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作品创作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电视舞蹈大众传播问题的延展思考

尽管当今的电视观众已经对舞蹈艺术不再那么陌生,但就整体电视生态而言,电视媒介中的舞蹈节目仍然占位有限,电视传播舞蹈艺术也尚未形成成熟的市场化的产业链,舞蹈的电视大众传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电视产业对自身特性认识越来越清晰,新千年以后,很多来自国外品牌或本土自造的“真人秀”节目开始火热起来。“真人秀”节目的风行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向娱乐化转型的代表,是我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产物。随着新世纪到来,我国消费文化的兴起,“‘真人秀’电视节目通过游戏等娱乐要素……为普通人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满足大众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通过对节目中志愿者言行的全面展示,满足大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等等”[1]

据报道,2004年英国BBC推出了电视舞蹈大赛真人秀节目《舞动奇迹》(Strictly Come Dancing),该节目邀请英国一些著名节目主持人、体育和演艺界明星等社会知名人士,跟职业舞蹈演员合作配对表演国际标准舞和拉丁舞等舞蹈。在节目中,四位舞蹈专家现场评分,加上观众的电话投票,按照所得分数每周淘汰一对选手,最后一场比赛是三对参赛者角逐桂冠。该节目自2004年5月15日起在英国广播公司播出,主要是在星期六晚上,随后在星期日晚上播出,这已经成为英国流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目。这种形式的电视舞蹈大赛已经传播到世界40多个国家,激发了一个以现代舞为主题的舞蹈热。

2005年美国ABC电视台引进了该套节目,取名《与明星共舞》(Dancing With the Stars)于2005年6月1日首播。之后每年两届,分春季4—5月(阵亡将士纪念日前一周结束),秋季9—11月(感恩节前一周结束),每周一晚上20:00—22:00播出,如遇决赛则会于周二晚上20:00—22:00增加场次。节目的舞蹈表演除芭蕾外包括了多种舞蹈类型。参赛者以大量业余舞蹈爱好者为主,如模特、运动员、歌星、老演员等。比赛由业余舞蹈爱好者和专业舞者结合成组,由专业舞者对业余舞蹈爱好者进行辅导并合作共舞。最终以辅导效果和二人配合的默契度、呈现的效果为评判标准。该节目至2018年秋季9—11月已经播出到第27季。该栏目能生存如此长的时间,能受到社会的关注与好评,在美国甚至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主要是在娱乐之外还展示了舞蹈的普及意义、人文素养和社会文明。在舞蹈“真人秀”的浪潮中,在中国的银屏上也出现了自己创作的、引进的等多种形式的舞蹈类栏目,如:东方卫视的《舞林争霸》、浙江卫视的《中国好舞蹈》、灿星制作的《舞出我人生》、湖南卫视的《舞动奇迹》、星空卫视的《星空舞状元》、北京电视台的《我要跳舞》等等。这些舞蹈类表演选秀型节目,同样俘获了大批中国的电视观众。在舞蹈“真人秀”节目中,舞者呈现给观众的不再只有舞蹈,而是一个立体的人,他的身份、他的成长、他的梦想、他的挫折都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观众在节目中随着舞者不同的身份、跌宕起伏的历练命运而与之熟悉,产生情感认同,昔日在舞台上灯光下的“舞蹈明星”此时变成了隔壁邻家的“小哥、小妹”,近距离的心理感受自然使得舞者们更令观众牵挂。董关鹏、李红对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现象发表文章认为:“真人秀节目使得人们能够透过镜头直接看到人性的弱点,强烈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望,而《舞林大会》这些舞蹈选秀节目更是将平日遥不可及的明星作为节目的主体,激发了观众的观看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这类节目的新鲜感逐渐降低,明星们的舞蹈表演和在舞台上略带噱头的‘肺腑之言’已很难激起大众的共鸣。往往进行到赛事的后期,留下的选手大多数都是来自国内专业舞蹈院校的专业舞者,反映出中国舞蹈教育普及度还很低,正如《舞林争霸》的评委金星所说,‘平民自由舞者的空间越来越小’;而相较于《舞林争霸》的原版模式节目《舞魅天下》,由于美国的舞蹈教育普及度高,因此即便大量的草根舞者参赛也能够保证节目的高水准和可看性,这恰恰也符合其节目的宗旨。”[2]

