,创造出虚拟世界—这就像哈利波特第一次看见了魔法,梅西第一次见到了足球。

就收到了一份梦幻玩具——CommodoreVIC-20型家用计算机,当时售价三百美金,也许是一个孩子能收到的最责的礼物之一。

在1980年,计算机的普及程度就像今天的私人飞机—事实上,它比私人飞机还稀奇,普通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在那个年代,没几个爸爸能有这样的经济能力和意愿,花三百美金巨款给儿子买一个没人懂的笨重货色。

富爸爸的另一个好处是,从小就有机会周游世界。

马斯克6岁时就跟着父亲跨越大半个地球,从南非去欧洲旅行。这样的旅行让他很早就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不把视野仅仅局限在“炼狱”一般的南非。他明白外面有更广阔的天地,有美好的世界值得去探索。

这种潜意识在多年以后产生的结果就是,刚刚17岁的马斯克就逃离了南非,前往北美洲大陆求学、闯荡。

如果富爸爸有机会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上面就是最佳案例。

父亲的另一面

如果关于马斯克和Errol亲子关系的描述,在这里就结束了。那么我们将收获一个圆满温馨、值得每个男孩羡慕的家庭故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尽管马斯克实际上从父亲身上获益良多,但今天的马斯克极度讨厌父亲,甚至禁止自己的孩子们和爷爷见面。

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我父亲会精心设计一个邪恶计划。”

“他是一个恐怖的人,他是一个怪人,一个十足的疯子。”

“你难以想象他有多坏。你所能想到的几乎每一桩罪行,他都做过。”

“我的童年时期听起来很不错,其中当然也有好的方面,但绝不是一个快乐的童年。实际上,我的童年很惨。他总是把生活搞得一塌糊涂……无论多好的情况,都会被他搞得很糟糕。”[1]

但当采访人想具体了解关于他老爸的更多“邪恶”细节时,马斯克总是欲言又止。也许是因为他不想伤害自己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

究竟发生了什么?

马斯克不到10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本来他和弟弟妹妹都跟妈妈一起生活,但过了几年,马斯克认为父亲很孤独,便决定搬回去与父亲一起生活。他回忆说:“我为父亲感到难过,因为三个孩子都留在我母亲身边。他看上去很悲伤、很孤独,所以我想自己可以陪陪他。但我当时并不真正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后来事情的发展超出了马斯克的控制和想象。

作为工程师的Errol很有天赋,敢于冒险,但他在生活中远非谦谦君子。任何官方犯罪记录都不曾与他的名字有过瓜葛,但根据我们采访到的信息,他可能确实干过不少“坏事”。我们必须对这个词加上引号,同时让预期委婉一点,因为我们既不是法官也不是上帝。

他承认自己曾经对五六名闯入家里的人开枪,造成三人死亡—法院后来判他“正当防卫”,免除一切指控。至于那几些人为何闯入他家,无人知晓。他的私生活非常混乱,堪称极品渣男;他对女性缺乏尊重,把她们按照等级排列。2017年,72岁高龄的Errol证实了自己让继女怀孕并生下一个孩子,让全家族都气坏了。[2]

中国有句古话,虎毒不食子。Errol确实对马斯克有过很多引导和照顾,但由于个性使然,他也做了很多伤害孩子的事情。马斯克曾经说过,父亲对他们哥俩施加过很严重的精神折磨。比起身体上的直接攻击,心理攻击因其主观性和隐蔽性,容易被人们忽视,可它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很深远的。精神分析家玛丽·佛朗斯·伊里戈扬在《冷暴力》一书中指出,受虐者(特别是儿童)对于施虐者的精神虐待在起初浑然不觉,其间经历煎熬和内心痛苦直至情绪完全被对方掌控,往往在关系结束后(或是长大成人后)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对方冷暴力的对象,但心灵创伤已形成。

