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为什么要学习“化书成课”?
1.2.1 为什么内训师要学习“化书成课”?
1.企业组建内训师团队的必要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年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内训师的培养,甚至开始组建企业商学院或者企业大学。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内训师与外部讲师相比,更加熟悉企业内部的情况,对内部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更加了解,可以运用企业的真实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和案例,让培训课程更有针对性。
第二,培训结束之后,受训学员如果对课程内容有什么疑问,或者在运用所学内容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内训师解答疑惑,让培训更有延续性。
第三,内训师授课比在外部找讲师授课成本要低。
2.内训师在成长过程中的难题
优秀的内训师团队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培训效率,降低培训成本,促进学习效果的转化。因此,内训师可以说是各个企业隐藏的宝藏。但是,内训师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三个难题。
第一,内训师会根据上级领导或人力资源部的要求编写课件和进行授课,授课内容普遍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内容,但是企业内训师研究外部优秀的专业理论的时间较少,所以课程内容的理论支撑或许不够。
第二,由于工作繁忙,内训师也许抽不出太多时间准备课程,因此授课内容可能不够系统化和丰富化,由此导致培训中参训学员的参与度不高,课程实践性不强,培训效果不明显。
第三,内训师除了讲授与自己经验高度相关的专业课题之外,有时候也要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课程,面对这种“规定讲授”而自己却没有太多内容可以分享的课程,很多内训师会寻求网络帮助。但是,百度上能够搜索到的课件资料,要么已经过时,要么没有太多技术含量,要么与公司业务不匹配,要么不够实用。如果我们拿着这样的课件去做内训,很难达到培训效果。
由此可见,内训师在课程开发能力的夯实上,需要提升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和实用性,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提高交付效率,即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
3.内训师提高核心能力的途径
内训师提高自己核心能力的途径有两种。
第一种途径是认证版权课。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成熟的版权课程可以认证,比如华商基业的“结构性思维”、格诺威的“情境高尔夫”系列课程、“领导者之剑——问题分析与解决”等。相对来说,认证版权课程比较快捷。因为版权课程有一整套完整的工具,包括课件PPT、课程讲义、学员手册、案例手册、课程流程图等,甚至精确到每10分钟你需要做什么,每一个知识点怎么讲,每个案例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每一个学习活动怎么安排。
版权课程一般经过严谨的设计和论证,符合成年人的学习特点和记忆规律,认证了之后,只要按照规则来授课,就不会有什么失误,并且可以为自己后期开发课程提供参考。内训师认证版权课程之后,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的培训需求和管理现状,进行深度二次开发,让这个课程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内训师提高自己核心能力的第二种途径就是化书成课,也就是从专业的书籍中提取能够开发为课程的智力资源。
什么是“化书成课”呢?很多人认为就是将一本书的内容转化为一门课。然而,作者写书就像是搭建一座高楼大厦一样,这座高楼大厦里面,有他的阅历、经验和知识结构,如果你只是依葫芦画瓢般再修建一座一模一样的“楼房”,那么这座“楼房”只是虚有其表,里面却是“空”的。真正的化书成课,其实是在你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材料”中选取合适的部分与作者的“建筑材料”进行连接与整合,然后重新搭建起一座新的高楼大厦。这才是化书成课的意义所在。

