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预测技术(新能源发电并网技术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太阳能资源特性

太阳能资源的变化受太阳高度角、大气条件、地形等因素影响。其中,大气条件是造成地球表面太阳辐射非均匀性、太阳辐射瞬时波动的主要原因。本节以太阳辐射的大气传输理论为基础,对地表太阳能资源的变化特性以及太阳能资源的评价指标进行介绍。

2.2.1 太阳辐射的变化特性

辐射是太阳能传输到地球的唯一途径。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主要是可见光(0.4~0.76μm),此外还有不可见的红外线(>0.76μm)和紫外线(<0.4μm)。在全部辐射能之中,波长在0.15~0.4μm之间的占99%以上,且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后者占43%,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只占总能量的7%,太阳辐射光谱如图2-5所示。

img

图2-5 太阳辐射光谱

就日地平均距离而言,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入射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1981年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太阳常数最佳值为1367± 7W/m2。大气层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日总量H0为:

img
img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前要通过大气层,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实际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在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强度比太阳常数值要小。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中的某些成分会选择性吸收一定波长的太阳辐射,这些成分主要有水汽、氧、臭氧、二氧化碳及固体杂质等。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主要是水汽,其次是氧和臭氧。

水汽在可见光区有不少吸收带,但最强的吸收带在红外区。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在短波部分,因此水汽吸收的太阳辐射的能量并不多。据估计,太阳辐射因水汽的吸收可减弱4%~15%。

氧在波长小于0.2μm处有一宽吸收带,吸收能力较强。臭氧在0.6μm处有一宽吸收带,虽然吸收能力不强,但因位于太阳辐射最强的辐射带里,所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

由于大气中主要吸收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带都位于太阳辐射两端能量较小的区域,因此对太阳辐射的削减作用不大。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会碰到空气分子、云滴、尘埃等粒子,发生散射现象。散射只是改变辐射的方向,并不吸收辐射能。经过散射,一部分太阳辐射无法到达地面。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小的空气分子,则辐射的波长越短,散射越强,其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称为分子散射,也叫瑞利散射。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直径比波长大的质点,辐射虽然也要被散射,但这种散射是没有选择性的,辐射的各种波长都要被散射,这种散射称为粗粒散射,也叫米散射。

(3)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其中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反射对各种波长没有选择性,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的反射能力因云状和云厚而不同,高云反射率约25%,中云为50%,低云为65%,稀薄的云层也可反射10%~20%。厚的云层反射可达90%,一般情况下云的平均反射率为50%~55%。

上述三种作用中,反射作用最为重要,散射作用次之,吸收作用最小。太阳辐射约有30%被散射和漫射回宇宙,约20%被大气和云层直接吸收,到达地面被吸收的太阳辐射约50%。

(4)地表总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减弱后,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部分,称为直接辐射,经过散射后由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影响太阳直接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子为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太阳高度角是从太阳中心直射到地球某一地点的光线与当地水平面的夹角,是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能数量的最重要因素,太阳高度角不同,地表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也就不同。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散布面积就越大,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就越小。同时,太阳高度角越小,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经过的距离也就越长,被大气削弱的也就越多。

当地面为标准气压(1013hPa)时,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面所经过的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质量称为一个大气质量。在相同的大气质量和相同的太阳高度角情况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不完全一样,因为还受大气透明系数(p)的影响:

img

大气中所含的水汽、尘埃等杂质越多,大气透明程度越差,透明系数越小,太阳辐射受到的减弱也就越强。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后的减弱程度与大气透明系数和通过大气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img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大气透明系数一定,大气质量数以等差级数增加,则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以等比级数减小。

散射辐射的强弱也与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有关。太阳高度角增大时,到达近地面层的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也就随之增强。而太阳高度角减小时,到达近地面层的直接辐射减小,散射辐射也就相应地减弱。大气透明度较低时,空气中水汽、尘埃等杂质较多,散射作用增强,散射辐射较大。反之,散射辐射则较小。

日出以前,地面上只有散射辐射;日出以后,随着太阳高度的升高,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逐渐增加,直接辐射增加的较快,总辐射中散射辐射的比重不断减小。理想条件下,太阳高度角约为8°时,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相等;当太阳高度角为50°时,散射辐射仅相当于总辐射的10%~20%;正午时刻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都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当天空有云时,直接辐射的减弱比散射辐射的增强要多,总辐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可能提前或者推后。

2.2.2 太阳能资源的评价

对太阳能资源进行评估时,所用的数据必须为具有气候意义的多年气候平均值。根据气象行业标准《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QX/T 89—2008)和国家标准《太阳能资源等级总辐射》(QX/T 31155—2014),通常采用的太阳能资源评估指标包括太阳辐射年总量、稳定度和直射比。

(1)太阳总辐射年总量。太阳能资源丰富等级见表2-1,依据年总量指标可将太阳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太阳总辐射年总量≥1750kW·h/(m2·a)为资源最丰富;1400~1750kW·h/(m2·a)为资源很丰富;1050~1400kW·h/(m2·a)为资源丰富;<1050kW·h/(m2·a)为资源一般。

表2-1 太阳能资源丰富等级表

img

按接受太阳辐射量的大小,我国大致上可分为五类地区:

1)一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3200~3300h,辐射量在6680~8400MJ/(m2·a),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甘肃北部、宁夏北部和新疆南部等地区。

2)二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3000~3200h,辐射量在5852~6680MJ/(m2·a),主要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青海东部等地区。

3)三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3000h,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16~5852MJ/(m2·a),包括了山东、河南、河北东南部、山西南部、新疆北部、吉林、辽宁、云南、陕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广东南部、福建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区。

4)四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差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2200h,辐射量在4180~5016MJ/(m2·a),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5)五类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少的地区,全年日照时数为1000~1400h,年太阳辐射总量为3344~4180MJ/(m2·a),主要包括四川、贵州等地区。

(2)稳定度。太阳能资源稳定度有两种表达方式。

1)用各月的日照时数大于6h天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表示:

img

稳定度等级见表2-2。

表2-2 稳定度等级

img

2)用全年各月总辐射量最小值与最大值的比值表征总辐射年变化的稳定度,其数值在(0,1)区间变化,越接近于1越稳定。稳定度等级见表2-3。

表2-3 稳定度等级

img

Rw为太阳总辐射稳定度,划分为4个等级。很稳定(A)、稳定(B)、一般(C)、欠稳定(D)。

(3)直射比。总辐射由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构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区,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各有不同。在开发利用辐射时,要依据其主要的辐射形式特点。直射比表示一段时间内直接辐射量和总辐射量之比,在实际大气中其数值在(0,1)区间变化,越接近1,直接辐射所占的比例越高。直射比等级见表2-4。

表2-4 直射比等级

img

RD表示年直射比,将全国太阳能资源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很高(A)、高(B)、中(C)、低(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