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中医诊疗设备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面向中医临床需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发的符合中医理论、能解决中医实际问题的医疗设备,主要包括中医诊断设备和中医治疗设备。其中,中医诊断设备是在中医临床中用于检查和诊断的仪器设备,如舌象采集仪、脉象采集仪、穴位探测仪、红外热像仪等;中医治疗设备是根据中医辨证的结果,利用中医治疗原则设置相应的治疗参数,具备相应治疗作用的仪器设备,如经穴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多功能牵引床等。
关于中医诊断设备的研究历史悠久,尤其在脉象诊断方面。早在宋代施发所撰的《察病指南》中就首次创造性地绘制并论述了人体33种脉象图;明代张世贤的《图注难经脉诀》、吴绍轩的《图注指南脉诀》、沈际飞重订《人元脉图影归指图说》相继用示意图来说明脉象的“体位”及“性状”;1860年诞生了第一台弹簧杠杆式脉搏描记器,描绘了脉搏图,使脉象图由示意图进入波示图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开展了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运用现代检测技术、方法和手段,将脉象的物理特征描绘记录下来,对所得到的脉象图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识别和分析,当时研制出了多种形式的脉象检测记录仪器,如ZM-Ⅲ型智能脉象仪、BYS-14心电脉象仪、MTY-A型脉图仪、MT-2型脉图循环动力检测仪、MX-1型中医脉象分析仪、MX-811型脉象仪、MXY-Ⅱ型脉象仪等;也有学者研制开发了PVDF复合式传感器脉象检测系统,由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脉象分析程序、小型基础数据库4部分组成,具备更强的敏感性与更快的分析速度。1957年,朱颜首先将杠杆式脉搏描记器用于中医脉象研究;1958年,陈可冀用自制的压电式脉搏拾振器描记了若干高血压弦脉脉象的波形图。近年来,随着中医诊断智能信息处理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一批又一批新的中医诊断仪器相继问世。现有中医诊断仪器应用的临床领域相当广泛,如在健康体检、体质辨识、疗效评价、辅助辨证、疗效预测等方面,皆有所应用。
目前的中医诊断仪器在临床应用方面有诸多优势:在信息采集阶段,可以用图片或图形的形式保存个人生物特征,将定性的生物信息转化为量化的数字信息,实现中医四诊信息标准化采集与记录,减少人为差异因素;在数据分析阶段,已保存的生物信息可反复分析与比较,用于各科疾病的中医临床实验研究,可放大易忽略的微小信息,为辨病辨证提供更多依据;在临床诊断阶段,可为中医初学者或未经过系统训练的中医师提供诊断线索,也可为专家会诊或远程医疗提供诊断依据。但需注意的是,中医诊断仪器不能代替专家诊断疾病与制定诊疗标准,也不能自动识别与排除特定的干扰。
中医治疗设备是利用声、光、电、磁、微波、超声、机械等技术,结合中医外治法,如针刺、艾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等,来达到治疗目的的仪器设备。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学术发展研讨会”,会上一致强调实现中医“四诊客观化”的方针和意义,明确指出“与计算机及其他现代科学工程技术结合,多学科、多手段、多方法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学科的重大决策,决定中医药学的发展道路和方向,敞开了学科大门,吸纳现代物理(机、光、电、磁、声、力、波、能、热等)、电生理、生物学、微电子技术和信息学等多门类现代学科,应用其原理和技术,使中医药学朝着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常用的中医治疗设备包括针灸设备、中药外治设备、按摩牵引设备、光疗设备、电疗设备、超声治疗设备、磁疗设备、热疗设备及其他设备。在临床应用中,中医治疗设备主要集中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病、神经损害所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等,主要分布在针灸科、康复科、风湿科、偏瘫截瘫中心、骨伤科等科室。
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医诊疗设备,扩大中医诊疗设备的临床应用范围、提高应用频率,中医工作者一方面应继续借鉴西医医疗设备发展思路,将中医医疗设备与现代科学技术充分融合,以中医的理念、方法进行合理嫁接,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电子学、人体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反馈技术等学科技术促进中医诊疗设备向着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微型化、虚拟化、遥控遥测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既懂中医理论又懂设计制造知识的新型人才,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中医诊疗设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以提高中医诊疗设备的适用性。
发展中医诊疗设备,其目的首先在于临床医疗的需要,其次是中医教学与科研的需要,最根本在于这是中医发展的需要,是把中医推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中医诊疗设备研制既要有现代科学内涵,又要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将传统诊疗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融合成新的诊疗技术,才能促进中医诊疗设备不断朝着数字化、网络化、客观化及标准化方向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诊疗设备的中医特色和优势,才能引领中医走向现代化、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