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辅
【题解】
五辅,指德、义、礼、法、权五种执政治国的措施。本篇主要论述了这五种措施,即所谓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六兴,是为了让百姓满足生活的欲望;七体,是为了使百姓做到公正;八经,是为了使百姓重视、恭敬礼义;五务,是为了使人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本务;三度,是为了使百姓举措得当。本篇最后两段还讨论了控制意识形态、引导民风和加强农业生产、推行仁义等重要观点。
【原典】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1],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2],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士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3]。
【注释】
[1]明名广誉:取得广大的名声和广泛的荣誉。
[2]灭:灭绝,不留痕迹。
[3]极:最高的位置,这里指最重要的。
【译文】
【原典】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1],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2]。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3]。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4],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注释】
[1]囹圄:监狱。
[2]上:通“尚”,崇尚。
[3]解舍:即弛舍,意谓宽免赋役。
[4]覆鸷:意谓凶狠。覆:读为“愎”,《广雅》:“愎,鸷很也。”鸷(zhì):凶猛的鸟。
【译文】
【原典】
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所谓六兴者何?曰:辟田畴,制坛宅,修树艺,劝士民,勉稼穑,修墙屋,此谓厚其生。发伏利,输墆积[1],修道途,便关市,慎将宿[2],此谓输之以财。导水潦,利陂沟,决潘渚[3],溃泥滞,通郁闭,慎津梁,此谓遗之以利。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4],振罢露[5],资乏绝,此谓振其穷[6]。凡此六者,德之兴也。
六者既布,则民之所欲,无不得矣。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后听上;听上,然后政可善为也。故曰德不可不兴也。
【注释】
[1]墆积:囤积,贮积。
[2]将宿:送迎客商。
[3]潘渚:回流与浅滩。潘,回旋水。渚,水中小洲。
[4]贫窭(jù):指贫穷的人。
[5]罢露:疲惫与衰败。罢,同“疲”。露,败坏。
[6]振:同“赈”,救济。
【译文】
【原典】
曰:民知德矣,而未知义,然后明行以导之义[1]。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2],以行礼节。整齐撙诎[3],以辟刑僇[4]。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蒙纯固[5],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凡此七者,义之体也。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6],处安然后动威,动威乃可以战胜而守固。故曰义不可不行也。
【注释】
[1]明行:用行动彰明。以导之义:以民义教化百姓。
[2]中正比宜:公正合宜。
[3]撙诎:节制。撙:约束,即克制。诎:同“屈”。
[4]辟:同“避”,避开。
[5]敦蒙纯固:以敦厚朴实来戒备祸乱。
[6]和调:生活安定。
【译文】
【原典】
曰:民知义矣,而未知礼,然后饰八经以导之礼[1]。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2],贫富无度则失。上下乱,贵贱争,长幼倍,贫富失,而国不乱者,未之尝闻也。是故圣王饬此八礼,以导其民。八者各得其义,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信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蒙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夫然则下不倍上,臣不杀君,贱不踰贵,少不陵长,远不闲亲,新不间旧[3],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尊让然后少长贵贱不相踰越,少长贵贱不相踰越,故乱不生而患不作。故曰礼不可不谨也。
【注释】
[1]饰:同“饬”,整饬。
[2]倍:同“背”,背离,背弃。
[3]间:离间,妨碍。
【译文】
【原典】
曰:民知礼矣,而未知务[1],然后布法以任力。任力有五务,五务者何?曰:君择臣而任官,大夫任官辩事[2],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庶人耕农树艺。君择臣而任官,则事不烦乱;大夫任官辩事,则举措时;官长任事守职,则动作和;士修身功材,则贤良发;庶人耕农树艺,则财用足。故曰凡此五者,力之务也[3]。夫民必知务,然后心一,心一然后意专,心一而意专,然后功足观也。故曰力不可不务也。
【注释】
[1]知务:懂得礼法。务,礼法。
[2]辩事:治理事物。
[3]力之务也:人们的专务。
【译文】
【原典】
曰:民知务矣,而未知权,然后考三度以动之。所谓三度者何?曰:上度之天祥,下度之地宜,中度之人顺,此所谓三度。故曰: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此三者之来也,政召之[1]。曰:审时以举事,以事动民[2],以民动国,以国动天下[3]。天下动,然后功名可成也。故民必知权然后举错得[4],举错得则民和辑[5],民和辑则功名立矣。故曰权不可不度也。
【注释】
[1]召:招致,导致。
[2]以事动民:以事件来发动民众。
[3]国动天下:以国家的名义来动员天下。
[4]举错得:措施、举措得宜。
[5]和辑:和睦。
【译文】
【原典】
故曰:五经既布,然后逐奸民,诘轴伪[1],屏谗慝[2],而毋听淫辞[3],毋作淫巧。若民有淫行邪性,树为淫辞,作为淫巧,以上谄君上,而下惑百姓,移国动众,以害民务者,其刑死流[4],故曰:凡人君之所以内失百姓,外失诸侯,兵挫而地削,名卑而国亏,社稷灭覆,身体危殆,非生于谄淫者未之尝闻也。何以知其然也?曰:淫声谄耳,淫观谄目,耳目之所好谄心,心之所好伤民,民伤而身不危者,未之尝闻也。曰:实圹虚[5],垦田畴,修墙屋,则国家富。节饮食,撙衣服[6],则财用足。举贤良,务功劳,布德惠,则贤人进。逐奸人,诘轴伪,去谗慝,则奸人止。修饥馑[7],救灾害,振罢露,则国家定。
【注释】
[1]诘:查究,究办。
[2]慝(tè):邪恶。
[3]淫辞:夸大失实的言辞。
[4]其刑死流:处以死刑或流放之刑。
[5]圹虚:空旷无人的地方。圹:通“旷”,旷废。
[6]撙(zǔn)衣服:节省衣服。撙:节制,消减。
[7]修:当为“备”。
【译文】
【原典】
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论贤人[1],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税敛,毋苛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三者,霸王之事也。事有本而仁义其要也,今工以巧矣[2],而民不足于备用者,其悦在玩好。农以劳矣,而天下饥者,其悦在珍怪,方丈陈于前。女以巧矣,而天下寒者,其悦在文绣。是故博带梨[3],大袂列[4],文绣染,刻镂削,雕琢采。关几而不征[5],市鄽而不税[6]。古之良工,不劳其知巧以为玩好[7],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失。
【注释】
[1]论:选拔。
[2]以:通“已”,已经。
[3]梨:通“剺”(lí),割开,划破。
[4]列:通“裂”,分裂,割裂。
[5]几:查察,查看。
[6]鄽:通“廛”(chán),市廛,市房。
[7]知:通“智”,才智。玩好:珍奇物品。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