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好的政策与好的执行14
《四川日报》编者按:蓬勃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让好的政策得到好的执行?乡村如何治理,我们的政府又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乡村治理的重点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赵树凯认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治理不善”。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特别重视治理问题,需要更新治理理念,转换治理范式,让好的政策获得好的执行,让政府有效地管理乡村社会。
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民主管理
《四川日报》:近几年,我们看到政府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的一系列努力,比如:取消农业税、直接补贴粮食生产,增加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投入等措施。你如何评价这些“农村新政”?
赵树凯:新一届政府的农村新政,基本着力点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给农村有力的经济支持,如你提到的取消农业税等,这些措施显著地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第二,是切实保护和张扬农民的权利,如断然废除主要针对进城农民的“收容遣送条例”;取消农民流动就业的若干歧视性规定;采取严厉措施处理征地过程中对于农民的利益侵犯等问题。所有这些努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仅使农村经济迅速复苏,还让农村中的若干冲突、危机因素被化解或有效抑制。
《四川日报》:尽管当前农村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农村发展,你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
赵树凯:从一个简单事例讲,中央的扶贫款在传递到贫困农户的过程中,一层一层有若干流失;政府专项资金在落实到具体项目的过程中,一层一层有若干跑冒滴漏。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政府,困扰着农民,困扰着农村发展。我认为,当前困扰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是:政策导向转变后,这些好的政策能否被有效地实施,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投入增加以后,这些投入能否充分惠及农民。换一个角度看,就是如何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的问题。
《四川日报》:有了好的政策,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执行?
赵树凯:应该说,好政策如何落实好,这已经不是农村工作的新困惑。其实,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走样或者消解,以开会代替落实,以发文件代替落实,是许多地方政府运行的重要特色,在农村工作中表现得也许尤其突出。这样的问题,说简单了就是抓工作不得力的问题;说深刻一些,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如何在政府体系运行得到体现的问题。
让乡村问题内部化和社会化
《四川日报》:在当前的农村问题研究中,“治理”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话题。
赵树凯:基层干部对于“治理”的一般理解,主要是基于农村社会经济有诸多“乱象”,需要整治、管理;它往往有加强管制、严厉整顿的意思,往往以行政性的集权和强制为基本思路。这绝非我们所倡导的“治理”。
《四川日报》:那我们如何理解你所说的“治理”这一概念?
赵树凯:新的“治理”根本上不同于“统治”,“统治”必须要向“治理”过渡。在“统治”过渡为“治理”的情况下,需要用新的治理范式来理顺农村内外诸多方面的关系,这就是“多中心治理”。它意味着,承担维持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发展的将是多种主体。既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有营利组织,也有非营利组织;既有个人,也有利益集团等。在这样的治理体系中,多种主体相互依存,通过“参与”、“谈判”和“协调”等合作方式来管理公共事务,实现一种良好和谐的秩序。在这样的治理原则下,治理活动不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行为,而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
《四川日报》:“多中心治理”的目标是什么?
赵树凯:这种新的治理模式,其基本目标是让乡村问题尽可能的内部化和社会化。“乡村问题内部化”是指,让基层化解自己衍生出的问题,乡村社会的问题尽量在乡村内部解决,而不是一有问题就首先成为政府直接面对的问题。而“乡村问题社会化”是指,让农民的问题尽量不要成为政治性问题,而是要尽可能多地把这些问题社会化,成为社会性的问题。让农村问题市场化,让农民问题社会化,减少普通问题被政治化的过程,这也是改善乡村治理的着力点。
《四川日报》:如此看来,改善政府治理势在必行。
赵树凯:是的。走向多中心治理格局,实现乡村问题的非政治化,将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在推进政府治理上,不能走老路,需要“有破有立”。“破”是指在政府系统内部,要破解上级集权过多;在政府系统外部,要破解政府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过多。就目前基层组织建设来说,有两个问题首先需要调整思路:第一,谁来管理乡村事务?农村社区管理主要是社区自身的事情,政府没有必要采用大一统的行政控制。第二,谁来养活乡村管理者?政府“包养”村干部的做法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川日报》:那“立”又是指什么?
赵树凯:所谓“立”,就是在农村社会管理上,要用新的治理范式来理顺农村内外诸多方面的关系。政府领导农村的方略应顺应时势变化,确立走多中心治理的道路。政府组织与公民组织、政府组织与私营部门、公民组织与公民组织之间的合作共治关系,将是乡村多中心治理的基本特征。
《四川日报》:“多中心治理”会不会给人造成“没有政府的治理”的感觉?
赵树凯:“多中心治理”并不是“没有政府的治理”,而是说在治理过程中,许多领域可以不由政府直接操办控制。政令悬空不落实,农民期盼而不可得,是因为民间力量的呼应不够有力。如果乡村民间力量积极主动地与政府体系互动,就会真正成为政策的监督执行者,政令就变得比较容易落实了。因此,应该进一步放活民间组织发育发展的制度空间,使得这些组织在建立良好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四川日报》:在新农村建设中,这种多中心的治理理念的现实意义何在?
赵树凯:对于农村发展来说,政府管理机制不完善已经成为重要约束。如果政府管理机制不能创新,好政策和大投入将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所以,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包含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应该也是政府学会怎样用新的理念和机制“治理”农村的过程。建立这种新型关系的核心,是激活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