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如何训练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成功者具有哪些快脑的特质

成功绝不是偶然的,成功者也不是一日能生长而成的。

一般地说,成功者都是些思维活跃、思想深刻,对事物具有敏锐洞察力,对时势具有准确判断力的人。这些都是快脑的特质。快脑也不是单独产生的。

只要留心那些锐意进取的具有快脑的成功者,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相似的特质。这些特质,决定了他们具有快脑的特质,也决定了他们成功的概率。

梦想、欲望、质疑、机遇、兴趣及激情等六个方面孕育产生快脑的特质。平常人若培养出这些特质,也可以开发自己快脑的潜质,提高自己的成功能力。

☆梦想

梦想人人都有。可以说,人人心中都涌动过发明创造、开拓创新的梦想。人类的梦想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期望,一种非凡的快脑思维。这种梦想,是一种神奇、宝贵而又特殊的快脑资源。

梦想激励快脑。任何伟大的快脑奇迹皆起源于伟大的动机,起源于激发人们创造欲望和创造冲动的伟大梦想。

首先,梦想总是超越时代,总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向往。从快脑思维上讲,梦想是一种伟大的创造期望,同时,梦想又为快脑思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没有梦想,人类的想象力就会枯竭,想象思维的翅膀就难以展开;没有梦想,就不会有伟大的科技发明创造,不会有电灯、电话、电影、电视,不会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更不会有火箭、卫星、计算机和互联网。

有了梦想,人类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人类才有探索宇宙、揭示万物奥秘的信心和勇气,人类才在探索创新的实践中不断升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有了超越时代前瞻未来的神奇梦想,人类就有了无畏的尝试、探险的壮举,人类的发明创造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有了嫦娥奔月的梦想,人类才发明了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才一步步实现了登月的理想,今天,火星探测和太空遨游已不再是神话和传说。

有了龙宫探宝的梦想,人类才发展了海洋技术、生物技术,而今,海洋开发和海底城市建设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

正是因为有了不断追求卓越、超越时代的梦想,计算机才从庞大到小巧,从电子计算机发展到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才不断突破每秒千次、万次、亿次、十亿次、百亿次、千亿次、万亿次,并向着更快的速度、更强的功能和更卓越的性能飞跃。

有了破译生命天书的梦想,才有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描绘基因图谱的壮举……

光芒四射的发明创造,往往起源于人类伟大的创新梦想。

例如,微软巨人比尔·盖茨之所以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出富可敌国的巨大财富,其最初的动力就在于他当初有一个曾被人们看作是天方夜谭的、近乎神话般的梦想:要在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上一台电脑。正是源于这一梦想,比尔·盖茨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他设计的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视窗系列风靡全球,他的梦想实现了,与此同时,全世界的计算机产业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人类的伟大梦想,生生不息地推动着科学技术的飞跃,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当然,并非所有的梦想都能够变成现实,因为梦想毕竟包含探索性、幻想性和预测性,具有猜测的成分,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验证。要把异想天开般的梦想变成现实,还必须有脚踏实地的快脑实践。但梦想为人们探索未来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可借鉴的参考依据。

梦想是一种对未来的非凡前瞻和展望。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最早往往起源于超越时代,近乎异想天开式的梦想、幻想乃至奇想。这些快脑所产生的梦想和幻想,在当时看来似乎太离奇、太不可思议、太离经叛道,因为它们过早而且极大地超越了时代,超出了常人的认识范畴和知识视野,超出了人们传统的经验思维空间,不能不让人心存疑虑:梦想能否变成真实?

纵观人类的科技发展史和发明创造史,发明创造的伟大实践反复证明,人类许许多多凝聚着伟大创造期望的神话般的梦想和幻想,最终变成现实,世界文明在梦想的神奇力量推动下向前发展,人类社会在它的伟大期望中开拓前进,永不停步。梦想经过探索实践一旦变成现实,往往给人类社会带来突飞猛进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欲望

快脑是一个产生创新活动的动力源。快脑活跃程度的大小直接决定创新活动的启动、持续和终止情况。一个人能否采取果敢的创新探索,并保持旺盛的斗志,战胜创新活动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为某种目标做出坚忍不拔的努力,与快脑活跃程度存在密切关系。

快脑的形成是人们对环境和自我综合估价的结果。有较强快脑的人具体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呢?

