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1882—1944),著名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科普作家和文学家。
房龙于1882年1月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时期的房龙由于家庭内部暴力而感受不到温暖,8岁就进入寄宿学校,10岁起沉溺于史学。20岁以后,房龙到美国康奈尔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求学,获得博士学位,但他并没有成为书斋里的学究。他当过编辑、记者和老师,屡经漂泊,同时苦练写作。房龙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从小就对历史、地理、船舶、绘画和音乐感兴趣,而且终生未曾放弃。他能用10种文字写作并与人交流,还拉得一手小提琴,善绘画,他著作中几乎所有的插图都是自己绘制。
1921年,房龙出版《人类的故事》,使他一举成名,从此迎来了创作的丰收期。之后,《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美国的故事》、《房龙地理》(又名《人类的家园》)、《人类的艺术》、《宽容》(又名《人类的解放》)、《与世界伟人谈心》、《伦勃朗传》、《荷兰共和国兴衰史》、《太平洋的故事》等几十部著作陆续出版,几乎本本畅销,饮誉世界,许多国家都翻译出版了他的作品。可以说,房龙一生出版的30余种著作,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了一遍。
房龙在学问和文学上坚持人文主义的立场,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他认为:“凡学问一到穿上专家的拖鞋,躲进了它的‘精舍’,而把它鞋子上的泥土作肥料去的时候,它就宣布自己预备死了。与人隔绝的知识生活是引到毁灭去的。”因此,深入浅出地将艰深枯燥的学问化作轻松风趣的精神食粮,成了房龙作品的显著特征。
房龙的作品基本围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本质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科学、宽容和进步,其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见挑战,从而将知识和真理普及为人所共知的常识。
当然,由于房龙坚持人文主义立场,在有些问题上不免有失偏颇甚至谬误;同时,由于他的生活时代所限,使他在有些问题上的见解不可避免地受到局限,如他在《房龙地理》中错误地将西藏放到“中亚高地”,而不是放到“中国”这一章来讲述;又比如,他以地理环境决定论来解释日本近代的侵略行为。所有这些,读者在阅读时当然能够甄别。
房龙的主要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被介绍给我国读者。历史学家和著名报人曹聚仁回忆说,他早年曾在一次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我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这么吸引我了”。我国著名文学家郁达夫也曾评价房龙的作品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房龙作品在我国至今仍然畅销不衰。显然,对于我国广大读者来说,亲切而不失幽默,同时又饱含人文气息的房龙作品是难得的阅读文本。因此,我们推出了房龙作品系列丛书,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