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游记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体裁,特殊人物在特殊时期的游记,往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侧面。杨钟健先生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除专业研究之外,涉猎丰富,不仅精通英语、德语,还熟悉拉丁文和希腊文,热爱诗词和散文写作,在长期的野外考察过程中,非常重视记录自己的所行、所见、所思所想。他一生所作七部游记,分别为《去国的悲哀》(一九二九)、《西北的剖面》(一九三二)、《剖面的剖面》(一九三七年完稿)、《抗战中看河山》(一九四四)、《新眼界》(一九四七)、《国外印象记》(一九四八)、《访苏两月记》(一九五七)。这些记录的“剖面”,此中含义一为实际观察到的地层剖面,反映其地质构造和科学内涵;另一则为人生的剖面。本书为“国外篇”三种,分别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欧美、五十年代在苏联的游记。
《新眼界》是杨老的欧美考察游记。时值“二战”后期,他从重庆出发,飞往美国加利福尼亚,游历了迈阿密、纽约、华盛顿、波士顿等地,参观各地质和古生物研究所、高校地质系以及当地博物馆,还去了加拿大、墨西哥等地,之后返回美国,在美国听到了太平洋战争结束的消息,然后到英国,参观伦敦、剑桥等地的地质古生物科研机构,访问并学习。后又从美国返回中国,此时中国已取得胜利,他十分欢欣,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新的希望。
这一趟欧美之行,除了自己的行程路线、饮食起居等,杨老对国外研究机构和博物馆的情况,有相当篇幅的介绍;此外对目之所及的外国经济、文化的发达也进行了记述,并时常有“我们何日可以达到”的慨叹。他在美国闻听“二战”胜利的消息,和美国人民分享了喜悦,回到中国之后,又看到国内惨胜局面,自然对国民经济的恢复特别是学科建设有了一番新的憧憬。本书初版由商务印书馆于一九四七年出版,章鸿钊题写封面。一九八六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将这本书纳入“现代中国人看世界”丛书再版。
关于此次欧美之行学术方面的专业问题,杨老在另外一本书—《国外印象记》中有详细的记述。此书最早的版本是在一九四八年由文通书局出版的。《新眼界》记录的以日常行程、生活等为主,而本书则以古生物和地质学科的人物事件为主。按照杨老自己的话说,是将游历过程中印象“最深刻者,用综合方式,列为专题,一一记述”。其中对美国的地质机构、博物馆,学科发展、学人简事,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有比较系统的介绍;进一步与我国的学科状况进行了对比,指出其中哪些为我们可以取长者,而哪些为不值得学习者。杨老一手构建我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目前频出的很多新成果仍然要感谢杨老当时对学科的规划和运筹,近年来有学者命名了“杨氏钟健龙”,以此表达饮水思源之情。
一九五六年八至十月,杨钟健先生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同事周明镇、赵金科以及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斯行健一同,应邀访问苏联。归来写成《访苏两月记》,于一九五七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记录了杨老在苏联的见闻,特别是与苏联古生物学家的交流,以及在各地进行野外考察和参观的情景。通过文字,我们得以一窥苏联当时的国家面貌和科研实力,了解苏联的古生物学家,并体味当时中苏真诚的友谊。
三联书店编辑部
二〇二〇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