化书成课的前提条件是要把书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对于内训师来说,化书成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
内化之后,你搭建起来的一定是一座新的“楼房”,而不是作者原来的那座“楼房”,因为这是以你的思维模式为地基修建的“楼房”。
因此,化书成课是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拆解、整合、重建、延伸、设计、创新,最终形成可被分享的、体系完整的课程。“化书成课”的实质就是将书本知识快速内化并转化输出,最终呈现的是,书中知识与你的经验结合而成的“智识”。
1.2.2 为什么职业培训师要学习“化书成课”?
1.课程特色是培训成功的关键
现在的培训市场上,培训师很多,同质化的课程也很多。无论是自我提升类的课程,还是企业管理类的课程;无论是技能训练类的课程,还是思维更新类的课程,只要市场有需求,培训师就能讲授。企业一旦抛出一个培训课程需求,就会涌现出无数能讲授这门课的培训师。
随着培训平台越来越多,课程采购方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企业在选择培训老师的时候,越来越挑剔;学员在选择培训课程的时候,也越来越谨慎。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课程如何脱颖而出?这就需要你的课程相比其他同类课程,有不一样的特色,有独具匠心的亮点,能在众多同质化的课程中显得与众不同,从而崭露头角。
一般来说,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可以在培训效果方面起到四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现在互联网上各种雷同的、相似的信息太多,如果你的课程独树一帜,就很容易吸引学员眼球。
第二个作用是激发学员投入学习。
学习实际上是一件需要投入注意的事情,如果你的课程没有什么特色,学员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学不下去。而如果你的课程有特色,总是让学员觉得别出心裁,总是给学员带来不一样的新鲜体验,那么学员就会持续投入学习,在课程的神秘海洋中不断探索。
第三个作用是提升授课效果。
在很多课堂上,常常有人昏昏欲睡或者上课玩手机,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现象其实反映出了课程没有足够的特色和价值,学员会觉得听课还不如玩手机,而独树一帜的课程会提升授课效果,为成功培训助力。
第四个作用是让你的课程在市场上形成差异化优势。
如果你的课程与同类课程大同小异,那你的课程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但如果你的课程能让人眼前一亮,那么你就取得了先胜后战的战略优势。
2.如何塑造课程特色
既然课程特色如此重要,那如何来塑造我们的课程特色呢?针对一门课程,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塑造课程特色。
第一个是内容维度。
当开发一门课程的时候,我们会思考课程内容是不是新颖、丰富,是不是有新的见解、独创的概念、有趣的类比,是否能给人带来认知高潮和颅内巅峰?而“化书成课”的技术能够把书中的内容进行横向、纵向、斜向的拓展,从书中的一个点延伸出一个大千世界,为课程储备丰富的内容资源。同时“化书成课”能够把书中不同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也能够把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联通,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点,可以被整合成为一个新的方法论、新的思路、新的见解,让学员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二个是形式维度。
如果课程的内容无法创新、无法突出特色的话,也可以从课程培训形式上进行创新。
“化书成课”的方法中有一个关于创新的理念:把支持事物成立的条件加加减减,颠来倒去,进行各种异想天开的组合,就像搭积木一样,这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房子由若干颜色、大小不一的方块堆砌而成,每一个方块都是一种“元素”或者“条件”,不同的方块组合成不同的房子。每一座房子的组成方块可以挪来挪去,小的挪动没问题,挪动大了,房子就面目全非,甚至有可能倒了。你不停尝试,直到有一款房子的造型,很漂亮,你自己满意,大家喜欢,就实现了创新。
“化书成课”第37期课程的一位学员,在分享“故事思维”一课时,讲解了故事的六个核心要素之后,就把学员分成三组,让各组的学员通过团队讨论,绘制出一棵“树”,这棵“树”代表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树根、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果实分别代表故事的6个核心要素。
在这个绘图的活动中,每一组学员绘制出来的树都不一样,因为这是每组学员集体智慧的融合,建构出来的“故事树”自然不一样,树根、树干、树叶、树皮、树枝、果实这六样东西所代表的元素也就不一样。
在小组分享的环节,由于三个小组分享的结果不一样,大家就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故事的核心要素,这样更容易跳出原有编写故事的条条框框,从而进行更加多元的思考。
这就是运用了“化书成课”中的创新思维,这样的培训形式会给学员带来极强的体验感,并且让学员通过体验,自己得出结论。
有了“化书成课”的系统工具,学员就能“驯服”头脑中的思维,让人从书中获取的各种思想不再零碎孤立,而是能够进行各种连接和创造。
其实,樊登读书会的所有内容都是樊登老师化书成课得来的,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和听众认同。
那么在化书成课的时候,是不是只需要在自己所授课程的领域,找一本书来内化就可以了呢?并不是这样的。
化书成课,并不是把一本书转化成一门课程。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刻意练习,但是这种方式运用熟练以后,最好把一个领域的同类书籍合并起来开发,这样可以增加你看问题的角度,拓宽你的思路。因为一本书对于一个问题的解释毕竟是单一的,但是同类书对于一个问题的解释就是多元的,这样有助于我们带着辩证的观点去学习书中的内容,也便于把书中的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升级成为新的方法论。
“化书成课”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在“书中精华+你的知识经验+你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之上,经过重新“生产”与“组合”才构造出来的。这门课既有书中精华,又有你的个人思想和个人特色,自然是独一无二的课程(见图1-8)。