幼年的马斯克在学校被欺凌,Errol不帮着解决问题、不去安慰孩子,反而直接说他没用,被人欺负全都是他自身的原因。Errol习惯对至亲施加残酷的言语,直至对方感觉自己一文不值。中学时代的马斯克对北美洲无限向往,多次试图说服父亲带他去美国,他相信美国是个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地方。父亲对他的回应是百般挖苦,然后辞掉管家,让马斯克承担所有的家务,从早干到晚。Errol因为一个孩子拥有梦想而狠狠地惩罚他,并告诉他:这就是你向往的生活。

当时的北美洲对于少年马斯克,不是一个旅行目的地,是生命中的灯塔,远远地散发着光。但Errol不仅不愿意提供任何帮助,反而千方百计地毁灭孩子心里的希望之光—没人知道他出于什么心态这样做,仿佛马斯克心中的“好男儿志在四方”是一种大逆不道。

Errol威胁马斯克,无论任何原因,只要离开南非到别国上学,一切学费、生活开支一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马斯克没有被吓倒。他知道,要逃离“地狱般的南非和家庭”,只能靠他自己了。他17岁孤身去往北美洲的机票,是靠自学炒股赚到的钱购买的。在那个年代炒股,比如今买比特币还复杂。马斯克通过当地报纸观察股市行情,长期跟踪了几只股票,最终投进自己存了很久的几百美金零花钱,赚取了四倍的收益。到了北美以后,失去一切经济援助的马斯克,通过打各种散工赚钱:在农场种地、在粮仓打扫、在木材厂的锅炉房做清洁工。锅炉房是最困难的工作,30位清洁工很快走得只剩下2个人,而马斯克选择留下,因为这里的时薪最高——每小时18美金。在南非时,马斯克衣食无忧;但到了北美洲,他的生活很艰难。靠着奖金学、贷款和双份兼职,马斯克和弟弟才完成了学业。

让马斯克愤怒的是,当他和弟弟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拼搏,取得了成就之后,Errol以不实之词向外界邀功。1995年,马斯克年仅24岁,就和弟弟一起创办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开发了一个类似“谷歌地图+大众点评”的软件。这次创业的结果非常惊人: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公司以3.7亿美元的价值被康柏收购,28岁的马斯克的个人财富迅速上涨到2200万美元。当马斯克成功之后,Errol对各路媒体吹嘘,说是他给了两个儿子2.8万美元作为启动基金——这种说法被书籍和媒体引用,流传甚广,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不留情面地否认了。

他说他最初并不太看好这个创业想法,但为了让俩儿子得到创业经验,有助于他们长远的商业生涯,他果断掏钱了。这碗假鸡汤看上去非常可口,但事实被很多人忽略了。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不留情面地说辟谣:“我们为第一家公司筹到的资金来自硅谷的几位天使投资人,和他(Errol)没有半点关系。”

要创造而非毁灭

功成名就之后,马斯克尝试过与父亲重归于好。他抱着乐观的心态,像童年时搬到父亲家一起生活那样,把父亲、他第二任妻子和他们的孩子接到了加州的马里布,还给他们买了房子、车和船。但他的父亲并没有改变,还是原来那样—冷暴力、变态无情、难以相处。马斯克最终选择了放弃,他说他吸取了教训,那就是他的父亲永远都不会改变,“什么都没有变,完全没有。我曾希望过。我试过所有方法。我试过威胁、奖励、智力上的辩论、情感上的辩论,所有。想要让我的父亲改变哪怕一点点,但他—没办法,情况只会更糟”。于是,马斯克毅然断绝了与Errol的父子关系。

对于马斯克来说,学校和家庭是他少年时最主要的两个生活场景,不幸的是,他却在这两个地方遍体鳞伤。经历过这一切,他没有愤世嫉俗、没想过要报复任何人,他只想做一个和父亲完全不一样的人:他要为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有所贡献。在《滚石》对马斯克的一篇知名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条创伤纽带中的某一环是塑造马斯克世界观的关键——要创造而非毁灭、有用而非有害、保卫世界而非制造邪恶。”2015年在清华大学,马斯克与钱颖一教授进行了三个小时的公开对话,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马斯克。在被问到自己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时,他反复说自己“就是想做一个有用的人”。

注释

[1]https://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culture-features/elon-musk-the-architect-of-tomorrow-20850/amp/

[2]https://www.sohu.com/a/643933_158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