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序
本世纪初,我参与了中央电视台四集电视专题片《无声的革命》的创作工作。这是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前夕,由国家媒体正式讨论老龄问题的第一部作品。既是老龄问题,当然离不开孝德与孝行的讨论,那是我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涉足孝文化。但那时,我心里依稀有几分宽慰:我还没有退休,离我成为“银发”群体的一员还有一段时间呢。没想到,白驹过隙,转眼电视片中的现状就变成了我自己的现实,即便心里还想做几分挣扎,但客观的发展是谁也抗拒不得的。倏忽之间,人就从工作的一线退下来了,身体机能就出现种种症状了,对季节与环境的敏感突然增加了,关于自家种种事务的考虑也多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对“孝”的认知与思考也变得越来越清晰。到今年,被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所属孝文化分会请来做一些孝文化的研究工作而欣然从命,于是便有了“慈孝文化丛书”系列的第一个成果《〈孝经〉与孝行故事》这本小书。
近千年来,中国孝文化传承悠久,《孝经》与“二十四孝故事”影响巨大,这两者之间,我以为是一种“纲”与“目”的关系。《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以孝治国”的伦理思想和政治谋略。它的核心理念为:1.孝,是人伦至德,是诸德之本,因为“人之行,莫大于孝”;2.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是客观规律,即“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3.孝,是“治国”重要方略,“孝”与“忠”有源头与发展的关系,孝,不仅有益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也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即“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且“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二十四孝故事”则是《孝经》这个“纲”的“目”,是《孝经》的形象版和普及版,编纂者分别选择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先以童蒙教科书的方式“从娃娃抓起”,再依托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播布,故而影响很大。我们须注意的是,这二十四孝故事的传主及其事迹,几乎都在被奉为“信史”的“二十四史”中被收录,或是记载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貌的方志中有所纂辑,尽管其中有离奇、荒诞甚或神话的成分,也往往被坚信不疑。但不管如何,它对孝文化的传播,其方法与经验确是我们可以批判继承的。
时代不同了,研究也应不同。
在《孝经》的研读中,我们首先应明确研究工作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文化自信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做法一是结合今天社会发展目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从事伟大建设的现实,对《孝经》作出科学解读;二是科学分析《孝经》中有益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有益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公民道德建设事业的合理元素,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推进孝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
对于历史上流传较广的二十四孝故事,我们也没有拘泥于这个现存体系,而是打开视野,又寻找了一批读者比较熟知的孝行故事以便择优选择,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二十四孝故事的组合,并将其命名为“孝行故事”。在选择中,我们也立出如下标准:1.政治正确或基本正确,对读者认知社会现实具有较大启发意义的;2.富于正能量的,特别是对广大干部与青少年有正面教育作用的;3.除思想性之外,也注重故事的知识性和艺术性,力求使读者阅读后增长知识,同时受到艺术的熏陶。我们也希望,这本书面世以后能以图书、绘本、动漫等多种形式走进学校,或讲、或说、或唱、或演而使故事变得直观亲切,让广大师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进一步努力成为优秀孝文化的传播人、传承人,使慈孝文化永远发扬光大,让中华大地永远春意盎然!
关于这本书,还有两层意思要说一说。
第一层,过去我们理解孝道孝行,往往把重点放在晚辈要对长辈如何如何。自然,孝道发源于父母的生养之恩,做子女的当然需要报恩。但阅读《孝经》,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倡导孝道,并不是只谈子女如何侍奉父母,而是把孝视为如何建立和规范人世上最重要的五种人际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伦关系,并进而扩展到全社会的人际关系。同时,这五种基本关系上面虽然覆盖着“家庭”“亲情”的纱幔,但有关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原则在这里是绝对不能偏废的。《孝经·谏诤章第十五》里曾子询问孔夫子老师:“是不是做儿子的完全遵从父亲的命令,就称得上是‘孝’了?”听了此话,孔夫子老师竟被气得责骂道:“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明确指出“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并推及臣对君,亦是“臣不可以不诤于君”。如果只是盲从于“不义”之命,孔夫子老师则愤怒地指斥说:“故当不义,则诤之;(若)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可以说,孔老夫子的是非观的确是非常鲜明的!
再一个问题,多年来总有一种感觉,认为慈孝文化的建设工作比较“软”,只能作为道德问题予以倡导、说服以获得推进,譬如该怎样尊老爱幼,该怎样助病帮贫,即便已经定出了条条,也很难去监督去执行。举个例子,前不久发生的“霸座”事件,高铁方面的管理人员对此似乎束手无策,而后来出台的惩罚措施也难以触动藐视公德者的灵魂。再如对已经参加了工作、与父母已经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虽然已经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应当经常看望或者慰问老年人”,做不到这一点的也定性为“违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但实行起来也是相当困难。所以如何通过立法来推进孝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查看《孝经》,其《五刑章第十一》已清晰指明:“五大刑法的条款多达三千,罪行没有再比不孝敬父母更大的了……不孝的人目无父母,这是造成大乱的根由。”在历代刑法中,均有“忤逆”的罪名条款,犯有“不孝”罪是可以入刑的。今天我们不至于如此立法,但依法治国是我们发展的基本国策,我们要依十九大报告中所倡导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五大思维方式,科学立法并坚定推行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有关孝道的法治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关孝道的有效治理、建立尊亲爱老的良好秩序,实现慈孝文化带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还有一层,本书是孝文化分会为慈孝文化建设所筹划“慈孝文化丛书”系列的第一册,属于探路与开荒之作,再加上时间紧迫,很多地方来不及细细推敲,故疏漏、错解之处一定很多,但为了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能够紧紧跟进时代,并在实现伟大梦想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中,让慈孝文化大展青春活力,发挥它更加重大作用而持续不断地努力。
在这本小书出版之际,谨以这篇序文表达对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孝文化分会、北京慈孝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华龄出版社,以及关心和参与编著工作的各位领导、各位编辑和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激!
作者
2018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