(1)不满足于现状

满足于现状就会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有些年纪轻轻但心里已经衰老的人,把充分享受作为生活的第一要旨,他们是不会努力奋斗、冒险创新的。

不满足于现状是人类快脑的源泉,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汽车被发明,是因为人们不满足于靠双脚走路;飞机被发明,是因为人们不满足于只在陆地上走行。电视机、电冰箱、火箭、原子能等新发明的诞生,都是人类不满足于现状的结果。

不满足于现状也是个体快脑不断进步的动力。诺贝尔不满足于炸药爆炸不受控制的现状,反复试验,大大改善了炸弹的可控性。詹天佑不满足于只有外国人在中国建筑铁路的现状,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一个个成功者的脚印告诉我们,是他们不满足于自然、社会、人类或自我的现状,才放弃老路,毅然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的。

(2)对未来充满希冀

有些不满现状的人只是满腹牢骚,只会唉声叹气,缺乏创新开拓的欲望。他们或是一味怀旧,幻想历史车轮能够倒转,使他们能够返回幼年无忧无虑的时光,使他们人生中最感风光和自得的时光能够重演;或是沉溺于逆境之中,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奋起的希望,消极、无助、萎靡不振的情绪成为他们生命的主色调。

只有对未来充满希冀的人,才会在满足于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考虑如何改变现状,筹划自己将要走的道路。

(3)有主动开拓未来的欲望和举动

生活中不乏充满空想、指望空中掉馅饼的人,他们典型的行为,一是守株待兔,等着社会、单位或家人、朋友送给他们好生活;一是偏执赌博。羡慕一朝暴富,将大量的时间、金钱用在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博彩行为上,而无意通过长期、艰苦但有效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他们这样做的一个重要根源,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认为自己难以控制和改变生存环境。好赌者,从表面上看,似乎采取了一些主动行为,但这种行为建立在放弃自我选择,被动地交由运气决定的基础上。他们是只信命运,不信自我。

只有自信,才有用自己双手去创造未来的愿望和勇气。

(4)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

拥有快脑的人,在对现状和自我做出评价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改革的思路来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会坚持原有的选择,即使暂时遭遇挫折,也会继续下去。不过,从他们的行动中可以发现,他们显然会从变化了的情况出发,更多地考虑是否还有新的选择。他们不信教条,喜欢用自己的头脑重新审核各种习以为常的结论。他们不崇拜权威,相信事实才能检验真理。因此,打破各种条条框框,改革创新常常成为他们的最终选择。

☆质疑

质疑,就是对现有事物持科学的怀疑态度,以促使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改进和创新。质疑思维,是一种以审视的目光、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的科学思维方法。这也是快脑的一种特质。

质疑思维中孕育着创新和突破。质疑,是人类创新的出发点,快脑常常从“问号”起步。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一条条快脑成功的起跑线。

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有着卓越的科学成就和杰出的科学贡献,而且有着非凡的快脑思维方法。他以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着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在他晚年时,他把质疑思维的矛头指向了西方世界弊端丛生的社会制度及其经济基础,他发表的《为什么要社会主义》的著名文章,鲜明地表示了自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厌恶,公开声明拥护社会主义。爱因斯坦这种非凡的质疑思维和科学的批判精神,以及他平凡而又高尚的伟大人格,在人类科学史上留下了不朽丰碑,也为我们开发快脑思维留下了无穷的启迪。

人们常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同样,这句话也非常适合于快脑的培育和锻造:从“问号”开启创新之门,快脑始于质疑,快脑成果诞生于一个个高水平的问号之后。

例如,有这样一个提问:“您见过方形车轮吗?”

许多人可能会说,这个提问本身就有问题,车轮怎么能是方形的呢?其实,方和圆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方形车轮已经存在了:高速磁悬浮双轨列车,其底部车轮就是方形的。

方形车轮启示我们,一个人如果对事物总是人云亦云、毫不怀疑,那么他就不可能拥有快脑。快脑的出发点,就是首先对一切客观事物持科学的怀疑态度,然后才有可能取得更先进的快脑突破。

人们总是羡慕发明创造者,其实,许多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捕捉创新的机遇,取得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往往取决于我们有没有捕捉问题的敏锐头脑,有没有善于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捕捉疑点的慧眼,有没有敢于从权威下过“结论”、作过“论断”的所谓“终极真理”面前提出质疑,有没有敢于刨根问底进行探索创新的勇气。这就是快脑。

