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级十年,从公布反物质技术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突破实验,薛博士方案

选出的三种方案大家也都报以疑惑的态度,当公布时更多人则是不信任。

但他们不敢吱声,只能用表情表达内心的不悦,谁知道小华会不会一个生气引爆整个屋子呢?

小华有这个能力,小华也有这个感知,就要看它能不能承受了。承受当然应该可以的,别看它话语略显稚嫩,但绝对智者的头脑,小打小闹小嫉妒根本不在乎。

但谁也说不准他会不会记仇啊?他是程序诶,终究不是真人,感情肯定和人不同,而且记忆力超强,它还有很多超越人类的认知,人工智能就这么可怕。

周海兴致冲冲地翻看方案,欣喜的面容却顿时凝固。答案很明显,他的方案被否决了!

但他并没有生气,和艾思谭的攀谈让他成熟了虚弱,在燕科院的成长中也成熟了不少,那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早已逝去,留下来的是睿智科学家苗子。

被选上的也兴奋万千,那种胜利感和认可感是发自内心的兴奋。而且即使抛去这两者,还有署名优先权呢!赛先生无一例外排在首位,参与者也都榜上有名,可是真正被人注意的则只有前几个。

张院长的想法被选上一个,但他表情很淡然,他一向如此,这是作为院长最基本的素养,冷静。

“好了。”别人兴奋片刻,张院长也不情愿地打断他们,“尽快实验吧!老艾在等着我们呢!全人类都在等着我们的成功。”

张院长话语很轻,激动当然也是激动的,谁不激动呢?要是理事长在场估计能笑掉大牙,主是长和国事长也绝对笑开花。

这不仅是我国的突破,更是全人类的突破,乃至蓝星文明的进步。当然,这只是过程,策划方案都出来了,结果还会远吗?

众人整理情绪,取来反物质制取机,由小华检测一遍,便开始逐一实验了!

首先实验的自然是华院长的,也是模拟数据可靠性最高的,他采用环式入料,也是用的是加速催化,以及其他流程大多也都跟着张志强的建议,俩人真的心有灵犀,怪不得连名字都一样。

环式需要架构,但很简单,通顺后将正物质细化,然后编成一条环,路经过程全部启动,循序渐进地运转。

物质催化的运行速度很快,由于成闭环,所以必须持续运行。催化后分离重整,还有后续工序的运行,出料口与接料物也都经过特殊改造,用以持续回收反物质。

正物质筛选也仔细,尽量不影响其且要防止物质间融合,原子间的斥力引力还是由距离决定的。

物质的同性亲密性也很高,需要极度考究,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

与此同时,污染气体也开始了,经过检查,这些气体是锂气,算是重金属啊!锂比较稳定,且难以氧化或还原,而且亲密性很高。

那锂气一旦进入人体可想而知,可以考究一下采矿业的硅肺,那是长年累月吸收较大些但也很小颗粒形成的。

对人体的伤害是致命的,颗粒越小对人体的伤害越大,如果大了大的土块儿人还没法吸收呢!小点的颗粒可以被鼻毛或粘膜吸走,但更小的颗粒可就直接钻进人的呼吸道了,PM2.5都能直接进入肺里。

比起PM2.5,锂原子小太多了,这等危险程度可比PM2.5厉害多了,这玩意儿能直接游走在人的血液和大脑,绝对致命。

好在这锂气有烟,且众人专门戴上了防尘口罩,而且也有锂气收集机。

虽然效率跟上了,但这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啊!这着实难受。

那锂气是原子,能游走于任何物质间,只要给他足够的力,它甚至可以穿过任何物体,就是打穿恒星都没事,当然有能力把原子加速到近光速的科技也不会在这纠结污染了。

简单运行下,便停止了,锂气有色无味,被吹散后便是无色无味了,很想二手烟。

这就试的不确定污染存在与否,检测器检测效果也甚微,要知道空气中大多是氧气分子和氮气分子。

不说氧气分子,也不说氮气分子,就两者细化后最小的原子,也比锂原子要大得多啊!锂的相对分子质量是7,氮原子较氧原子要小也14,这显而易见。而且虽然都两个电子层,但锂最外层是一个电子,氮最外层是四个电子,这能想必吗?

日常里锂是固体氮是气体,这肯定没法比,但现在都是气体了,便可一较,尽管结果显而易见。

不过那锂怎么说也是固体,虽细化为空气,但可以理解为小型颗粒,只不过比空气还小罢了。

通过固体检测密度检测还是能检测出来的,但也是大致检测,会受到空气尘埃的影响。

所以为了安全,不管结果与否,都要先停下,空气中尘埃不少的。

关闭之后,众人不敢摘掉口罩。张院长亲自拿过反物质存储器,里面那清洗可见的悬浮物质让他喜笑颜开,这才是真正的欣慰,连张院长都笑得合不拢嘴,更别说其他人了。

通过真空称重,检测到这重量0.12毫克,尽管少的可怜,但也算是人类的一个重大突破了,就这点物质,放在你手上比中子弹还难好。

兴奋归兴奋,还有两种方案呢!希望能解决污染问题。

还俩分别是薛博士和一个叫曹东升的普通员工想出来的。薛博士这样的科学家早已不慕名利,升不升院士无所谓了,反正叫博士叫习惯。

曹东升的方案不管结果如何,他的前途绝对光明,直接升研究生,可以更进一步接触实验内幕。

两人的方案也很快测试,曹东升的方案较为保守,也是环形,只不过采用了罕见的减波,后面程序也都较为缓慢。

张院长欣慰不已,投入实验,虽发展缓慢,但污染着实也降到很低,这才是值得欣慰的。

发展可以慢慢发展,反物质制取可以慢慢制取,实在不行多搞几台同时制取,数量在某方面可以取代质量,这是个毋庸置疑的问题。虽然要考虑情况,但现在的情况不刚刚好吗?

简单收取,质量也是不少,足足0.45毫克呢!这是因为污染地多运行的缘故。

接下来便是薛博士的方案,他是小堆循序,采用断能充能的方式,很想发动机的原理。

这样很耗电,虽然单批制取效率很高,但污染也不小,而且费能费事,不过结果如何,还得看最后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