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气脉
黄帝曰:脉见真脏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死。《素问·玉机真脏论》
脉有阴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必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一作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素问·阴阳别论》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故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但得真脏脉者,但弦但钩但毛但石也。统三部言,不弦不石云者;就本脏之部言,本脏之气,见夺于他脏,他脏胜,而本脏之气败也。然肝但弦,心但钩,肺但毛,肾但石,亦为逆,是未尝不分各部也;春不弦,夏不钩,秋不毛,冬不石,亦为凶,是未尝不统三部也。所谓至而甚则病,至而反则死是也。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灵枢·终始篇》
徐而和,即前贤所谓意思忻忻,难以形容者也。
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脉实以坚,谓之益甚。《素问·玉机真脏论》
弱以滑,非即胃气也,病脉兼此,是有胃气耳。
四至和缓,固是无病,然惟中取之,须不大不小,而四至和缓;浮取之,须似有似无,而四至和缓;沉取之,须细柔流利,而四至和缓,乃为无病。寸关尺三部,皆应分浮中沉如此。《医存》
浮候腑,中候胃气,沉候脏。或疑中候胃气。设六脉俱沉,亦可断其无胃气耶?不知中固中也,浮之中亦有中,沉之中亦有中,不当泥其形而求其神也。盖弦洪毛石,各得一偏,而胃气中和合德,有以化乎四者之偏,故四脏虽各乘时令,以呈其体象,而胃气即与之偕行,是胃之气多,而四脏之气少也,是为平脉。故任脉之浮沉大小,皆足以征中气。《脉如》
胃之气多而四脏之气少,有语病,拟为易之曰:是胃气之阳和,充周于四脏,而四脏之气,因以各得其正也。又五脏言四脏,终嫌渗漏,脾亦藉胃气以平也。
下指之时,须以胃气为主,若此部得其中和,则此部无病。或云:独大独小者病。此言犹未尽善。假令寸关尺三部,有二部皆受热邪,则二部洪盛,而一部独小者,得其中和也。今若以小配大,不去清二部之热,而反来温一部之寒,恐抱薪救火,而伤其一部中和之脉体,可不损人之天年?故当以胃气为本者,此也。《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