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陷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元宇宙热”,思想者何为?

2021年10月底,脸书(Facebook)公司宣布改名为元(Meta)公司,全面进军元宇宙(Metaverse),在国内国外触发的反响迥异。简单说,中国人如获至宝——元宇宙在中国很快走向狂热——而美国人却无动于衷。

元宇宙中国热

在英文主流媒体上,对扎克伯格改公司名称一事,嘲讽的声音是压倒性的:Facebook业务不行了,使出改名招数,想用花拳绣腿忽悠大家!2022年2月2日,周三盘后公布第四季度财报后,Facebook股价暴跌23%,市值一天蒸发约2000亿美元。

在与国际同行交流后,我们发现,他们多数不知道元宇宙,知道的也没有觉得这是个值得讨论的事儿。可以说,西方学界无视元宇宙。关于这一点,在任何一个国际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一下,就知道了。

元宇宙在发达国家遇冷,却迅即在发展中的中国爆火,甚至到了“红得发紫”的程度,夸张一点说,“直接让美国人吓尿了”!Facebook股价暴跌的前两天,元宇宙登陆2022年虎年春晚,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新词。连菜场买菜的大妈和公园跳广场舞的群众都在议论:元宇宙是个啥玩意儿?

眼看着“元宇宙韭菜”在春天里茁壮成长,部分中国商人暗自欣喜:“元宇宙炸弹”终于爆了,收获的季节就要来了!实际上,至少从2021年初,资本与媒体联合搅动的元宇宙炒作行动就已开始。当然,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主打口号仍是“千万不能错过发财的机会”。

在A股市场,多支元宇宙相关概念股票,短时间内涨幅超过60%,有的甚至达到80%,惊动监管部门下发关注函,要求相关公司予以说明。某上市公司原来的主业是高档家纺面料,涉足影视传媒才四五年,2021年12月9日宣布将改名为“元宇宙公司”,次日公司股价大涨13.75%。

“元宇宙房地产”的火热程度不亚于A股市场。2021年10月28日,虚拟社区“虹宇宙”开始内测,其中的虚拟房产被爆炒,用户需要预约抢购、摇号才能进入游戏,甚至由于参与人数过多,服务器一度崩溃。据说,“虹宇宙”中有人囤积虚拟房产达一百多套。12月9日,香港房地产巨头新世界发展集团CEO郑志刚,在元宇宙游戏The Sandbox中购入一个数字地块,投资金额竟然高达500万美元。

至于在各种媒体上,满屏都是“元宇宙”三个字,并不令人惊奇。元宇宙还没怎么建设,倒是线上的各种元宇宙相关课程,收费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已经在某些知识付费平台上“火”好一阵了,令人啧啧称奇!课程的内容基本上从网上认真搜搜都能找到,核心话术无非是元宇宙如何能让你赚大钱、赚快钱。据说,有讲师卖元宇宙课程,一个月挣的钱超过百万元。

2022年2月11日,在接受专访时,杜撰出“元宇宙”这个词的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说:“我是一名小说家,我的工作是讲述有趣的故事,让人们阅读时乐在其中,有的想法并不完全符合现实。”显然,越来越多的国人把元宇宙当真了。

孙悟空的法术

实际上,20世纪之交,资本就热炒过一波元宇宙相关技术,尤其是VR技术。当时,好莱坞跟风拍摄过许多相关科幻电影,比如1982年的《电子世界争霸战》,1990年的《全面回忆》,1999年的《异次元骇客》《感官游戏》《黑客帝国》等。当时,很多人宣称马上就人人一个VR头盔,天天活在虚拟世界中了。然而,热潮过后,“春梦了无痕”。

说老实话,资本炒作元宇宙,也是人家的本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经济发展日益依赖高新科技的突破。因此,资本炒作高科技概念,已然成为常规操作。目前,互联网跨国公司对AI的流量炒作,渐渐“见顶”,于是抛出元宇宙概念,希望继续站在“流量C位”,刺激新冠肺炎疫情(简称疫情)暴发后疲软的经济。

说老实话,媒体炒作元宇宙,也是见怪不怪。冷静、客观、深刻的媒体,从来都只是一个“传说”。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一些大众媒体尤其是良莠不齐的自媒体,日益沦为变相的“广告机器”,被深深地“摁”在消费主义的商业链条之中。什么热就炒什么,什么有好处就报道什么……元宇宙不热?咱们硬生生给它炒热!