图1-8 成为课程=书中精华+你的知识经验+你的思维模式
很多职业培训师发现,随着“化书成课”的技巧运用频次的增加,会形成复利效应,每一次授课都会比上一次更有针对性,更有体验感,更有创新性,更能有助于学员学以致用。
1.2.3 为什么阅读爱好者要学习“化书成课”?
回想一下,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读书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你真正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感觉?也许是你偶然读到了一本特别适合你的书,你读得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一个字、一句话都不想错过的时候;也许是你遇到不如意或困惑从书中找到答案的时候;也许是你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认知提升的时候;也许是有一个机会出现在你面前,你能够应用书中的方法及时抓住这个机会的时候……
然而,很多阅读爱好者都有如下的一些困惑:为什么一本书总是读不完?为什么看过的书总是记不住?为什么明明理解了书中提到的方法,到了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很好地运用?为什么感觉自己读了那么多书,却好像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读书的本质是什么?
其实,无论你读的是文学类的书,还是实用类的书,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书里的文本转化成有用的信息,让这些信息进入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经过分析、分类、联结,再消化后,这些新信息会内化成为自己“知识仓库”的一部分。
这些知识,有些是显性知识,你比较容易回想起来,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运用;有些是隐性知识,你未必能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想到它们,但它们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谈吐举止。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塑造性格”。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框架如图1-9所示。