舞蹈“真人秀”是舞蹈大众传播过程中引人注目的现象,舞蹈“真人秀”类节目在中国曾一度火爆,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舞蹈艺术向“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方向的引导和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总结思考。

我们在创办电视舞蹈类栏目时,应更加明晰目标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明确节目的准确定位。如创办以专业舞蹈从业者和舞蹈爱好者为目标受众的舞蹈节目,力求对舞蹈艺术进行既广博又深入的挖掘与呈现,对舞蹈作品的质量坚持专业的高标准,引领并满足舞蹈从业者与爱好者对舞蹈的视野需求与思考需求。如创办以广大电视观众为目标受众的舞蹈栏目,除了保持舞蹈表演的水准之外,栏目形式还应贴近生活、表达时尚,运用新颖的、富有悬念的、跌宕起伏的多种节目样式,吸引电视观众的注意力,提高其“卷入度”,引发其情感共鸣,拉近舞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舞蹈的发展需要大众文化的重要基础,需要提高舞蹈(包括多艺术门类)教育的普及。经过一段实验,到20世纪后期,中国部分小学的音乐课程已经从“五线谱”开始授课,一些小学将艺术类教育(如音乐、舞蹈、戏剧等)融入了课堂教学内容,这是非常值得“点赞”的变化与现象。

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中,发展舞蹈的大众传播,需要继续扩展与电视传媒、网络传媒、手机传媒之间的合作,利用好大众传播平台,尤其是近年新兴的手机“微传播”等新型大众传播媒介,以视频、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以舞台、创作、排练、生活等视角全方位地介绍舞者与舞者作品。或者可以将舞蹈影像作品与该舞者的剧场创作演出相联系,制作与剧场演出既相关又相对独立的影像短片,建立起大众与剧场之间的信息联系与观看需求。另外,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能够相对客观地掌握生活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精准真实地了解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将更加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舞蹈界应该伸开敏锐的触角,利用“大数据”更为深入、细致地了解我们的观众,通过这种更深入、细致、真实的了解而创作出更具有大众基础的高水准的电视舞蹈作品。

舞蹈的发展需要大众传播,同时,大众传播也是舞蹈实现“市场化”的必经之途。2000年,央视《舞蹈世界》栏目组曾专程到上海对舞剧《野斑马》的创作、排练以及经营方式,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其舞剧运作方式可以简单表述为:由三方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完成舞剧《野斑马》的创作、排练、演出。合作的三方包括:创作方——以张继钢为导演,包括作曲、舞美、灯光、服装等的创作人员;演出方——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完成作品的排练、演出;制片人(投资方)方——上海东方电视台,由其对舞剧进行先期的费用投入。三方在该作品上演获得盈利后,再根据协议取得各方的报酬。此次采访后,在当年六月份《舞蹈世界》栏目对作品的创作、排练和经营的尝试进行了连续四期的专题报道。据了解,此后因种种原因,当初的预期没有得到全部实现,但是其对市场化运作的大胆尝试,反映出当时媒体、文艺界还是有敢为人先者能够对舞蹈的市场化去进行探索实践。当人们在普遍关注和实践中国表演艺术“市场化”时,从全局来看,“舞蹈”距“市场化”的形成还有相当的距离。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曾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舞蹈的创作、演出,至少在目前尚不具备成熟的文化市场品格,因为它的从业人员尚缺乏基本的竞争意识,它的市场机制的建立更是在遥远的未来。但它已经暴露出上述单一性和本体、自足造成的孤芳自赏,实质是一种文化上的‘自闭’心态,是以动作和技术遮蔽浮浅,将复杂简化为单纯,导致从业人员缺乏‘挖掘’的信心、能力和毅力,寻求操作和理念上的安适和头脑的惰性”[3]

