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师讲金匮要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湿 病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也有挟风、挟寒、挟热之别。外湿(风湿、寒湿、湿热、暑湿)之邪在肌肉关节,以发热身重,关节疼痛为主,外湿多挟风寒,易伤肌肉关节。本篇以外湿及其兼证为主。内湿多由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所致。二者常相互影响,难以截然分开。

一、病因

关于病因本篇无专门条文论述。结合临床,常见病因有“汗出当风”“久伤取冷”“饮酒汗出当风”“汗出身劳,衣里湿冷”“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等。一般在表、在上者为外湿,在里、在下者为内湿。外湿之伤于上者,即感受雾露之邪,或因连绵久雨,或受潮湿等地气而成。内湿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酒类所致。内湿易招致外湿,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于气化不达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外湿易引动内湿,外湿困脾,脾不健运。“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不论内湿、外湿,皆与脾有关;“脾不虚,湿不生,肾不虚,湿不留”,湿邪的产生不仅与脾有密切关系,亦与肾阳不足息息相关。

二、辨证

(一)湿痹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本条论述了湿痹证候及其治法。湿痹是因湿流关节,阳气闭塞而产生的一种以疼痛为表现的疾病。湿为六淫之邪,湿邪致病也可以从外受而见表证,先伤人之太阳,所以太阳证必备。湿邪重浊,易流关节,关节疼痛而烦,疼痛剧烈,烦躁不宁。湿邪不仅流注关节,而且内合于脾,形成内外合邪之证,内外合邪,湿邪重浊凝滞,脉沉主里,脉细主湿。湿性黏腻,大便排除不畅。湿阻于中,阳气不通,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

本条是外湿引动内湿,以内湿为主,而且以“中湿”为切题。治疗上要利小便,外湿则用微汗之法。李东垣:“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如何辨外湿、内湿之先后关系?①先见关节疼痛,恶寒发热,继见泄泻,小便不利,为外湿引动内湿,法当微汗以解表祛湿,多能达到表解里自和。②先泻泄,小便不利,又出现关节疼痛,微发热恶寒,是内湿招引外湿,应先治内湿,气化行,里湿去,阳气舒展,外湿可望自解。本条以利小便为治,注家认为宜用五苓散倍桂枝治之。

(二)湿热发黄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内湿素重之人,再感外湿,内外湿盛,侵及全身关节、肌肉,则全身尽痛。发热是湿邪郁久化热,湿热郁蒸不解,留于肌腠之间,身色如熏黄,黄而晦滞,可用茵陈五苓散。中土虚弱,内湿过盛,容易遭受外湿,是形成的一般规律。

(三)湿病误下辨证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16)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17)

本条论述了湿病误下变证。湿困经脉,痹阻阳气,出现背强,恶寒,故欲得被覆向火。外感寒湿,肌腠闭塞,阳气不能外达,反逆而向上,则但头汗出。《医宗金鉴》:“湿家头汗出者,乃上湿下热,蒸而使然,非阳明内实之热,蒸而上越之汗也。”治当用温经散寒、舒展阳气之法。若误用下法,攻其里,则出现诸多变证。胃气不能下达,反逆而上出,则哕。寒湿在上,阳郁不能升腾,则舌上苔,湿润白滑,此为寒热错杂,下热上寒之象。阳内郁则渴欲得饮(丹田有热);湿在上则不欲饮,反口燥;表湿内陷,气化不行,则上胸满、中纳呆、下小便不利。故治外湿宜发汗,治内热宜利小便。若非真正蕴结成实,湿去燥存的里实证,下法断不可用。

第17条,素体里阳虚,误下更虚,虚阳上越,则额汗出,微喘,小便不利是阴气下脱,下利不止是真阳失守,阴脱于下,阴阳两竭,故皆死。

三、治则

上湿纳药鼻中,内湿利小便,外湿微汗。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

本条论述了湿病的发汗方法。外感湿邪先犯体表,客于肌腠,流注关节,卫外之气痹阻则一身尽痛。治应汗解。然汗之后为什么仍不愈呢?①汗不得法,当微汗而大汗。风为阳邪,易于表散,大汗则风邪可去,而湿为阴邪,其性黏滞而不能骤除,微微似欲汗出,主要兼顾阳气,微汗(表湿)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在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缓缓蒸发,营卫畅,内湿俱去,湿邪自无地可容。②天阴雨不止,外湿气甚,疼痛加剧。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19)