敢于质疑,是培育和开发快脑的前提。

快脑的实践证明,谁敢于合理质疑、敢于率先提出问题,谁就能最先开辟一条全新的创造之路。敢于科学质疑,能使大脑处于一种探索求知的主动进取状态,使大脑的创新思维处于朝气蓬勃的旺盛活力状态中。疑处有奇迹,疑处出真知,疑处有突破,敢于质疑,才有奇迹般的创新成果。

亚里士多德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它们的重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一个10磅重的铁球与一个1磅重的铁球,从同样的高度落下,10磅的铁球会先着地,而且速度比1磅的铁球快10倍。他还举例说,铁球的落地速度总是比鸟类羽毛快,秋天的落叶总是缓缓飘落,而成熟的苹果却是迅速落地的。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所谓权威论断和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两千多年间,没有人怀疑过这个“真理”。

后来,年轻的伽利略勇敢地对此提出了质疑。伽利略心想:如果把8磅的铁球和4磅的铁球连在一起,让它们从高处落下,情况会怎样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就会得到两个相反结论,一是两个球连在一起,其总重量为12磅,因此,应当比8磅的球先落地;另一个结论是,两个球在一起会因为那只4磅的球而减慢速度,其落地速度应该比8磅的铁球慢。显然,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

年轻的伽利略没有在权威论断前止步,因为他不止一次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两块从悬崖上跌落的石头,尽管大小不一样,却总是以同样的速度坠落地面。从这现象得到启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下降速度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无关,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伽利略问自己:这到底是权威论断错了,还是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与分析推理有错误?

伽利略相信自己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结论错了。为了弄清究竟谁对谁错,他决定让实验来验证,用事实来说话。

带着对权威论断的质疑,伽利略突破传统习惯,勇敢地登上比萨斜塔,左手拿着一个100磅的铁球,右手拿着一个1磅的铁球,在大庭广众之下,他把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抛了下去,结果奇迹发生了,大家看到两个球同时落地,人们顿时恍然大悟。实验证实伽利略的推理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的结论错了。

一个由物理学权威所作的、影响世界长达两千年之久的“神圣的定律”,顷刻之间被年轻人用事实推翻了。

伽利略由此得出物理学上自由落体定律: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无关。

正是敢于质疑,伽利略才成为推翻亚里士多德“权威论断”的第一人,同时,也成为物理学中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者。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使伽利略一举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位耀眼的明星。

无数发明快脑奇迹告诉人们:质疑是创新思维的开端,疑问突破之后往往带来创新成果,一个问号往往带来一项甚至一系列奇迹和进步。

☆机遇

在人类创新史上,有许多发现、发明,甚至一些重大发现、发明,都是成功者快脑思维不失时机抓住机遇获得的,如青霉素、聚乙烯、橡胶硫化法、金属焊接法……

而摩擦焊接法的发现更能充分说明快脑对于捕捉机遇的重要性。

一天,丘吉科夫和工人们一起愉快地劳动着,当时他正用超硬合金车刀切削软质钢棒,因工厂突然停电,车刀慢慢粘到了旋转的钢棒上,他想小心地把车刀从钢棒上取下,但就是取不动。他感到不妙,组长知道肯定会发火的,但想到这是贵重的超硬合金车刀,还是报告组长为好。组长来了,看后也为此感到疑惑。片刻之后,丘吉科夫与组长伊万诺夫忽然不约而同地醒悟到:“咳,原来是这样!”两个人的头脑中闪现出了出乎意料的设想:把要焊接的金属凑近车床上调整旋转的另一个金属物体,直到它们接触在一起。这时,只要突然使它停止转动,两个物体就能粘合起来。这就是摩擦焊接法。

如果当时他们只是相互责备、相互埋怨或只是一味想着如何把刀从钢棒上取下来,那么他们也就失去了这个机遇。可见,快脑对于捕捉新机遇而成功能起到多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更多的机遇呢?

