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区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内容

一、区域医疗协同平台

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系统完整的医疗协同平台是实现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必不可少的前提,是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资源互连互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数据处理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及医疗技术的互通共享,才能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区域医疗协同。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建设,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人民群众便捷就医、人文就医、安全就医、明白就医、智慧就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现病有所医”的重要内容。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主要任务是集成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内容,其目的是要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可以分别为居民个体、医疗机构以及监管部门提供服务。居民个体可以根据相应权限查询个体档案信息及在各类型医疗机构中产生的个人健康档案。个人档案信息包括一般信息、诊疗信息、体检信息、预防免疫信息、保健信息等。医疗机构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科室信息查询、医生信息查询、建档、预约挂号、当班挂号、取号、退号、退费、诊疗结算、费用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等业务功能。医疗机构之间实现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检验检查跨机构执行及互认等促进医院间合作,有效优化利用地区医疗资源。针对政府监管部门,共享平台汇集区域全民诊疗信息、公卫信息的健康大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可以建立综合统计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辅助政府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政府宏观管理能力。

二、双向转诊

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2015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通过将病情轻重缓急,以及治疗难易程度将医院分为三级,不同等级的医院负责不同疾病的治疗。其中双向转诊制度就是让不同疾病、不同病情阶段的患者进入与之治疗状况相符合的医院,根本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有效地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国家医保资金的负担,也减轻了个人医疗的负担,是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的必要条件。

双向转诊是指根据患者病情和健康需要而从上下级医院间的转院诊治的过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受设备、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需要将一些无法确诊的患者或者无法有效治疗的患者转入上一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而上级医疗机构将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的患者转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转诊主要以医院的等级进行划分,除在同等级医院间进行转诊外,还可以将转诊分为纵向转诊和横向转诊。纵向转诊包括正向转诊和逆向转诊,正向转诊指由下级(社区)医院向上级医院逐级转诊,逆向转诊是指由上级医院向下级(社区)医院转诊。横向转诊则指向同级别专科、专长医院转诊。

双向转诊可有效缓解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社会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立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畅通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卫生服务格局。双向转诊就是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治疗,大病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有效利用大医院的技术,手术后康复治疗则转回社区。充分发挥大医院的人才、技术和社区医院的服务、网点优势,降低医疗费用,真正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远程医学会诊

20世纪50年代初,为满足美国人民医疗服务个性化、人性化和家庭病床化的医疗需求,医疗远程会诊服务应运而生。远程会诊使医生在无须患者亲临的情况下,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全面的、仔细的思考、总结和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制订科学、合适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又节省了患者的就诊时间,从而免除了患者长途奔波、挂号排队的劳碌之苦。远程会诊诞生后,以其方便、快速、准确的服务特点,很快风靡美国医疗界并进一步推广至整个欧洲。

远程医学会诊是网络技术和医疗技术结合的产物。通过现代化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通信网等搭建统一的医学影响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实现远程医学会诊,加强区域内各级医疗单位的信息互联互通。

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心电图、X线、CT、MIR、超声、病理等影像资料通过信息系统平台进行远距离传输交流,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有效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实现区域内医学资源、专家资源、技术设备资源和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共享。医生们借助远程会诊平台,针对某些疑难危重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交流诊断、治疗意见,患者在社区医院就可以获得大医院医生的优质医疗服务。通过开展远程医学会诊,还可以避免重复检查,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担和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远程医疗会诊对于提高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医务技能,提升边远地区和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完整的现代医疗供应链体系

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化共享平台,构建完整的现代医疗供应体系,药品、设备、耗材等医疗资源形成以第三方配送中心为中心点,辐射到各个医院的星型结构。通过建立完整的现代医疗供应链体系,培育第三方医疗专业服务配送中心,实现区域内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疗相互之间的医疗资源统一调度、配送和服务共享,可以有效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更充分的利用,为公众提供获得性和持续性更高的医疗服务,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之,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的构建融合了医学、管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综合工程。随着信息化建设和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必将逐渐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缩小城乡人群健康状况差异,进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