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子路第十三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问如何才能管理好国家政务。孔子说:“给老百姓以身作则,通过匡正自己的行为给老百姓看。”这位学生(子路)要求孔子再多讲一些。孔子说:“做事不要懈怠。”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辜译】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仲弓,即冉雍)在孔子的祖国(鲁国)掌权贵族(季氏)家当差,他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国家政务。
孔子回答:“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自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要在意他们的小过错,选拔有能力、有价值的人任职。”
“但是,”学生(仲弓)又问,“我怎么才知道谁是贤才,谁有价值呢?”
孔子说:“提拔那些你所了解的人,至于那些你不了解的贤才,难道他们会被别人埋没吗?”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辜译】
有一次,当一个诸侯(卫国)在位的国君(卫出公)和孔子商讨从政的事情时,孔子的学生、勇猛的仲由(子路)对孔子说:“先生,(卫国)国君正等着想把国家政事托付给您。现在,您认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我必须开始,”孔子说,“我会首先定义事物的名称。”
“哦!确实应该这样,”子路说,“但是这太不切实际了。给事物定义名称有什么用?”
孔子回答:“你真是不懂礼貌。当一个绅士听到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时,通常会等待解释。如果事物的定义不准确,用词与事实就会不符,就不可能做到完美。如果不能做到完美,礼教和文明就不能蓬勃发展。如果礼教和文明不够发达,法律和司法就不会达到效果。如果法律和司法不能达到效果,民众就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聪明而高尚的人总能明确说出所讲事物的名称;只要说出来,就一定能做到。聪明而高尚的人总能在他使用的词语上一语中的。”
(*从字面看,孔子在这里提出的“无所苟”这个词,是按照他那个时代的文字特征提出来的,最近,斯密斯先生在《中国文字的特征》中非常明确地按照现代汉语的方式做出了解释,即“缺乏准确性”。无论何时何地,这个词都不可能让艺术文明蓬勃发展。但是,如果使用“缺乏准确性”,我们猜想,也不完全符合现在中文的使用习惯。见第六章第二十三节。)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回答:“论种地,我不如老农。”
这位学生(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回答:“论种菜,我不如老菜农。”
这位学生(樊迟)离开后,孔子说:“他可真是个思维缜密人!如果国家的统治者提倡以礼待人,那么百姓绝不敢不敬畏。如果统治者重视仁义,那么百姓绝不敢不服从;如果统治者重视诚信待人,那么百姓绝不敢不用真心来对待你。如果能做到这些,四面八方的百姓就会背着孩子前来投奔,哪里用得着统治者亲自去种庄稼呢?”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辜译】
孔子说:“有的人可以把《诗》三百首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让他处理国家政务却一事无成,让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交涉。那么,即使背诵那么多诗,又有什么用呢?”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辜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的个人行为能做到恰如其分,即使他没有发布命令,别人也会愿意服从。如果一个人的个人行为不合乎礼仪道德,就算发出命令,别人也不会服从。”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辜译】
孔子评价自己祖国(鲁国)和另一个国家(卫国)的政府状态时说:“一个国家(鲁)和另一个国家(卫)的政事,就如同兄弟之间一样。”
13-8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辜译】
孔子评价当时一位他认为理财有方的公众人物(公子荆①)说:“当他起初有点儿积蓄的时候,他会说:‘我只是收支平衡而已。’当钱稍微多一些的时候,他会说:‘我只是刚好能支付我想要买的东西。’当积累了更多钱的时候,他会说:‘现在我只是过得比较好罢了。'”
注释
①公子荆,名荆,字南楚,春秋末卫国大夫。卫献公的儿子。被当时百姓公认为有道德的人。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辜译】
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一位学生(冉有)驾车进入某个诸侯国(卫国),孔子说:“这里的人真多啊!”
这位学生(冉有)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了,还应该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学生(冉有)问:“富裕之后再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接受教育。”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辜译】
有一次,孔子说:“如果有人现在让我去管理一个国家的政务,一年内我会做出一些政绩来,三年之后一切都会变得井然有序。”
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辜译】
孔子继续说:“有句俗话说,让诚实而高尚的人管理国家一百年时间,就可以消除暴力,废除酷刑和杀戮了。这话说得非常正确啊!”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辜译】
孔子最后说:“如果现在真有上帝派来的伟人成为帝王,至少也需要一代人的时间,民众才会变得品德高尚。”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辜译】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端正了自己的行为,那么管理国家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一个人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又怎么能让别人端正行为呢?”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辜译】
有一次,孔子一位在朝做官的学生(冉有)从朝廷回来,孔子说:“怎么回来这么晚?”学生(冉有)回答:“刚才在处理政事。”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真是什么国家大事,虽然我现在没做官,也会来征询我的意见的。”*
(*孔子当时是政府议会议员,以前曾当过大司寇。)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辜译】
孔子的祖国(鲁国)在位的国君(鲁定公)问孔子,能不能仅用一句话来表述使国家富强的根源。孔子回答:“不要指望仅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表达这么丰富的内涵。不过,有句民间俗语说:‘做一个国君很难,做一个大臣也不易。’如果知道当一个国君很难,这不就几乎等于一句话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吗?”
