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跨国流动与批评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美电影新政”对中国电影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原载《东南传播》2014年第4期,郑婧艺对此文亦有贡献;收入本书时,题目进行调整。

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 WTO 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此举应该说是中美双方多年博弈的必然结果,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至此,电影大门进一步为美国打开,之后的竞争亦将在新的平台上进行,中美电影交流跨入全新的多元、开放时期”李建强,高凯.“中美电影新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电影新作,2012(3):2,6.。此举一出,可谓迅速“搅动一池春水”,引起了业内外的强烈反响。当时一批专家、学者纷纷撰文,一批专业期刊甚至开辟专栏,从多方面对“中美电影新政”进行解读,对其将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展开预测,同时很多人也积极提出政策建议。此类代表性文章如李建强、高凯的《“中美电影新政”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电影新作》2012年第3期)、贾磊磊的《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变局——增加美国影片进口配额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影响》(《当代电影》2012年第5期)、刘藩的《好莱坞新攻势之下中国电影的宏观战略和创作策略》(《当代电影》2012 年第5期)、刘汉文的《中美电影协议影响蠡测与应对思路》(《电影艺术》2012年第5期)和聂伟的《后“协议”时代中国电影的“产业自救”》(《艺术评论》2012年第9期)等。这一批文章及时对“电影新政”的实施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反馈,时至今日,“中美电影新政”实施已一年多,回头看来,学者们当初所作的预测有应验也有失算。那么,在好莱坞的新攻势下的中国电影在发展中究竟有什么新特点,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呢?着眼于中国电影发展的长远目标,下一步我们究竟该如何有效应对?本文将试做总结、回答。

一、“新政”影响下的中国电影之冲击篇

面临日益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为后盾的好莱坞大片的强劲攻势,在“电影新政”实施初期,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国产片市场份额失去主导

2012年,中国电影的年产量已达745部,平均每天有超过2部电影产生,这个产量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位居全球第三。至于银幕数量,自2007年以来,中国电影银幕数量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但电影大国不等于电影强国。倘若说在“2011年全球全年观影人次超过 2 000万的国家电影市场中,只有印度、埃及、尼日利亚、土耳其、日本、韩国、中国等少数国家的国产片票房超过美国的好莱坞影片票房”,鉴于如此“优秀的表现”,有人士曾乐观断言“使国际电影业在 Hollywood (好莱坞)、Bollywood(宝莱坞)、Nollywood(尼日利亚罗莱坞)之外,又创造了一个 Chollywood(中国乔莱坞)的专有名词”,那么在进口片进一步引进之下的 2012 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将是对此“美梦”的冲击。2012年的 170.73亿元票房中,国产片80亿元出头,占比 48.46%,10 年来首次被进口片击败。深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尽管有 227 部国产电影上映了,却难以与76部的进口片相抗衡,国产片与进口片的上映比例接近 3∶1,票房成绩却接近 1∶1,国产片票房为82.37亿元,进口片票房为88亿元。再细观2011年的票房成绩,可以发现,201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131.15亿元,其中进口分账大片的票房为49.1亿元,约占总票房的37%,而在 2012年,当进口分账大片的数量由 20 部提升至 34 部时,进口分账大片的票房也相应地提高到了74亿元,约占总票房的43%,比上一年提升了约6个百分点。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12年新增的14部分账大片的确对国产电影造成了冲击。

(二)3D 技术的“畸形偏爱”

2012 年,中国的进口分账片配额由原来的20部增加为34部,且增加的14部必须是特种影片(3D 或者 IMAX)。这一年,卡梅隆 3D 电影中国公司正式落户天津,这是卡梅隆·佩斯首次在美国本土以外设立总部机构。2012年,当3D技术已在国外渐渐退热时,却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再看 2012 年内地电影市场票房前十名中,除了《人在囧途之泰囧》之外,其余9部电影不是 3D,就是 IMAX,3D 和IMAX电影俨然成为票房收入的一种依赖。而在2013年,3D和IMAX仍然是中国电影市场热捧的对象,以国庆档为例,14 部新片中有6部都是3D电影。

