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学用人](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93/37161093/b_37161093.jpg)
第18章 汉武帝识颜驷——把准用人的时机
汉武帝即位后对汉初的用人政策作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汉初用人看重资历,担任一定的官职还要有相应的财产标准,凡是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都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这种用人唯钱唯亲的制度,造成了人才的退化,压制优秀人才的崛起。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汉武帝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汉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以及德行、学术等科。他还下了一道“兴廉举孝”的诏书,宣布不讲出身门第,“唯才是举”,并把它制度化,哪级官吏“不举孝、不察廉”就免职罢官。同时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汉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汉武帝未曾在战场里实际指挥作战,但是他知人善用。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卫青的外甥,都以外戚创立不世军功。
一次汉武帝到朝中各部门视察,当他来到郎署时,见到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衣衫不整的老翁。武帝感到很奇怪,因为一般郎官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而这个人都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当郎官呢?于是汉武帝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做郎官呢?”
老翁回答说:“臣叫颜驷,江都人也,从文帝时就在此做郎官了。”
汉武帝又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
颜驷回答说:“文帝喜好文而臣喜好武;景帝喜欢年纪大的成熟稳重者,可是臣那时很年轻;陛下您喜欢年轻有为者而臣却已经老态龙钟了。因此三世都没有得到帝王的恩遇,一直老于郎署。”
听颜驷这么一说,武帝深为震惊,这么一位三朝为官的老者,就是因为不合皇帝所好,总也得不到提拔重用,干了大半辈子还是个郎官。假如文帝好武,景帝喜好年少,武帝喜好年老的话,颜驷的机遇和命运一定大不一样。看来这不是颜驷的过错,而是用人上的疏误。真实造化弄人啊!
于是武帝命人考察了颜驷的才识,发现颜驷确实是一个有才能的官吏,因种种原因而一直未得到提升,现在虽然年龄偏大,但依然胸怀大志,不忘报效国家,是可用之才。汉武帝了解到考察结果后即任命他为会稽都尉,也就是会稽郡的军事首领。而颜驷也果然不负众望,把会稽郡治理得有声有色。
以己观人的一个缺点就是以个人好恶为判断标准,这样的后果往往造成巨大的损失。以个人好恶为标准,往往会拔高所喜欢人的优点,夸大所厌恶人的缺点,或是在喜欢时把他的缺点也当优点,一旦讨厌就贬低得一无是处。这样识人自然就会亲小人,远贤臣,埋没人才,荒废人才。
用人能否把握时机,与领导者的素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用人的时机把握不好,就会错用人才。时至今日,我们的一些单位仍然在论资排辈,使用人才不是靠能力,而是需要熬年头。这种状况虽然已在逐步改善,但其惯性还将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