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婴幼儿心理成长困扰
正常情况下,婴幼儿身体、智力、心理都是在遗传、生理、环境因素影响下自然成长的。但由于受某些遗传因素或后天环境因素的干扰,如喂养失当、染病、教育缺失、不良文化侵蚀等负性影响,可能导致或加剧婴幼儿出现如下一些心理困扰。
(一)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
自闭症病因未明,现认为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良有关。多见于2~3岁,男孩多于女孩。
自闭症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语言障碍、行为单调、刻板,性格孤僻离群,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等症。但其中约10%患儿仍可有一定智商,甚至持有对音乐或绘画等技艺特长,称为高功能自闭症。
自闭症虽可涉及婴幼儿的感知、语言、情感、智力等多功能减弱,但如能及时进行“行为矫正”或给予适当药物治疗可获得一定效果。1937年,世界首例自闭症患者唐纳德·格雷·特里普利特出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弗里斯特镇。他是一个自幼孤独自闭、时常喃喃自语的小孩。人们未能料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曾经种过地,完成了高中和大学学业,23岁学会打高尔夫球, 27岁学会开汽车,还参加过无伴奏合唱团,36岁周游世界,后在家族银行做过出纳等。很难想象一位活到77岁的老人竟然是世界首例自闭症患者(据《南方人物周刊》第2期)。
自闭症调适方法:①首先应保持与患儿亲密接触、真诚交往,与亲人共情交流;鼓励与小朋友一起玩耍。②加强语言训练,先从简单的词语发声开始,再学习短语、实物、图片、动作、行为等。③行为训练:针对患儿不愿与人接触的缺陷,采用正强化疗法或矛盾意向疗法,引导和帮助他克服“刻板”行为,提高适应能力;或采用负性活动练习消除不良习惯;患儿出现紧张性行为时可采用放松疗法以缓解人际交往引起的紧张等。④必要时可辅以药物治疗。
据国外统计,自闭症患病率为1%~2%,估计约有6700万自闭症患儿。我国估计约有50万人。上海地区约1万人患自闭症。近年来,在上海有200余名自闭症患者与家属一起组成“自闭症生活指导沙龙”,定期进行学习歌唱、互动游戏、举行“天使知音”主题音乐会等,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儿童恐怖症
儿童恐怖症分为两型,儿童恐怖症和儿童学校恐怖症。
1.儿童恐怖症 儿童对特定事物或针对某(些)人、或某种“处境”感到强烈不安或恐怖。例如:①对动物恐怖,怕猫、狗、蛇等。②对自然现象的恐怖,如对黑暗、雷鸣、闪电、登高、独处等。③对损伤自身的恐怖,如怕病、怕血、怕死,怕鬼怪等。④对社会恐怖,如怕陌生人、怕上幼儿园、怕上学校、怕考试等。
恐怖症与恐怖行为不同。恐怖症恐怖的对象一般是稳定的,不会泛化,且对劝慰、说服、解释有阻抗,可引发回避、退缩等。严重时可表现为严重的恐怖和不安以致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应当注意区分“恐惧”和“恐怖症”。恐惧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有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应对周围事物变化的正常心理反应。约90%儿童在不同发育时期可出现对不同事物的恐惧反应,一般均可自行消退。研究显示,正常恐惧反应在1周内可消失6%,3月内消失约54%,1年内恐惧反应大多全部消失。
儿童恐怖症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如过分溺爱、过分限制儿童行动,或有意吓唬、威胁,或要求过高,或绘声绘色地讲一些恐怖经历或恐怖事件而诱发。因此,儿童恐怖症从本质上说属于条件反射,为后天习得的。
儿童恐怖症的治疗方法有多种。①系统脱敏疗法:可以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循序渐进地消除其恐怖心理。先对恐怖对象进行科学系统解释、安慰、鼓励、疏导,使儿童对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对猫的恐怖可先试着看各种猫的图画、照片、动画、逐渐熟悉猫的习性和行为;然后进一步触摸模型猫;再接近实体猫,学着喂猫、触摸或抱猫等动作,逐渐消除其恐惧情绪。②家庭疗法:与家庭其他成员一起接受治疗。③药物疗法:必要时由医师给予小剂量抗抑郁药如多虑平或地西泮(安定)等。