据美国电影协会的统计,美国本土上映的 3D 影片的片数从 2011年的45部下降到了 2012年的36部。也有调查表明,在美国的电影观众已经厌倦了 3D,因为他们为戴眼镜而烦恼,并且不愿支付3~4美元额外的票价,当问他们为什么不想看 3D版本的影片时,在 Worldwide 影业集团调查的1 129位观众中,有51%的受访者说,3D版本比2D版本贵出那么多,不值当;而52%的观众说,3D影片票价太贵;42%的观众说他们不喜欢戴眼镜。显然,美国本土对3D电影的热度已降温。好莱坞的市场是世界电影市场的风向标。当3D 已经在那边不是主流甚至成为鸡肋之时,我们这边还在拼命花钱追赶 3D 技术,笔者觉得这是我们非常值得警惕的一件事。仅仅依靠技术手段的升级是不能够解决“如何抓住观众眼球”这个问题的。国内电影公司要是捧别人已经不屑的技术当宝,那可真是落后人家不止一步,更重要的是,这种落后,必将付出惨重的学费。

(三)国产片扎堆 导致自残性内耗

电影新政规定进口分账大片从 20 部提升至 34 部,意味着平均每个月就有2~3部引进片在国内影院上映,再者,根据协议,中美合拍片享受内地和香港合拍片同等待遇,更多此类型片加入竞争行列,另外,每年还有30部进口批片在国内上映。“如此一来,三箭齐发,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上映档期便会被进一步挤压。近些年,各大片的档期竞争日趋激烈,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情人节档……可谓满满当当!追加的引进大片将使档期空间更加狭窄。”李建强,高凯.“中美电影新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电影新作,2012(3):2,6.果不然,今年一时间,临时调整档期变成家常便饭,“不靠谱”成了习惯。如《寒战》《新妈妈再爱我一次》《天生爱情狂》《幸福迷途》《爱谁谁》等影片为避免《谍影重重4》等引进片票房分流,同时调到了11月8日和9日上映,直接导致了国产影片的扎堆、自残。除此之外,随意调档期也会带来不可预期的风险。比如《无间罪》,为了避开万圣节惊悚影片上映热潮,将上映日期改到了11月23日,却碰到了22日上映的分账大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可避免地成了炮灰。

除了为避开好莱坞大片之外,2012年的国产电影为了抢占贺岁档,不惜头破血流抢占每一条“跑道”。虽然新增了14 部进口分账大片,但是这些3D和IMAX巨作是没有被投放在贺岁档的,并没有对贺岁档的国产片上映构成太大的威胁。相反地,国产电影自身的竞争却导致了相当严重的“内耗”。比如于11月29日同时上映的《王的盛宴》和《一九四二》,大批雇佣“网络水军”,打起了“影评之战”。结果是,《王的盛宴》不仅没能“渔翁得利”,反而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败。陆川自曝雇佣水军给自己好评,映衬着8 000万元的票房数据,更多了一种“项羽自刎乌江”的悲壮。

二、“新政”影响下的中国电影之发展篇

“电影新政”在落实初期对中国电影造成了冲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新的刺激和机遇。尤其在新政实行第二年,国产片保护手法与套路逐渐清晰,国产电影扬眉吐气,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一)票房高速飙升 影院及院线持续发展

