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人价值观的概谈与评价
一、价值观及其呈现
价值观是什么?它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样的问题似乎并不难回答。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可以很轻松地从自己所熟知的学科内外找出一些充满学术气息的定义,并引经据典地加以分析一番。即使是那些原本不熟知这个概念的学人,也会翻开字典,或者打开网页搜索一番,找出若干个这样或那样的解释来。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尤其是对于不去专门做研究或不习惯上网“挖知识”的大众来说,“价值观”这样的字眼一定是艰深晦涩、不大容易理解和说明的。如果我们搬用出现于不同学科中的关于价值观的种种定义,比如,告诉他们价值观就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154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或者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113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或者是任何其他学术化的界定,那么他们一定不大容易理解这个概念的真实含义。普通群众不同于学术中人,他们需要的是最简明、最直观和最精练的说法,他们甚至不去仔细分别概念之间所包含的那些丝丝缕缕的细微差别,而只是把握关于某个对象的最直白的解释。这就是大众的口味和兴趣,也是大众在认识概念时的特点。
这样一来,为了简明易懂,消除不必要的学术争论和概念纠缠,我们就把最常用但又比较精确的关于价值观的界定进行通俗化的加工,把它作出如下的解释:
价值观就是一种认识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
价值观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标准,这种标准代表了人们认可的价值,用这种标准人们可以判断自己或者他人的言行是否重要,是否符合自己的或者社会公认的某些原则。
再简单一点儿来说,价值观就是一种认识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某些事物或对象发表看法,评论它们是否重要、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可取、是否真善美、是否符合我们的意愿和原则,等等。我们作出这方面评价时所采用的内在的价值标尺,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人的行为的指向标
举例来说,当一个过路的青年义无反顾地跳入池塘去抢救失足落水的儿童时,有人会说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举动很傻;也有人会说他很勇敢、很善良,也很美,值得赞扬;还有人不置可否,悄悄躲开不加评论。三种不同的态度或对待方式,就隐含了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拿外在的事物、对象和行为与自己内心的价值标准作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不管他们是站在哪种立场上,都运用了自己内心的个人价值观。而如果社会上多数人或者社会机构对该青年的行为作出评判,说他的行为如何如何,那么这多数人或社会机构运用的就是社会价值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提到的价值观都是指社会上多数人的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由个人的价值观组成的,但并不等同于个人价值观的大杂烩,它是一种有机的、有效的综合,是统一并升华后的群体价值观。
价值观就好像是指引个人和群体行动的明灯,照亮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道路。
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群体,价值观都是非常重要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认为,价值观可视作一个常规象征体系之中的一因子,它能充作一个准绳,人们依据它而在可供选择的各种行动方针中作出自己的抉择。著名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也说过:“”“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价值观对于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了解员工的态度和动机的基础。同时它也影响我们的知觉和判断。”(注:[美]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7版),13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通俗地说,价值观就像是指引个人和群体行动的明灯,照亮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道路;也像是一架天平,是人们用以衡量某种对象、事件、人物或行为的价值是大是小、是对是错的衡器。按照价值观的指引,当面对某种选择时,人们从内心深处就知道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知道怎样做是合理的和怎样做是不合理的,怎样做才是有益的和怎样做是不利的,等等一。因此,从个人所持有的价值观,我们就能够对他的思想、情操、信仰和行为等作出判断,就能够知道支持他从内心作出决定的那个重要价值支点是什么,知道他信奉什么价值、采用什么样的标准。不言而喻,在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一,个人会去喜欢和赞成一件事,去欣赏和认同一种行为,去支持和帮助另一个人,或者采取完全相反的决定,去反对、批判和抵制相同的人、事和行为。简单地说,价值观就是指引人们作出选择和判断的内在价值砝码,它控制着人们价值天平的平衡方向和平衡力度。
价值的天平
在了解了价值观的重要性之后,我们还有必要看看价值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也会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回答。比如,有人可能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人可能会说,“文化即人格”,历史传统和文化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起到了支配性的作用;还有人可能会把目光投向政治的、经济的或者其他因素,强调它们在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中,目前学者们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价值观的形成,这几乎成为当前解读价值观问题最热门的切入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对价值观的研究,着重分析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心理感知、情感悦纳、道德接受和人格选择等。事实上,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在家庭的、社会的和学校环境中来自父母、长辈、教师和同辈的生活影响,也有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积累、文化观念和思想启迪,还有来自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思想、政策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可能只是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不会只有少数几种因素在起作用。总而言之,影响人们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某一方面的因素可能会起到主要作用,其他因素起到辅助作用。但不管怎样,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绝不会是唯一的、孤立的,而是多元的、多样的。
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上面提到价值观是一,种存在于人们思想、意识和心灵深处的价值“标尺”。它驻扎在人们的生活、语言和行为之中,植根于人们思想和灵魂的内部,是人们价值认知、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支撑点。事实上,价值观就像是一个价值内核一样,构成了人们思想和行动系统的中心点。以这个中心点为同心圆,价值观按照不同的层次由内到外扩展,在每一个层次上都能够找到可以依托和表达的载体,并凭此呈现出来。因此,价值观的呈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个人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喜欢吃哪种口味的饭,都和他的价值观有关系。同时,衣食住行层面上展现出的人的价值观与他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喜欢欣赏什么样的音乐所代表的价值观又有差别。前者是物质生活层面的价值追求,后者则关系到另外一个层次,即精神生活层面的价值追求。
对于社会个体来说,他的价值观集中地表现为他的思想、语言和行动,表现为他理解并处理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方式,表现为他的日常行为实践。对于社会群体来说,该群体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政治哲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制度决策等都能够表达其内在的价值观。为了便于理解,人们往往把在这些对象中所体现出来的各种观念分列为不同的领域,如政治观念、经济观念、文化观念、社会观念等,但所有观念的核心始终是指引人们作出选择和判断的价值观。正是由于价值观是一种深藏在个体或群体心灵深处的内在价值标准,而其呈现方式又是外在的对象,但有些外在物只是提供了一种价值表象,并不能真正代表该群体长期、恒定又有典型性的价值观,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要经过深入的挖掘和仔细的辨识才能够真正认识到某一个群体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