(1)积极进行创新事件。

守株待兔是难以捕捉到创新机会的。成功的创新者能够捕捉到较多的创新机遇,不仅与他们的创新能力较强,善于捕捉到各种创新机会有关,而且也与他们较多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范围大,研究较深入、细致、丰富,从而能够遇到较多的创新机会有关。

(2)留心观察和深入思考。

要调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事物的各方面特征,某些事物给我们的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嗅觉信息、味觉信息、触觉信息,都与这些事物的性质、功能、活动规律存在一定联系,应该仔细收集,反复研究比较。要带着问题观察,在观察事物变化的基础上,就变化的原因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弄清是外因还是内因造成了事物发展的现状,外因与内因之间有什么联系,内外因作用的机制如何,等等。对习以为常的现象切忌熟视无睹,必须考虑这些现象在特定的试验场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牛顿就是从极其平常的苹果落地现象中联想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地图四色问题、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定理等著名科学案例,都来自对其平常问题的思考。

(3)打破僵化思维。

不要放过意外事件,要注意意外事件蕴含的意义。我们必须明确,创新活动既然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就不可能完全按我们预想的进程发展。有一些意外,包括受到一些挫折,是可以接受的,不值得叹息。意外给了我们最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明确,创新探索的宗旨是发现未知,意料之外的事件常常包含了新用途、新手段、新力量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成为创造发明的火花。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和研究预定的事件,同时对事物演变过程中的各种现象都要注意观察和研究,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

(4)丰富经验,拓宽知识。

快脑活动有时源于经验的积累。达尔文通过多年观察物种间的差异和联系,才发现物种进化符合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规律。获得前人的间接经验,能使我们迅速接近研究前沿,能使我们站在巨人肩上看得更高、更远。

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固然对探索问题有很大帮助,但了解广泛的知识,学习各个学科领域的方法,对快脑活动的意义更大。当代人类的快脑活动,很大一部分来自各学科领域知识、方法的沟通、借鉴、移植和应用。拓宽知识面,能使人更全面地理解事物变化的原因;成为多面手,能使人在生产活动中路路畅通。这些对捕捉机遇显然是极有价值的。

偶然的事件中常意外地隐藏着商业上的构想。

还有一个著名的例子,某调味品公司的主力调味料的营业额虽可观,但领导想再有新突破。因此,相关员工召开数次会议商讨对策,可想不到好的点子。

有一次,促销员要使用这种调味料作料理时,调味料的盖子不小心掉了下来,跑出许多调味料。看到这个情景的一名职员想到,如果在瓶口把洞加大的话,就可以多量地使用这个调味料。就是这个构想使这种调味料的营业额直线攀升。

这个例子也说明创造力把偶然提升为一种商品价格。

如果能以冷静的眼光观察各种偶然发生的事情,就可看见各种不同的真相。发觉偶然的要诀是找出以往从未有过的现象,同时思考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偶然随处可见,首先必须养成发现偶然并给予修饰、启发的思考方法,再从中想办法、思考该怎么办。

☆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活动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便会主动趋向于接近、认识和掌握这种事物,并从中体验到愉快和心理上的满足。随着兴趣活动的进行,心里的满足并不会使这种兴趣消失,而是会使兴趣丰富、深入和强化。如有位学生曾在化学课程学习中了解酸性物质的一些特点后,产生了用食醋试一试其应用范围的想法。在兴趣的指引下,他收集了报刊上对食醋各种功能的介绍,并一一进行了验证。从中他体会到化学的巨大价值,立志要从事化学研究,并考上某大学的化学专业,后来成为一个化学研究者。兴趣是快脑活动的向导。科学工作者对科技创新有兴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创新有兴趣,作家对文学创作有兴趣,这会使他们投身于相应的创新活动中,并能以从事这种活动为乐,丝毫体会不到创新过程中的艰辛。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经常在实验室里连续几天几夜地工作。有人问他苦不苦,他笑着说:“一点儿也不苦。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

兴趣是人在知识学习和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快脑特质之一。陈景润上高中时,老师的一番话令他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最初的兴趣:“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在后来多年的数学研究中,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断加深,并最终在这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那么,对于快脑兴趣培养的重点有哪几方面呢?