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年增幅居于全球首位,超过了日本,成为除北美市场以外,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这也是中国电影自2002年开始产业化改革以来,年度票房保持高速发展的第十个年头了。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过亿元的影片达到了43部,这43部影片总共创造了超过125亿元票房,约占总票房的74%。其中,引进片22部过亿元,贡献票房73亿元,占全部过亿元影片票房的58.4%,国外进口影片可谓中国电影市场的有力支撑,与中国电影市场共同繁荣。从统计来看,2012年国产电影在全年票房总额占比超过48%,这已超出中美电影新政签订之初的市场预期,有力拉动了国内电影市场。十年来,中国电影年票房平均增长率达33.9%,远远高于全球不到8%的平均增长率。相比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票房市场的持续乏力,中国电影发展更凸显生机活力。而在2013年,中国电影更是出现了票房“井喷”现象,170天即破百亿。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3 年上半年,我国电影票房已达109.9 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68.5 亿元,同比增长144%,占上半年总票房的62.33%;而进口片票房41.4 亿元,同比2012年下跌21.4%,占上半年总票房的37.67%。截至9月30日,中国电影总票房已达161亿元。据专家估计,2013年总票房或将超过220亿元,同比增长约 30%。由此,无论从总量还是增幅来看,中国电影市场都足以令世界注目。伴随电影市场的发展,影院及院线的建设与发展也得到有效助推,资料显示,2012 年,中国电影院发展保持高速增长,全国范围内新建影院800余家,总影院数量达3 680家。新增银幕3 832块,平均每日新增10.5块银幕,且全部是数字影厅,总银幕数量达13 118块,中国电影银幕数量达新高。另外,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市院线达46条,同比增长7条,这也使得内地院线连续四年增长。而在2013年,我国城市影院建设继续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截至上半年,新开业影院419家,新增银幕1 962块,银幕数超过1.5万块,预计全年银幕数有望超过1.7万块。

(二)电影创作产量激增 电影类型趋于丰富

2012年,全年生产故事影片745部(含电影频道出品的数字电影9部),动画影片33部,纪录影片15部,科教影片74部,特种影片26部,全年生产的各类电影总量达到893部,单以近年中国故事影片产量来看,2012年的增长幅度也十分巨大。电影产出数量巨大的同时,伴随的是电影类型的日趋丰富,在2012 年全年上映的315部影片中,既有《第一次》《伤心童话》等爱情片,也有《血滴子》《大上海》《十二生肖》等动作片,还有《人在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我老公不靠谱》等喜剧片,这三类电影保持热门,稳坐头三把交椅,除此之外,以往在国产电影中极为缺乏的惊悚片和动画片等也是异军突起,风格明显的类型电影市场紧俏,其中一些影片还取得了亮眼的市场表现,诸如惊悚片中的《笔仙惊魂》《青魇》,动画片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之开心闹龙年》。而在2013年,中国电影也呈现出类型丰富的态势,除了爱情、动作、喜剧三大类型之外,魔幻片中的《西游降魔》、犯罪悬疑片中的《全民目击》等以往较为少见的类型电影也凭借其独特的类型元素收获了不菲的票房成绩。

(三)中小成本影片发力 中生代导演势力崛起

中小成本影片发力和中生代导演势力崛起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除了叫好又叫座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之外,《白鹿原》《王的盛宴》《血滴子》《铜雀台》《大上海》和《危险关系》等传统中式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搏击中纷纷落马,比如《王的盛宴》便是一个“悲剧”。该片用近亿元的投资仅收获5 000多万的票房,实可谓“亏大了”。另外,其中不乏一些影片在口碑和市场上双双遭遇滑铁卢,除了“魔幻大片”《画皮 2》凭借前一部电影的人气、明星效应、营销宣传和 3D 技术等,在“没有进口片”的日子获得票房胜利,却难逃业内外人士的一致指责“伪 3D”“文化贫血”“空洞无物”等。而即便一向出手又稳又准的冯小刚,其严肃创作的宏大巨制《一九四二》终究因题材未能在票房上有预期般的收获。

与大片的式微相对应的便是中小片的崛起,2012年3月8日,《桃姐》满载声誉归来,终于登陆内地大银幕,得益于前期积累的品牌效应和刘德华的明星光环,最终获得票房近亿元,成为文艺票房新的标杆。这部饱含爱、尊重以及尊严的电影,为中国银幕带来了久违的感动。除此之外,令人欣慰的是,2012年还出现了《飞越老人院》《神探亨特张》《人山人海》《浮城谜事》和《万箭穿心》等一批充满作者情怀和当下意识的现实题材作品。虽然后几部电影在票房或营销上都未能与《桃姐》比肩,但却调和了中国银幕的颜色。而在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格局更是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小成本电影大卖,《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一批制作成本在2 000万至6 000万左右的电影纷纷突破5亿票房大关,令不少业内人士直呼“大片时代终结”。