本条的辨证要点是脉沉细,腹中和,大便快。主证为鼻塞。张仲景第一个提出把药放在鼻中进行治疗,即外治搐鼻法。如鹅不食草、白芷、辛夷等放到鼻中,宣通肺气,祛散寒湿。

四、分型治疗

(一)表实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本条论述了寒湿在表的证治和禁忌。湿家挟风寒,必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证,如有身痛剧烈(阳为湿遏,邪留肌肉所致),烦扰不宁的表现,则宜用麻黄加术汤,解表发汗、散寒祛湿。表实应发汗,但湿邪不宜过汗。麻黄加术汤,既解在表之寒,又除在表之湿。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能行表里之湿。《神农本草经》:“白术主风寒湿痹”“止汗”。《名医别录》:“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暖胃消谷嗜食。”苍术走表之力大于白术,临床可随证选药。

本病不可用火攻之。原因有二:①用艾灸、温针、火熏等法,逼其发汗,势必大汗淋漓,则风气去,湿气还在。②火热之邪内攻,与湿相合则可出现发黄、鼻衄,湿热相合之象。陆渊雷曰:“火攻乃汉末俗医常用之法,故仲景屡屡戒之。”《伤寒论》119条:“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临床上要时刻注意。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本条论述了风湿在表的证治和成因。日晡指申酉戌时,午后傍晚前一段时间。阳明旺于申酉戌时,湿土当令,此时邪正交争,胃中有湿热,申时即下午3-5点发热相对高点。本病发热,是由于阴虚所致,伴盗汗,腰膝酸软等;或湿热血瘀,阳明腑实,此热势较高。至于日晡所加剧,不必泥定于肺与阳明,因为肺与阳明同属燥金,日晡为燥金旺时,若以日晡加剧作肺或阳明之病解释,便是曲解。本病即使日晡所不剧,也可用本方。

本症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湿无来去,风有休作。离经之汗液,既不得外出皮毛,又不能内返于经络,留于肌腠而为湿病,此为人身汗液之湿。或汗出之时,纳凉太过,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着于肌腠而生湿。宜麻杏苡甘汤。

麻杏苡甘汤,解表除湿,轻清宣化,治疗风湿,剂量宜轻,不宜重,“轻能去实”“味淡则能化浊”。本方组方之妙,在于麻黄一味仅用半两,不在于多。麻黄,轻宣上焦,先开肺气,而发微汗。杏仁、苡仁,利肺气,导湿浊,使三焦通利。一升一降,一宣一利,妙在轻清,玲珑剔透。此外,本方加老鹳草、秦艽、威灵仙可以治疗急性风湿热;加小柴胡可以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伴日晡发热者。对症加减,还可以治疗牛皮癣,结节红斑,扁平疣。

本方兼治湿喘,云龙三现:寒喘以小青龙,热喘以麻杏石甘,湿喘以麻杏苡甘。

湿邪为病之特点,计有四项:①湿为黏腻之邪,能使气机不利;②湿邪发热,身热不扬,日晡则甚;③湿热伤人,身重酸楚,懒于活动;④脉来浮濡,舌苔白腻。临床要辨识明白,才可对症施治。

(二)表虚证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风客皮毛,卫阳不固,表虚,汗出,气津伤,则脉浮;湿渍经络,则身重。风湿在表,当用汗法,现汗自出,提示表已虚。

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祛风利湿,仍属微汗之剂。燥土固表之药多固表止汗,黄芪(祛皮肤中水湿,益气固表),温分肉,实腠理,合大枣、甘草调和营卫,养正祛邪。黄芪、防己、生姜,祛风泄湿,驱湿于外,《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本方都用汉防己,专治风湿,祛肌肉之湿。黄芪、白术,振奋阳气,健脾燥湿于内,配防己以健脾去风湿。“去风先养血,治湿先健脾”,姜、枣,调和营卫,配甘草以补脾胃,生姜驱湿于外。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炎表虚不固者。

本方区别于桂枝汤证,桂枝汤证是先发热后头痛,先汗出后恶风,属于卫阳虚也。喘者可加麻黄以平喘;胃中不和者加芍药,即胃痛加芍药以止痛;气上冲胸者加桂枝,降气平冲逆;下者有陈寒加细辛,肾阳不足时日久的加细辛,温阳散寒。服药后衣被覆盖,“温令微汗”。药后反应,若如虫行皮中,正是卫阳复振,风湿欲解之兆,湿从外解。