图1-9 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框架
从这个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框架来思考,我们就会知道,读了很多书却总是记不住、用不上的原因,主要是文本转化为行动的三个环节出了纰漏。
· 没有将书中的文本内容转化成有效的信息;
· 信息被大脑摄入之后,没有进行必要的加工,没有形成知识;
· 没有考虑到应用这些知识的场景,没能在实践中去迁移应用知识。
学习的本质不是一种存储和输入活动,而是一种生产和输出活动。当大量材料输入的时候,我们如果不进行转化和输出,或者说不进行分类编码,那么这些材料就会像一堆没有地址的邮件,只会显示“查无此人”,最后移入回收站。
简单来说,如果你只是输入而没有输出,那么你从书中“学到”的知识,只是经过你的眼,没有经过你的心。就因为你没有输出,这些知识和方法没有在你的大脑中留下痕迹,没有经过从吸收到理解再到迁移的内化过程,没有和你已有的经验结合,没有经过举一反三的运用。
输出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帮助你触类旁通和应用自如,还能在无形之中帮助你建立起个人品牌,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资源和机会。所以,读一本书之前,你就要想清楚,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输出:分享给别人?写读后感?教别人应用?设计成一幅图?构造出一个模型……
你可以根据你的输出方式和输出途径,来选择你要阅读的书,即每个读书人都应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输出体系。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读书输出体系呢?
建立读书输出体系的第一步是按照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广度、深度、宽度,对市面上的书籍进行分类。
比如说,我们可以把所有的书籍分为5种类型。
(1)技能方法类。技能方法类图书就是能够提供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的书,比如讲PPT、Excel、思维导图方面的书。
(2)专业知识类。所谓专业知识,即具备之后才能从事某项工作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需要系统化的学习才能掌握,比如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供应链知识等。
(3)故事文学类。故事文学类图书是指与故事和文学相关的书,比如《西游记》《红楼梦》《明朝那些事儿》这一类型的书。读这类书时,我们不要局限于书中能够找到的东西,而应该把作者当成导游,从他口中得知一些事情……当我们用与作者不同的视角来探索观察的时候,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点。这是一种动态的读书方法——你说个事儿,我也有些想法,咱们切磋一下!
(4)态度理念类。态度理念类图书是指心态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比如《重塑心灵》《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积极达成》等书籍。这类书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探索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调整自己的能量状态。
(5)思维格局类。思维格局类书籍是指能对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的书籍,比如《资本论》《博弈论》《你的灯亮着吗?》等类型的书。纵向生长的触发点往往发生在现有世界观无法解决重大生活挑战的时候,当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要么上升到一个能为自己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视角,要么试图忽略或逃避,更加顽固地依赖现有的世界观,而阅读思维格局类书籍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以上是我列举的书籍分类方式,那么这些书籍的类型如何与读书之后的输出方式相匹配呢?
举例来说:
如果你计划的输出方式是分享和写作,那么可以选择专业知识类和态度理念类的书;
如果你计划的输出方式是教别人如何应用,那么可以选择技能方法类、专业知识类、态度理念类的书;
如果你计划的输出方式是用一张图来涵盖这本书的内容,那么可以选择专业知识类、思维格局类的书;
如果你计划的输出方式是做一场演讲或者排一个戏剧,那么可以选择故事文学类的书;
如果你计划的输出方式是重新建构一套模型,那么可以选择思维格局类、态度理念类的书。
坚持读书的最好动力就是输出。只有从输出中体会到满足感和成就感,你才会产生坚持读书的动力,而不是强迫自己每天读书1小时或2小时。持续的输出可以不断打磨你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升级了,你才有可能创造出有市场价值的课程产品,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其中,输出的最佳方式就是转化为课程。一方面,课程产品可以承载任何领域——心理学、法律、亲子教育、沟通、情感、历史、旅行、文化等;另一方面,把一本书或者几本书变成一门有益的课程,通过授课,既能让自己的思维得到升华,又能给他人带来启示和帮助,还能获得课酬,何乐而不为呢?
现代人读书时间越来越少,看了书也难以学以致用,“书课融合”产品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化书成课”的技术成为知识圈的宠儿。“化书成课分享者”这个新兴职业,也从2016年开始萌芽,到2020年达到高峰。
通过“化书成课”的技术,一本书可以开发成5~10门不同的课程;几本书(同类书或者不同类的书)也可以开发为一门课程。这些“化书成课”的课程既可以面向大众市场开设线下私房课,也可以做成企业内训课,还可以做成线上微课、线上读书会、线上训练营、视频课……只要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产品,就能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人脉、资源。
从单纯地看书到看书分享,不仅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还能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阅读爱好者的最佳出路。
【第1章回顾】
(注:每章结束,我们会通过一些互动趣味的练习,来帮你回顾所学内容,让你既能够及时巩固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又能够借此机会自我检测,看看自己究竟学到了多少。)
1.【填表题】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把易学、易懂、易用的标准写出来。

2.【填空题】“课程定位工具”包含5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课程、目标学员、对学员的价值点、_____和_____。
3.【填空题】请补充下面这个公式。

4.【连线题】

5.【简答题】请挑选括号里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在本书看来,课程价值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效率提升、干货满满、提高业绩、从不会到会、赋能他人、产生收益)
6.【选择题】关于“课程特色”的说法,下面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有特色的课程比较容易吸引学员的注意力
B. 没有特色的课程在市场上缺乏差异化竞争力
C. 有特色的课程容易让学员之间形成社交化学习的氛围
D. 有特色的课程更容易提升授课效果
7.【思考题】你在分享或授课过程中,用过哪些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现在回想一下,这些方法有什么优劣势,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
【第1章回顾答案】
1.易学:课程框架完整、课程结构清晰、要点提炼到位;
易懂:深入浅出讲解、案例契合主题、满足学员需求;
易用:注重实践演练、课程体验感强、培训形式多样、提供应用场景。
2.特色、口碑
3.课程特色、课程口碑
4.

5.从不会到会、效率提升、产生收益
6.C
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