提及中小片的发力,就不得不联想到中生代导演和新生代导演势力的崛起。2012 年是中生代导演集体爆发的一年,陆川、宁浩、王全安、乌尔善、娄烨等纷纷交出自己的力作。有的票房吸金吸到手软,有的实验风格让主流观众接受无能,有的口碑大收获得无数提名……2013 年则是“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一年,许多新生代导演,如薛晓璐、王子鸣、黄真真,还有演而优则导的周星驰等纷纷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甚至有论者说,新生代导演的时代已经来临。此番预测有夸大之嫌,中生代导演专注创作、野心渐现,然而对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显然还是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明星导演拍摄的影片更是属于“现象级电影”,无法撑起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不过,中生代导演确实在逐步拥有一定话语权,其作品开始登陆市场,并且创作特色不同于前辈,这为华语电影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银幕。

三、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电影

电影新政背景下,面临外国引进片,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新一轮攻势,国产电影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却没有丧失信心,坐以待毙。相反地,国产电影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在2013年痛殴“好莱虎”,狂揽票房。但是,毕竟中国电影工业处于尚未成熟之阶段,问题还有很多,着眼于中国电影发展的长远目标,我们仍需要对“如何做大做强中国电影”做进一步的摸索。

(一)增强信心,坚持提升创作品质

如前面提及的,2012年,引进片从前一年的62部增加到76部,其中34部是分账片。全年170.73亿的票房中,全年上映的315部国产片只占据了年度总票房的48.46%,自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首次跌破50%。这也证实了之前很多人对引进片将进一步挤占中国电影市场份额的预测。然而,2013年国产电影的信心并没有因此挫败,拿票房来说,《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片的惊人票房收入创下国产电影多项纪录,给国产电影创作打了一剂又一剂的“强心剂”,而这些电影在取得高票房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评价。这正是电影从业者信心与信念的体现。另一方面,放眼全球,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可谓潜力巨大。近年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增长乏力,甚至有些年头还呈现“负增长”,而十年以来,中国内地电影年度票房平均年增长率达33.9%,远远高于全球不到8%的平均增长率。在此背景下,只要内容好,观众一定会用手中的电影票给予最积极的支持。2013年出现的许多品质优良的国产电影已经向我们说明,要振兴中国电影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做出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好电影”。

好电影不重出处,品质才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只有影片自身质量过硬,才有可能获得好口碑。中国电影自产业化改革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式大片涌现,而这一批电影也一直被诟病“眼热心冷”,如何从“高概念”(high concept)转向“高品质”(high quality)成为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问题。而提升电影创作品质,应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树立电影品牌意识,“从现代企业战略来看,品牌是指企业及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综合指标,是通过一系列的要素和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形象的认知度,品质感觉,以及通过这些体现出的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属于一种无形资产”。张会军,俞剑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07—2009[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71.好的电影凭着积累的口碑是可以创造“神话”延续的奇迹的,从而使得一部电影的生命尽可能地得以延长,《007》和《哈利·波特》等系列电影便是很好的例子;其次,更新创作思路,呼唤释放想象力的作品,国产电影严肃沉重有如《一九四二》,逗笑幽默有如《泰囧》,丰富细腻有如《万箭穿心》,可是我们的“好电影”还是显得那么的“四平八稳”,缺少《盗梦空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阿凡达》那样充满创新的作品,再者,像2011年中国银幕上五个“关公”、四个“孙悟空”、三个“穆桂英”、两桌“鸿门宴”……这样的情况,也凸显了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缺乏原创的囧态;再次,加强电影人才的培养,人才从来都是一切行业的关键因素,电影业也不例外,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面对今后的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我们需要既懂市场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对于电影的创作,除了市场和票房指标之外,还需要有文化、美学和精神维度的考量,如何让电影暖了观众的心也是必须注意的问题。