本证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暖,中医护理从1800年前就有了,“西医是从南丁格尔开始,过去没有”。可见中医学的先进。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寒湿邪相互搏结,湿性黏滞重浊,则八九日不解;风寒湿阻碍气血通畅,影响到肌肉筋脉,出现身体疼痛。风湿相搏,则身重不可自转侧。不呕不渴,即无少阳呕、无阳明渴(无里热),说明风湿在表,无里实。脉浮提示风邪在表(风能令脉浮);脉虚提示卫阳不振,表阳已虚,体质差,未化热伤阴;脉涩是湿邪。总之,本证为风湿表阳虚而风气偏胜。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温经助阳、祛风化湿。《伤寒论》也有这个方子,是一个温散之方。

风邪非桂枝不能汗解,非生姜不能宣发。桂枝(重用),去在表之风邪,行营卫走表,有宣通之功,能导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附子逐在经之寒湿,既治寒湿而止痛,助卫阳以固表,又治阳虚,振奋阳气,阳虚表证,最为对证。草、姜、枣,辛甘发散,调和营卫,以理表虚,风湿之邪从外解。草、枣,缓姜、附之性,助桂枝行津液。因芍药酸收,故去之。桂枝附子汤用量大,因风气偏胜,风湿在表,风为阳邪,容易外散,所以用量大,以速复其阳而祛风。

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虽去,寒湿未尽除,仍然滞留于肌表经络,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现在小便通利、大便硬,说明三焦气化功能正常,脾困而湿滞肌肉,与湿邪纯然在里不同。程门雪认为:“大便坚,应为大便溏。阳虚寒湿之体,服桂枝附子汤后体未复,小便利,大便溏。”金寿山认为:“大便坚是大便成形,说明前方服后阳气渐复,但湿气未尽。”总之,湿气偏胜,白术附子汤主之。白术附子汤,温经助阳、逐湿祛寒。

白术附子汤,与前方仅一味之差,即以白术易桂枝,脾阳不足,以白术运脾,且药量是前方的一半。本方微取发汗之剂,使湿邪从肌肉经脉外出。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湿。脾、肾阳不足,附子益火、白术温土,相辅相成。《本经逢源》云:“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名医别录》云:“白术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暖胃,消谷嗜食。”此外,少量白术可健脾止泻,大量可运脾阳而通大便。(《重用白术治疗便秘34例疗效观察》福建中医药,1981,1)。针对“大便坚”,仲景急下存阴,其治在胃;东垣大补阳气,其治在脾。今风湿相搏,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大便硬,重用白术,运化脾阳,行其津液,使便通湿去。服药后,“一服觉身痹”是手足不仁也,“如冒状勿怪”,有点头晕,像戴上帽子,是术、附药性进入皮里,逐水气,将寒湿排出的表现,“未得除故平”是还未除掉的缘故,所以不足为奇。《尚书·商书·说命》上说:“药不暝眩,厥疾不廖”,没有反应则不好。本方在《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中的用量不同,以《金匮要略》为主。临床应用桂枝附子汤时,可根据病机加白术;用白术附子汤时一般不应加桂枝。

临床案例

便秘六七年,多年来,滋阴的麦冬、沙参、玉珍、石斛、知母;润下的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有之;泻下的大黄、芒硝、番泻叶;补益的党参、黄芪、太子参、淮山药、丛蓉、巴戟、狗脊……牛黄解毒丸、上清丸、更衣丸、槐角丸……开塞露、甘油栓、蜂蜜……皆使用过,效果不佳。今诊之,心烦易汗,寐食日减,脉细,苔白滑。治之以生白术90g,生地60g,升麻3g。4日后,胸鸣矢气,大便豁然而下,服20多剂,痊愈。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本方证是表里阳气俱虚,风湿两盛。风湿已由肌肉,流注关节,关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风性涣散,阳气不固,则汗出。阳随汗泄,里气更虚,故短气。湿胜则濡泄,阳虚而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汗出恶风,不欲去衣,身微肿是表阳虚而气滞;短气,小便不利是里阳虚,运化不及。治疗上,以甘草附子汤,温经助阳,益气除湿。风湿证无热自汗便是阳气大虚,当先固阳气为主。甘草、白术、附子,助阳健脾除湿,去内外之风湿,固护阳气,以防汗脱。桂枝,宣通营卫,并祛风,乃补中有发。白术、甘草,健脾燥湿。桂枝、甘草,散风邪助心阳,同时,炙甘草还可甘以缓急。所以病邪已入关节,意在缓而行之,以炙甘草为主,得微汗则外解。本方在临床上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之痛、肌肉萎缩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