这位国君(鲁定公)又问,是否也可以仅用一句话就能概括毁掉一个国家的根源。
孔子回答:“不要指望仅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么丰富的内容。但是,民间有句俗语说:‘我做国君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惟一能让我感到高兴的就是我说的话没人敢违抗。’如果国君的命令合乎情理,对人民有利,当然没有人会反对!但是,如果国君的命令不正确而没有人反对,那不就几乎等于一句话毁掉了一个国家吗?”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辜译】
一个小侯国的国君(叶公)问孔子,什么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最重要的东西。孔子回答:“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很好,那么国内的百姓就会很高兴,其他国家的人也会前来归附。”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被任命为一个重镇(莒父)的行政长官,他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政事。
孔子回答:“办事不要匆忙,不要贪图蝇头小利。如果做事匆匆忙忙,反而不彻底,也不能达到完美。如果贪图蝇头小利,就永远做不成大事。”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辜译】
一个小侯国的在位国君(叶公)对孔子说:“在我管辖的百姓中,有些特别正直的人,当父亲偷了人家一只羊,儿子就准备出庭作证。”
孔子回答:“在我的国家,正直之人和你所说的正直之人不一样。他们认为,真正的正直表现在,如果儿子做错了事情,父亲会保持沉默;如果父亲做错了事情,儿子会保持沉默,正直就在这其中体现出来了。”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樊迟)问孔子,在道德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平日在家对自己要严格,做事要认真负责,待人要衷心诚意。就算身处蛮夷之地,也不可舍弃这些原则。”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1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要怎样做,才能称为绅士呢?”孔子回答:“这个人做事情必然会懂得廉耻。当受命出使其他国家的时候,他会不辱使命。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绅士。”
然后这位学生(子贡)问,比上述绅士标准稍微次一等的人是什么类型,孔子回答:“那就是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民们称赞他敬重兄长的人。”
这位学生(子贡)继续问,再次一等的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回答:“说到做到,言而有信,并且能对所承担的事情持之以恒。不问对错固执己见,那只能是小人,但也可以称为再次一等的绅士。”
这位学生(子贡)最后问:“但是您如何看待现在的执政者呢?”孔子回答:“哎!这些器量狭小*的官僚,哪里算得上是绅士啊!”
(*中文表达“red tape”的意思是“吹毛求疵且到处设置障碍的官僚”,它来自古代少数循吏的职责,这些循吏的职责就是从百姓那里收取谷物和其他产品。)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辜译】
孔子说:“如果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同他交往,就只能选择同狂人、固执己见*的人交往了。狂人积极热情,固执己见的人做事情也是有分寸而不会逾越界限的。”
(*“狷”的意思是像牛头犬一样凶猛顽强的野兽。事实上,指的是固执己见的人。)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辜译】
孔子说:“南方有句谚语:‘做事没有毅力的人当不了医生或巫医。’这句话非常正确!另外有句话说伊尹(阿衡),‘一旦得到美德的名号,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必然会遭到羞辱。'”说到这里,孔子说:“最好不要为了所谓的美德而没有意义地坚持信誉。”*
(*中国最伟大的评论家朱熹在评论这段话的时候,认为他无法理解,也不能诠释。我在这里斗胆对译文的最后一段做出了诠释。)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辜译】
孔子说:“聪明人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愚蠢的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和谐。”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问孔子:“您怎么看待一个受到全乡人民热爱和称赞的人呢?”孔子说:“他不一定是个好人。”
学生(子贡)问:“那么您如何评价一个受到全乡人民厌恶和憎恨的人呢?”
孔子回答:“他也没必要是个好人或坏人。真正德高望重的人在当地的好人中会大受欢迎,而在坏人中却不会受到欢迎。”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辜译】
孔子说:“为聪明而高尚的人工作容易,但难以阿谀奉承讨他喜欢。如果超越自己的职责去奉承他,他就不会感到高兴。但是在他用人的时候,总是考虑他人的才能。但是愚蠢的人却不一样,取得他的欢心很容易,但是难以伺候。如果超出自己的职责去奉承他,他也会感到很高兴。但是在他用人的时候,却总是求全责备。”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辜译】
孔子说:“聪明人高贵坦然而不傲慢无礼,愚蠢的人傲慢无礼而不高贵坦然。”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辜译】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具有坚强、果敢、淳朴、谨慎这四种美德,就几乎称得上是道德高尚的人了。”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辜译】
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路)问孔子:“一个人要怎样做,才能被称为绅士呢?”孔子回答:“他必须心存怜悯,待人诚恳而亲切;对待朋友和谐而亲切,并且用真爱对待家人。”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辜译】
孔子说:“高尚而诚实的人在教育百姓七年之后,就可以带领他们去打仗了。”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辜译】
孔子说:“如果让没有事先经过训练的百姓去打仗,这是置其性命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