(二)做好规划,深入对观众和市场的研究

近年来,中国电影创作往往呈现“一哄而上”的情况,如今3D大热,不少创作者更几乎不考虑电影的形式与内容问题,一味跟风。这往往是电影制作、发行方欠缺规划、目光短视的结果。究其背后深层原因,可追溯到对观众和市场研究的忽视。

电影史是电影历史发展流变的记录和描述,它同时也是一部观众对电影观念的“接受史”。中国电影史上,早期时候就有不少艺术家便已开始了对观众的重视。例如,郑正秋在谈及电影与社会心理的问题,便曾言需要抱定一个三步走的宗旨,即第一步不妨迎合社会心理,第二步就是适应社会心理,第三步才走到提高的路上去,也就是改良社会心理。这个“迎合”“适应”和“提高”的“三步走方针”,一方面有利于“激活”潜在观众,培养电影观众,另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现有观众,更为重要的是,提高电影创作水平到一定阶段可以改良大众欣赏口味,进而反作用于电影创作水平的提高,如此良性循环,在今天看来依旧值得借鉴。

在观众问题的讨论上,著名影评家钟惦棐先生可谓我国“电影观众学”的开创者。早在1957年,在《电影的锣鼓》中,他就曾指出:“最主要的是电影与观众的关系,丢掉这点,就丢掉了一切。”后又进一步明确“无论是电影创作,电影评论和电影制片,无视观众的意向,是注定行不通的”。钟惦棐.话说电影观众学[A].钟惦棐文集:下集[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29.而对电影观众的研究,不仅要注重调研、分析现有观众与潜在观众的观影习惯、欣赏趣味,把握观众的总体特性,另外,“由于地理状况的差异,生产实践活动的不同,经济活动方式的不同,各民族也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审美倾向、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价值观点,这诸多元素相互交织,有机融合成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109.还需对观众的特殊性进行类型分析,如此一来,才能适销对路,进而学会引导观众。在中国,冯小刚的电影之所以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冯小刚善于搞笑幽默,还在于他将创作目光投向喧嚣的现代都市生活和平民的精神状态,并能经常联系当下生活,游戏化的故事情节中透露出对个体生命的反思,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欲望。再从《失恋 33天》《泰囧》等个案也不难看出,这些影片的成功也是源于迎合了大众的内心诉求,观众在电影中寻找到共鸣自然给予回馈。《泰囧》的成功也给了不少中国电影创作者信心和勇气,虽然进入中国的特种大片越来越多了,但是观众在看多了之后,他们的选择也是日趋理性的,只要电影制作精良,贴近观众,适合百姓口味,观众便是会追捧的,这便是你给观众一个满意,观众还你一个奇迹。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创作还需要与大众的情感对接。

当下很多电影制作者看到特种电影有利可图,便一窝蜂涌上,全然不顾内容与形式的问题,这完全是“短视”的表现,绝非长久之计。近年,中国式大片式微,中小成本影片崛起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泰囧》之后,加上2013年春季档期间《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持续好评和热映,这些现象对电影创作者应该是有启示的。与进口片硬对硬碰撞的中式大片并无强大抗击力,而在强敌压境之际,本土化制作的中小成本影片却突破了“好莱虎”的控制。在中国电影迅速成长的这些年里,观众对新奇技术的热度在逐步降温,电影观众也越来越成熟,不再那么容易被片方的噱头宣传忽悠的晕头转向。电影创作者还需摆脱对3D技术的过分依赖,克服一哄而上的盲目性,认真研究一下观众的口味,只要坚持尊重观众,才有希望烹调出“色鲜味美”的电影大餐,这样,中国电影才有长久发展的可能。