2003年,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创始股东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和上海西部企业集团旗下的上海牡丹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公司以舞剧等舞台剧创制和海内外演出为主营业务,创立伊始,立足国内、瞄准国际,根据市场需求、整合社会资源,精心制作跨界创新的舞台演艺产品,全力推进中国舞台剧的创制,推进原创舞台产品“走出去”。公司2003年8月创制演出第一部舞剧《霸王别姬》,之后以每年推出一部新创作品的目标,四年内先后创制演出舞剧《红楼梦》、杂技芭蕾《天鹅湖》、舞剧《杨贵妃》《花木兰》和杂技秀《CHA》等一批原创剧目[4],在国内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46个城市巡演350多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做强、做大上海演艺娱乐产业,抓住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历史性机遇,2009年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公司重组后,注册资金从500万元增至3000万元,上海精文投资有限公司成为控股股东,吸纳社会资本和经营层参股。同时,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战略也相应作了调整,公司确定了原创制作、演出运营和市场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以期成为集演出院线连锁型与演出跨界创新型于一体的企业。2008年至2010年,杂技芭蕾《天鹅湖》在俄罗斯、德国、英国、瑞士等9个国家的40多个主要城市的重要剧场演出了256场,平均每场演出费净收入达2万美元,在莫斯科和德国甚至创下了每场3万美元的中国剧目演出费净收入的纪录。2010年9月,公司承办了由德国科隆歌剧院演出,罗伯特·卡森导演的瓦格纳传世经典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创作了多媒体视幻功夫秀《少林寺武僧传奇》[5],接着又创作了舞台秀《胡桃夹子·海上梦》[6],于2011年11月1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剧院全球首演。公司在以市场为主的经营同时又坚持艺术的高水准,不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传播。公司在创作一部成功的舞台剧时,除了商业价值的计算与衡量外,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商业之外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对于舞剧《红楼梦》这样“阳春白雪”类型的舞台剧作品,采取了以文化交流的途径推介到世界各地。公司总结了中国文艺产品与国际语言、符号的创作差别以及国际化的推广和运营的不同理念,对今后的节目创作经营将更加注重在商业之外所蕴含的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和不可估量的软实力。与此同时,公司还积极推介国内其他团体的舞台优秀作品,积极参与了多种公益性演出活动,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誉。公司先后被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优秀出口文化企业”,被国家商务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今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命名为“国家重点出口文化企业”,并受到中央领导、部委领导、上海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鼓励[7]

我们看到,随着舞蹈界理性思考的不断深入,通过对舞蹈市场化的认知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在努力做到作品优秀、社会效益好的同时获得市场运营的良好经济效益,我们将共同迎来舞蹈创作多样化、多层次、生动而活跃并广受关注的发展态势,构建出更加丰富而繁荣的未来图景。

注释

[1].尹鸿,冉儒学,陈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45.

[2].董关鹏,李红.电视舞蹈选秀节目的大众化困境与前景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6).

[3].罗斌.中国舞蹈尚缺乏成熟理论和市场品格[J].上海戏剧,2004,(3):12.

[4].舞剧《霸王别姬》编导:赵明。舞剧《红楼梦》编导:赵明。杂技芭蕾《天鹅湖》编导:赵明。舞剧《杨贵妃》编导:赵明。舞剧《花木兰》编导:悉尼舞蹈团艺术总监格雷厄姆·墨菲(Graeme Murphy)。杂技秀《CHA》编导:李西宁。

[5].《少林寺武僧传奇》导演:刘春。

[6].《胡桃夹子·海上梦》导演:刘军。艺术顾问:瑞克·伯奇(Ric Birch)。

[7].对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的运营等介绍内容,由原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总裁孙明章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