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注今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1。寂兮寥兮2,独立不改3,周行而不殆4,可以为天下母5。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6,强为之名曰“大”7。大曰逝8,逝曰远,远曰反9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0。域中11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

【注释】

1 有物混成:郭店简本作“有12混成”。王弼本及各传世本皆作“有物混成”,帛书甲、乙本同。“12”,楚简整理小组以为“疑读作道”。裘锡圭先生认为“依文义当读为‘状’”(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郭店楚简专号。下引同)。按当读为“状”、“象”(详见赵建伟〈郭店老子简考释〉)。简本“有状(象)混成”比今本“有物混成”更近老子哲学的始原意义(可参看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

张岱年说:“认天为一切之最高主宰的观念,为老子所打破。老子年代本先于孟子,但孟子仍承受传统观念而修正发挥之,老子却作了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老子以为天并不是最根本的,尚有为天之根本者。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最根本的乃是道,道才是最先的。”

2 寂兮寥兮:“寂兮”,静而无声。“寥兮”,动而无形。(严灵峰说)

河上公说:“‘寂’者,无声音。‘寥’者,空无形。”

3 独立不改:形容道的绝对性和永存性。“独立不改”,简本作“独立不亥”。

4 周行而不殆:简帛本均无此句。“周行”,有两种解释:一、全面运行。“周”作周遍、普遍讲。王弼注:“周行,无所不至。”二、循环运行。“周”作环绕讲。今译从后者。“不殆”,不息。“殆”通“怠”。

5 天下母:帛书本及范应元本作“天地母”。

范应元说:“‘天地’字,古本如此;一作‘天下母’,宜从古本。”然证之简本作“天下母”,王弼本正同。

6 强字之曰“道”:“字”上通行本缺“强”字。傅奕本、李约本、范应元本有“强”字。应据傅本补上。

范应元说:“王弼同古本,河上公本上句无‘强’字,今从古本。”

刘师培说:“按《韩非子·解老篇》:‘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则‘字’上当有‘强’字,与下‘强为之名曰大’一律,今本脱。”(《老子13补》)

易顺鼎说:“按《周易集解》卷十七引干宝曰:‘《老子》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字’上有‘强’字。”依上所说,王弼本原有“强”字,因抄写缺漏,根据傅奕本“字”上补“强”字。

7 大:形容“道”的没有边际,无所不包。

8 曰逝:以下三个“曰”字,可作“而”或“则”字解。“逝”,指“道”的进行,周流不息。

王弼注:“逝,行也。”

吴澄说:“逝谓流行不息。”

张岱年说:“‘大’即道,是所以逝之理,由大而有逝,由逝而愈远,宇宙乃是逝逝不已的无穷的历程。”(《中国哲学大纲》)

9 反:老子书上的“反”字有两种用法:“一作‘返’;另一作‘相反’,如七十八章:正言若‘反’。”本章属前者。

车载说:“‘反’的有两个涵义,对立相反是‘反’的一个涵义,复命归根是‘反’的另一个涵义,《老子》书对于‘反’的这两个涵义,都是加以重视的。”

钱钟书说:“‘反’有两义。一者、正反之反,违反也;二、往反(返)之反,回反(返)也(‘回’亦有逆与还两义,常作还义。……《老子》之‘反’融贯两义,即正、反而合。”(《管锥篇》第二册,四四五页)

冯达甫说:“‘大’、‘逝’、‘远’、‘反’是描述道的全部运行过程,就是‘周行’。”(《老子译注》)

陈荣捷说:“返本的思想在《老子》里相当浓厚,它对普见于中国人的循环观念,影响不可谓不大。依据此种观念,道与历史的运行,都是依照循环的方式。”

10 人亦大:哲学家中最初明白地说人有卓越位置的,是老子(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按王弼本“人亦大”原作“王亦大”。傅奕本、范应元本“王”均作“人”。

范应元说:“‘人’字傅奕同古本。河上公本作‘王’,观河上公之意,以为王者,人中之尊,固有尊君之义。然按后文:‘人法地’,则古本文义相贯。况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身任斯道,则人实亦大矣。”(《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吴承志说:“据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许所据古本,‘王’作‘人’。证以下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作‘人’是矣。‘人’古文作‘三’,是以读者或误为‘王’。”

奚侗说:“两‘人’字各皆作‘王’。《淮南·道应训》引亦作‘王’,盖古之尊君者妄改之,非《老子》本文也。……《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之母,故先之以道大,若改‘人’为‘王’,其谊太狭。幸下文‘人法地’‘人’字未改,益可资以证明。”(《老子集解》)

严灵峰说:“下文:‘而王其居一焉’,《庄子·秋水篇》:‘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则此‘王’字,疑亦当作‘人’。《尚书·泰誓篇》:‘惟人万物之灵。’《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抱朴子》云:‘有生最灵,莫过乎人。’人为万物之灵,当以‘人’为万物之代表,不当以‘王’为代表也。范应元本、傅奕本‘王’并作‘人’,当据改。”(《老子达解》)

按:本章两个“王”字应据傅奕本改正为“人”。通行本误为“王”,原因不外如奚侗所说的:“古之尊君者妄改之”;或如吴承志所说的“人”古文作“三”,使读者误为“王”。况且,“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后文接下去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从上下文的脉络看来,“王”字均当改正为“人”,以与下文“人法地”相贯。

11 域中:空间之中,犹今人所称宇宙之中。

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

老子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间的‘四大’,如果‘道’和‘天’、‘地’、‘人’是不同的实体,就不应当这样放在一起称之为‘四大’。而且,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人以地为法则’和‘天以道为法则’没有什么原则不同。虽然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但并不是说因此道就一定是超时空了。”(引自《老子哲学讨论集》第一四九页)

12 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自己如此。

河上公注:“‘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董思靖说:“‘道’贯三才,其体自然而已。”(《道德真经集解》)

吴澄说:“‘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道德真经注》)

车载说:“‘道法自然’一语,是说‘道’应以‘无为’为法则的意思。”(《论老子》)

童书业说:“老子书里的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的本质是自然的。”(《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第一一三页)

冯友兰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并不是说,于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为‘道’所取法。上文说:‘域中有四大’,即‘人’、‘地’、‘天’、‘道’,‘自然’只是形容‘道’生万物的无目的、无意识的程序。‘自然’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另外一种东西,所以上文只说‘四大’,没有说‘五大’。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跟目的论的说法鲜明地对立起来。”

【今译】

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引述】

本章对于道的体用有几个重要的叙说:

一、“有物混成”,这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道并不是不同分子或各个部位组合而成的,它是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对于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的完满,无限的整全。

二、道是个绝对体,它绝于对待;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待的,而道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独立不改”。道是一个动体,周流不息(“逝”)地运转着,但它本身不会随着运转变动而消失。

三、道是无声无形的(寂兮寥兮)。王弼说得好:“名以定形,混成无形,不可得而定。”事实上是无法立名的,如今勉强给它立个名。

四、道不仅在时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先天地生”“为天下母”)。

五、道是循环运行的。它的运动终则有始,更新再始。

六、用“大”来勉强形容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大”,指幅度或广度之无限延展。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这四大的可贵处,就在于体自然而行。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