2.儿童学校恐怖症 儿童学校恐怖症实际上是一种情绪性心理反应,多为轻度焦虑反应。
儿童学校恐怖症常表现为不愿上学、拒绝上课、害怕考试、怕见老师、怕参加集体活动等;也可伴发一些不良情绪或躯体症状,如哭闹、不愿说话、惶恐不安等;或出现焦虑性躯体症状,如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头痛、腹痛、恶心、呕吐、尿频、便急等。
儿童学校恐怖症的治疗:可采用暗示疗法,先为儿童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教师和同学鼓励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消除各种不良诱因等,但不可操之过急。对小学生出现的学校恐怖症亦可采用心理暗示,指导其定向思考、逐渐体验和适应,改变其心理状况达到治愈的目标。
(三)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又称儿童焦虑性神经症。表现为焦虑和恐惧等情绪反应。常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女孩多于男孩。
依据焦虑反应的表现可分为几个亚型:①过度(泛化)焦虑型:常对未来的人和事表现过分焦虑和恐惧。如亲人外出诱发焦虑反应(分离焦虑型);或在进入幼儿园时出现焦虑不安,哭闹不止;或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大汗、尿频等自主神经反应。②社交焦虑型:患儿在进入陌生环境或与陌生人交往时出现极度紧张,退缩和恐惧。如此逐渐回避交往,脱离集体,可导致社会适应性不良。
儿童焦虑症属于儿童情绪性困扰。约59%的儿童可伴有抑郁倾向,或分离性焦虑。先应进行心理疏导,为儿童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要苛求;以表扬为主,不应无端指责,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入学焦虑的治疗原则是坚持鼓励儿童返校;一旦接受返校,对学校的焦虑即可逐渐减弱和消除。无效时可行心理调适治疗。①考场焦虑症可行“满灌疗法”。②模仿学习法:如对药物注射恐惧者,可先参观其他儿童注射现场,以消除恐惧。③矛盾意向疗法:如有“分离恐惧”者,可在多次分离中逐渐消除。④伴有急性情绪反应者或表示“生不如死”或“离家外出”等激烈情绪者,可考虑抗焦虑药物治疗。
(五)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或注意障碍性多动症(ADHD)是以注意力缺陷和肢体活动过多为特征的行为异常综合征。好发于3~6岁幼儿,或8~10岁学龄儿童。发病率在1%~5%,男女孩均可发病。
1.儿童多动症的分型 依据儿童多动症的表现可分为两型:①气质性多动症:婴幼儿多动症常表现为肢体好动、哭闹、尖叫、无意识翻动物品、睡觉时不停翻身等;入学后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自主地敲桌子、脚在地上划来划去、上课时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等无序活动;注意力不能集中,极易受到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做事有头无尾、作业丢三落四;对玩具兴趣不专注、常出现无目的活动;冲动时任性插话,自控力明显不足;做事缺乏计划没有条理;常哭闹、顶嘴、打架、横行霸道,甚至说谎、偷窃、离家出走、自伤或伤人,或失去理性等。一般学习成绩较差,但并非低智力(低智力检测结果多为被动干扰所致)。②机质性多动症:患儿运动功能亢奋,常表现为过分激动,或不稳定情绪,多由器质性大脑思维和信息处理功能紊乱所致。因此应注意与气质性多动症区别。
须特别注意,“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不要把好动误认为“儿童多动症”。正常儿童好动一般是有目的、有序的、合理的,只出现在特定场合。“淘气”孩子的行为,多是自己乐于参与的志趣活动。
2.儿童多动症的病因 儿童多动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①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或妊娠分娩损伤。②食物过敏或铅中毒。③辐射线损伤。④后天教育不当,如娇惯、放纵、任性、不捡点等,应注意鉴别。
