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饮食清淡
古医认为吃肥厚甜腻的食物,易引起痈疽毒疡等疾病。《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到:“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因而,程仲龄在《医学心悟》中明确提出:“莫嗜膏粱,淡食为最”,与我们所提“宜清淡,忌厚味”意义相同。所谓“厚味”,指油多腻人之品;反之“清淡”则指油少爽口之物,主要指素食。素食是指粗粮、蔬菜和水果等。“素食为主,荤素搭配”是人类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元代朱丹溪在《饮食箴》中对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作如下的描述:“倦彼睐者,因纵口味,五味之故,疾病蜂起……山野贫贱,淡薄是谱,动作不衰,此身亦安。”可见,花天酒地的淫逸生活,恰恰成了剥削阶级易罹患疾病的原因之一。而劳动人民的饮食是“淡薄是谱”,加之“动作不衰”,则成为健康的源泉。
对于饮食,邓小平说,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有人一讲营养,就认为是大鱼大肉。这种看法太片面。吃得过量,非但无益反有害。
邓小平的话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吕氏春秋》指出:“凡食无疆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有之疾首。”经常过食酒肉、油腻、煎炸、辛辣之品,能助湿生痰,助热动风,诱发疾病,目前死亡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与血中胆固醇关系极为密切,而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又与饮食中胆固醇的含量有关。当人食入的胆固醇超过人体的需要时,胆固醇就沉积在血管壁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等便由此而生。所以,像蛋黄、动物脂肪、脑髓一类的东西宜不吃,尤其不能经常吃,过量吃。值得一提的是,长期食用蔬菜对人体有很大好处。蔬菜中含有很多纤维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从中医的观点来看,蔬菜有增加肠蠕动、健脾开胃之功,助脾运动,促进肌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蔬菜还有疏通血脉的作用,所以对于动脉硬化、高血压病患者尤宜。
清淡的饮食,一般是指:主食五谷杂粮,副食则以植物性豆类、蔬菜、植物油为主的素菜。研究证明,长期食用复合碳水化合物,如大米、玉米为主,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一般较低,冠心病发病率较低。正如李杲所言:“宜谷食多而肉食少。”邓小平的生活就崇尚简单之道,饮食清淡。
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在广东停留了11天,始终没有接受过一次宴请。他总说:“谢谢了,不要弄了,让我和家人在一起吧。”他虽然是四川人,但挺喜欢清淡的粤菜。如煮得软软的菜心、生菜、西兰花、豆苗,特别是喜欢吃酿节瓜和广东拉肠粉。在广东期间,他就与他的家人一起吃着清淡的广东家常菜。
邓小平率领全国人民走富裕之路,而他自己的生活却是十分简朴的。据他身边的医护人员回忆:他的早餐非常简单,几碟小菜,或小米、大米稀饭,或绿豆、玉米面粥,平常不喝牛奶,最“奢侈”的是一个煎鸡蛋。可这个鸡蛋往往还让邓小平分给了接白天班的医护人员,理由是,他们赶来上班,不一定吃了早饭,热量不够。你不吃,他会生气。有时妥协一下,他也非要“你一块,我一块”。午餐一般是四菜一汤,有荤有素。“烩饭”在他家常见到,米饭、青菜、豆腐、鸡蛋一煮,既是家常饭,也是病号饭。
邓小平非常爱惜粮食,平常也很注意节约。一次,他在飞机上进餐,不小心掉到桌子上一根豆芽,便马上夹进嘴里,餐巾纸他也是晚年才用,但却坚持一张纸裁成四块,每次只用一小块,一天只用两张。据曾在邓小平家做过饭的厨师回忆:“那时候,邓小平工作很忙,经常到深夜12点、1点。除了正常的一日三餐外,还要为邓小平烧一次夜宵。这时,我就烧一点汤羹类食品,像酒酿鸡蛋花、银耳羹等,最常做的是小平喜欢吃的四川‘担担面’。邓小平家的三餐通常是这样的:早餐是稀饭加馒头,或是油饼什么的;中、晚餐一般是四菜一汤。邓小平中午和晚上喜欢喝杯酒,我在吃饭前就弄个小拼盘,猪肝、白斩鸡、油菜之类的。邓家饭菜平平常常,同老百姓家没有什么区别。我起初做菜时还担心做不好,但几天下来就定心了——我做什么菜,他们就吃什么菜,从不说什么,而且从不浪费。邓小平是四川人,喜欢吃辣,我经常做的一道菜就是麻辣豆腐,也是邓小平喜欢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