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母亲
如果你觉得自己太需要帮助或太依赖他人,这部分内容可能会帮助你理解个中原因。我们需要母亲。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对母爱的需求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这种需求与我们的身体和大脑紧密相连。如果我们没有收获足够的母爱,对爱的渴望就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母亲”是一个名词(我主要指的是亲生母亲),但是“做母亲”是一个动词。只要你是成年女子,并且有意愿、有能力,也乐于抚育、呵护和教导孩子,你就有资格做母亲。然而,我很欣赏并同意埃里卡·柯米萨在《不缺席的妈妈:3岁前给孩子全然的陪伴》中的见解:“我们否认母亲在孩子身上扮演非常具体和特殊的生理角色和情感角色,尤其是在我们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更为严重,这并不符合孩子的最佳利益及其需求。”我和柯米萨的见解一样。在实践中,当这段重要的关系受到损害时会发生什么呢?对此我深有体会。
抚育孩子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因为小孩子天生就有强大的生存本能。从生命的一开始,本能就迫使新生儿贴近亲生母亲,因为小宝贝已经熟悉自己妈妈的声音、气味和身体了。有妈妈的地方就是家。就像成年人想要一个重要的爱人或最佳好友一样,婴儿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需要在一种既熟悉又舒适的亲密关系中茁壮成长。这就是生物学的真谛。
当亲生母亲无法陪伴孩子时,生母之外的其他人也可以成为首要看护人。然而,在紧急医疗、产妇死亡或领养等情况下,与生母身体的首次分离可能会让孩子与替身看护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化。据收养专家马西·阿克尼斯(Marcy Axness)博士说:“天性是一个严格的监工:无论是最好的意图还是最高尚的理由,都不能改写这位监工的神经生理学定律。”阿克尼斯的主要研究和写作课题是收养现象和收养对象。她致力于解决社会科学之谜,解释为什么被收养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生母养大的孩子。她引用了心理治疗师盖伯·马特博士(Gabor Mate)的观点,如果在婴儿时期就被人领养,长大后,“强烈的排斥感会伴随其一生”。马特和阿克尼斯的研究让我们获悉了关于人类早期生命过程的很多知识,以及与生母分离的风险有多大。我喜欢阿克尼斯的如下见解:
所有收养孩子的人都能得到巨大的祝福,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这些祝福往往来自于“失去”:孩子失去了亲生父母,得不到他们的抚养;养父养母失去了梦寐以求的“亲自生孩子”的机会;被收养的孩子失去了生物学上、家谱上甚至文化上的亲子纽带……收养、替身、新生儿重症监护……对于新生儿在这些情况下遭受的分离创伤、损失和悲伤,我们要给予同情和关怀!一刻也不要等了,马上开始吧。
如果一个婴儿突然失去了亲生母亲,他会品尝分离的痛苦滋味,因此他需要额外的关怀与照料。如果不这样,早期的分离可能会导致终生的心痛。如果你也曾遭遇这样的事,我希望你能明白,早期的母婴分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