3.儿童多动症的治疗 可采取教育引导、心理调适、饮食及药物辅助等综合疗法。心理调适可采用自控训练、疏导疗法、娱乐疗法、支持疗法、补给维生素等;对严重儿童多动症,需在心理医师指导下辅以药物治疗;对疑有食物过敏或铅中毒者,应进行专业性检查治疗。
(五)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征
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征属于学习技能不良表现。以某1~2种学习技能低下为特征。多见于小学儿童。
1.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征的表现 ①阅读能力大大低于同年龄平均水平。如不能正确辨认单词,不能正确理解句义。②计算困难。算术能力差,心算技能更差,常不能完成数学作业。③书写、绘画困难。对视觉运动性感知困难,难以抄写或画图。④拼音困难。不能正确拼读等。因此,患儿常易遭到同学们的嘲笑、捉弄,使自尊心、自信心严重受损;使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人际交往困难。但实测智商可在正常范围。
2.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征的病因 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征的病因复杂,主要有:①遗传因素,阅读障碍可见于近亲遗传。②在胎儿期或婴儿期受到致病微生物感染。或分娩过程中脑组织受到损伤。③家庭或教育环境不良:如婴幼儿期父母失养、失职;或将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儿童成人化,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等。
3.儿童学习困难综合征的治疗 家庭和学校都要尽心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或聘请专职心理医师进行程序性和有针对性的学习技术训练:如对有视觉空间障碍者,可进行专业系列训练;对听觉困难者可给以系统音调、节律训练;对语言表达困难者,可进行字、句训练等。家长应配合进行相应的正强化教育和训练,以提高效果。
(六)儿童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是儿童无理对他人施以语言或肢体攻击的行为。属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男孩较女孩多见。
1.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表现 包括:①逞强好胜,因一点小事惹是生非;或戏弄、恐吓、欺负同龄或弱小儿童;强占或抢夺别人玩具或食物;严重者常出现蛮口骂人、或动手打人等攻击行为。②脾气暴躁好与人争,稍不如意即大发脾气,恶语伤人,或大声哭闹,甚至号淘大哭,或气急败坏,口唇发绀、肢体痉挛,呼吸暂停等严重反应。③打架斗殴。儿童攻击行为不仅影响自身发展和人际关系,而且攻击性行为可延续到青年时期,打架斗殴引发社会问题,或违法犯罪。
2.儿童攻击行为的诱因 ①父母教育不当,过分偏袒子女,鼓励孩子逞强、不示弱、不能吃亏,“别人打你,就应狠狠地还击”。②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如效仿影视暴力,或自幼见惯了父母打骂行为,或模仿其他同学的攻击行为等。③遗传因素:暴力父母的子女可能保有遗传性攻击倾向。
3.儿童攻击行为的教育 ①儿童攻击性行为多为后天习得,应以正面教育为主,父母、教师要以身作则、正确引导。②建立良好文明环境。③可采用“暂停法”,即当儿童出现攻击行为时,立即大声叫停,分别教育各自反省。但应注意尽量避免伤其自尊心,也不宜常用此法。④严重攻击行为者,可考虑辅以药物治疗。
(七)儿童其他不良行为
儿童发育期间还可能出现一些不良习惯或不良行为:如吮手指、咬指甲、口吃、偏食、厌食、异食、多食、肥胖和遗尿等。
总之,上述不当行为可出现在婴幼儿发育的不同阶段,须认真对待。当婴幼儿出现上述心理困扰时,父母和教师应给予更多关爱,切不可漠视、歧视、殴打、抛弃或实施家庭暴力等违法行为,应主动积极设法予以调理,必要时请专业心理医师协助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