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战国策》——国别体历史散文集
点击作者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不明。主要记述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二百十多年(公元前452—公元前216年)。大概是秦汉间文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后来西汉时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情节缩微
《战国策》共33篇,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它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春秋以来,长期分裂战乱,人民无不渴望解甲息兵,恢复和平统一的生活。诸侯中的强大者,都想“并天下,凌万乘”。所以战国末年,秦、齐二国皆各自称帝。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秦国变法以致富强,打破了六国均势的局面。从此以后,秦以新兴力量向外扩张,企图蚕食诸侯、统一海内,引起了各国间的复杂矛盾和斗争。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间的胜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力,但也取决于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那就是说胜负的最后关键并不完全取决于军事,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政治的巧妙运用。这时候,春秋时代所讲的礼法信义,不得不变为权谋谲诈;从容辞令的行人,不得不变为善谈雄辩的说士。所以,《战国策》中所载一切攻守和战之计、勾心斗角之事,正是这一时代政治斗争的反映。这些谋臣、策士们急功好利、玩弄权术的行为以及耸人听闻、放言无惮的辞令,反映出战国时代的政治大事和各种社会矛盾。
其中非常有名的有“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苏秦,家贫,学业有成之后,立志有所作为,于是他用连横之策上奏章十次游说秦惠王,主张扬秦国武力,兼并诸侯,吞灭天下,但是却没有被秦王接受。苏秦得到如此待遇却未“心灰意冷”,反而回到故里,更加勤奋地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头悬梁、锥刺骨,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当时,列国之中,齐、楚、燕、韩、赵、魏、秦最为强盛,而七国之中又首推秦国最强。于是,苏秦经过反复思考,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于是,他改用合纵之策游说赵王。他对赵王说,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王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王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说以利害,并成功地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回到赵国之后,被封为武安君。此时,苏秦非常得势,千金、车马任他使用,路上往来威风十足。回到家中,父母对他刮目相看,妻子和嫂子对他俯首贴耳,再也不敢对他轻视了。
专家小议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战国策》虽然是历史著作,但它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书中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主人公精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