(1)兴趣的广度。

兴趣的广度是指兴趣范围的大小。兴趣广泛的人对多种事物感兴趣,能够获得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信息而变得眼界开阔、联想丰富、思维灵活,从而更容易在社会活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古至今,张衡、沈括、李时珍、竺可桢、郭沫若等杰出的创新人才兴趣非常广泛,他们在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文学、考古学、气象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外著名科学家中,像牛顿、爱因斯坦、维纳等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在计算机、心理学、人工智能等方面都有创造性发明。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并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人文科学也吸收了自然科学的很多知识和方法,青少年作为未来科技、人文和社会创新的主要力量,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兴趣,以适应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2)兴趣的深度与中心兴趣。

兴趣的深度是指人对某种兴趣的热爱、投入程度。一个人的各种兴趣通常有着不同的深度。对一些人来说,其中有某个兴趣的程度特别深,这个兴趣被称为中心兴趣。古今中外,很多创新人才既有广泛兴趣,又有中心兴趣,这不仅使他们成为通才,也使他们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从而在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如汉代科学家张衡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机械学、文学、绘画等方面都有一定造诣,但他的中心兴趣是天文学和地震研究,他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举世闻名。

(3)兴趣的稳定性。

兴趣的稳定性是指某种兴趣的持续时间。兴趣变幻无常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创新活动中取得重要成就的人,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对某种创新活动抱有持久甚至终生的探索兴趣。

(4)兴趣的效能。

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的驱动作用。兴趣效能差的人,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观望和等待状态,或者只是口头讲讲,很少有具体行动。这种缺乏推动力量的兴趣实际上对创新活动并没有什么价值。兴趣广度、兴趣深度、兴趣稳定性对创新活动的作用最终是通过兴趣的效能的发挥来体现的。一个效能高的兴趣能够推动研究者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地为了实现创新目标而奋斗。因此,必须重视兴趣效能的发挥。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是兴趣效能发挥的典范。1928年,他因实验意外,得了脑炎,但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的课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他的病情趋于恶化,说话和行动都十分困难,不能再持笔写作。从那时起,写作只能以他口述、别人代笔的形式进行。但在这样异常困难的条件下,他凭借对科学和科普工作的无限热爱,依然出版了大量科普著作,直至高龄仍坚持创作。他的作品和他身残志坚、献身科学的精神,使一大批人深受感动,从而也选择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

有志开发自我快脑潜能的人们一定要培养自己既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并能保持兴趣的稳定和兴趣的效能的发挥,因为这是快脑成功的重要条件。

☆激情

激情是推动快脑实践的动力源泉。揭示宇宙奥秘、发现科学真理、掌握创新规律、创造美好生活,永远是激发人们快脑思维的不竭动力。

物理学家告诉人们,光的速度每秒约30万千米,正常情况下,光是直线传播的。

但是,光线会不会弯曲?宇宙的年龄有多大?正是由于探索和揭示宇宙奥秘的伟大激情所驱动,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爱因斯坦在1936年曾预言,一个天体发出的电磁波在到达地球前,如果遇到另一个质量很大的天体时,会因后者的巨大引力而发生弯曲,形成一个光环。人们称之为爱因斯坦环。为了探索和揭示爱因斯坦环的神奇奥秘,人们一直在努力。50多年之后,1988年,美国科学家终于在海斯塔克天文台对狮子座射电源MG1131+0456的天线阵的观测中,发现了第一个爱因斯坦环,第一次向人们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

这一激动人心的发现大大鼓舞了人们继续探索的信心。3年之后,1991年1月,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发现了第二个爱因斯坦环,并且发现,其电磁波源是一个距地球28亿光年的明亮的蓝色类星体,它与地球之间有一个星系,其质量为太阳的3000亿倍。这一发现大大拓宽了人们观察宇宙的视野。接着,同年7月,澳大利亚天文学家戴维·琼斯领导的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了第三个爱因斯坦环,也是最亮的一个环。发现和研究爱因斯坦环对于了解宇宙,特别是计算宇宙的大小和年龄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环的证实,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如果说,爱因斯坦环当初还只是一个预言,需要用观察实验加以证实的话,那么,激励人们生生不息、创新不止的动力,正是“爱因斯坦环”这一伟大的预言。因为这一预言极大地拓宽了人们探索宇宙的思维视野,拓展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广阔空间,开辟了人们快脑思维的新领域。要学会快脑思维,取得快脑成就,除了有梦想和敢于质疑外,还要有执著的进取精神。

学会快脑思维,需要有深入探索的激情和专注执著的进取精神,有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有在寂寞和前无古人的环境中独辟蹊径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