(三)尊重市场,加强发行和管理的规范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规模快速发展,市场持续繁荣,世界各国尤其是电影超级大国美国,十分看重中国电影市场。在2012年2月19日,美国电影协会(MPAA)主席克里斯·多德议员就发表讲话说:“美国在对中国出口方面迈出了重大一步。打开中国电影市场一直以来都是美国电影协会的首要任务,如今该协议对美国众多的电影从业者和娱乐产业人士都是天大的好消息。这次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协议将会使美国电影公司获得更多的票房收入,修正过去20年在标准商业条款下令人遗憾的收入状况。往后将会有超过50%的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贾磊磊.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变局——增加美国影片进口配额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影响[J].当代电影,2012(5):4-5.2012 年中美电影新政颁布,在每年20 部分账进口片的基础上增加14部特种片,随着《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等强势大片的夹击下,国产影片票房受到了很强的冲击。而在面临进口大片挤压的同时,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对策扶持国产片。2012年专资办颁布的“新四条”,通过返还专项资金等奖励方式鼓励国产电影影片制作;在渠道上,鼓励电影院线放映国产影片,加大对国产影片的扶持力度。同年颁布的《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放宽两岸合拍的优惠政策及发行方法,促进两岸间电影合作交流,丰富国产电影的类型产量,两岸将通过合拍、引进等交流方式促进大华语电影的融合。国家从宏观层面为国产电影添置“防火墙”和“保护伞”,这些措施对于中国电影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电影创作、制片采用高新技术的热情,另外也促进了电影院放映国产电影的积极性,为国产电影生存争取了更大空间。然而从长远发展考虑,在保护的同时,更应鼓励竞争,而不是培育“温室花朵”,在尊重市场选择的基础上,中国电影如何在激烈的博弈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值得重视。

2012年影片在热门档期扎堆上映、相互挤压。2012年多次出现了一天上映 8~9部影片的情况,比如:3月8日上映了包括《桃姐》《女人如花》《柳如是》在内的8部影片,大片档期挤压的情况亦是严重,如贺岁档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十二生肖》《血滴子》《大上海》等大片。档期集中上映,国产影片互相残杀,情状惨烈之极。而影片“抱团”便容易引起恶性竞争,“取暖”不成反引发“恶斗”。2012年,导演陆川成为国内首个公开承认雇用水军拉高评分的导演。《王的盛宴》上映后远低于票房预期,陆川坚信口碑不佳、评分过低都是网络水军造成的。12月3日晚9点,陆川工作室的成员在新浪微博自我曝料,因为遭遇水军抹黑雇用了“口碑维护团队”。诸如此类问题,反映了当下我们的政策还是缺乏引导性和规范性。

经过2012年的“混战”,至于2013年,中国电影痛定思痛,大片“扎堆”现象减缓。但是,新的问题却出现了。为了保护国产电影,许多好莱坞电影不是被挡在门外,就是被排在同一档期内自相残杀,如《钢铁侠3》将五一黄金档让给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重返地球》《环太平洋》《惊天危机》《速度与激情6》等好莱坞大片则被同时排在了7月暑期档“对掐”。此种保护手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产电影票房的增长,却饱受外媒诟病。

四、结语

2012年的中国电影可谓“快乐并痛着”,在粗略梳理之后,目光投向当下,2013年中国电影开局态势即令人惊喜,直至9月份仍一路凯歌。如前文所说,2013年上半年,我国电影票房已达109.9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68.5 亿元,同比增长144%,占上半年总票房的62.33%。截至9月30日,中国电影总票房已达161亿元,国产票房冠军是《西游·降魔篇》的12.44亿元,该片已成为第二部破10亿元的国产片,而其仅仅用了短暂的15天就突破10亿元票房大关。至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中小成本影片更是3天即过亿,令人叹为观止。2013年引进的《钢铁侠3》《霍比特人》《疯狂原始人》等纷纷贡献了较高的票房,10月份和11月份有更多的好莱坞吸金大片出现在中国的大银幕上,如《独行侠》《惊天魔盗团》,10月底上映的《斯大林格勒》《私奔B计划》,以及《赤焰战场2》《雷神2》等。而在国产片方面,我们也将看到一批大导演的新作浮出水面,这些都无疑让我们对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抱有更大信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