不过,当前的“元宇宙热”,可以称得上某种奇观,主要不在于资本的炒作或者媒体的狂热,而在于中国学界对元宇宙的全面拥抱。在此次热潮中,学者一改往日清贵,纷纷跟进,速度令人咋舌。各种元宇宙的会议、笔谈、研究报告、论坛、论文和图书,并非“如雨后春笋”,而是“像原子弹爆炸一样”。

新世纪以降,出现过好几次与新技术相关的研究热潮,如20世纪之交的互联网热、2011年前后的物联网热、2014年大数据热、2016年以来的AI热及后来的区块链热,以及2020年以来疫情研究热,但这些热潮都没有达到这样的热度:也不管有没有研究,在最短的时间里,各个学科全“围”了上来,对着还没影子的元宇宙,开始云山雾罩地“口吐莲花”、“评头论足”和“指点江山”。

当学界开始“吹牛”时,还真没商界什么事儿了!学者的各种奇思妙想和概念创新,绝对让人“拍案叫绝”!

什么元宇宙是未垦殖的“新大陆”,是人类未来的“应许之地”;什么元宇宙最终会走向“数字共产主义”,全人类的解放就靠元宇宙了;什么元宇宙将结束主客二元对立,人类将在元宇宙中永生,从碳基生命走向硅基生命……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人“炸裂”的是,《2022年中国元宇宙白皮书》直接宣布:元宇宙可以实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法术。

当然千里眼、顺风耳这些大家都知道,手机就实现了这些功能。那么《西游记》里面各种各样的法术,到底还有哪些没有实现?总结这些神仙法术,只有三个还没有实现。

第一个是,孙悟空的七十二般变化,现在的技术还没有实现;

第二个是,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现在的技术还没有实现;

第三个是,观音菩萨给孙悟空的三根救命毫毛,这样的法术现在的技术还实现不了。

那么,今天的元宇宙就是要实现神话故事里一直还没有实现的这三大法术:七十二般变化、长生不老、三根救命毫毛。

那么问题就是怎么实现七十二般变化?在现实世界中能不能实现?不能,所以我们需要元宇宙。我们在元宇宙里就要来实现七十二般变化、人类的永生和救命毫毛。

亲爱的读者,读完这几段,你有没有感到脑袋被锤了一下?有没有领略到类似“‘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宇宙大爆炸”思维方式的神奇魅力?这句话原来是被用来嘲笑“民科”的,可《2022年中国元宇宙白皮书》的主编居然是教授、博士生导师,编委会指导专家居然还有院士。

在“原地爆炸”之前,再来看另一个也搞过元宇宙报告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开发表的言论,同样是对孙悟空“满满的爱和崇拜”:

《西游记》曾畅想过,孙悟空拔一根毫毛变出另一个孙悟空,人类很快就会具备这种能力,创造出一个与你长得一模一样的虚拟人,它可以在你的手机、AR眼镜里帮你处理一系列事物。可以想象,我现在在做客文汇讲演的同时,我的另外一个分身正在中国信通院的会场做报告,这相当于元宇宙的技术多给了我20分钟。对此,我们称之为多空间多线程分身。

中国人喜欢孙悟空,孙悟空先去了元宇宙,你要不要跟去呢?不愿去?哈利·波特、机器猫、超人和哪吒都在元宇宙中呢,你到底去不去啊?!

失态的媒体学术

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元宇宙“研究”变得如此“狂野”了呢?是不是因为“元宇宙”这个词“大”“空”“灵”,特别适合“神侃”呢?

然而,从科技角度看,元宇宙相关的技术进展很清楚,主要与VR、AR、AI、5G、区块链、脑机接口和电子游戏技术等领域相关。一些人认为,这些技术新进展在当下出现某种汇聚迹象或趋势——关于这一点,许多科学家和专业人士并不赞同——于是元宇宙概念应运而生。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元宇宙要想完全落地,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离资本推销的“新大陆”“新纪元”还有十万八千里。近期来看,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主要是VR游戏、虚拟头盔、虚拟眼镜、数字货币等技术产品,实用性和商业价值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神侃”之前,学者是不是得认真研究一下相关科技进展及其社会影响呢?完全就为了凑热闹、赶时髦而发“注水论文”,会不会让别的“界”看不起呢?学术,学术,得先学学吧。

技术上和应用上的瓶颈,元宇宙也一目了然。比如,VR技术高耗能,哪有那么多能量仅仅用来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呢?比如,郑州水灾,凸显网络的脆弱性,电一断,连微信支付都搞不成。这种情况发生在元宇宙中,结果会怎么样?再比如,韩国首尔市政府是第一个入驻元宇宙的首都级政府。有人质疑,网上办事大厅就很方便,为什么一定要带上头盔,去见办事人员的虚拟化身(Avatar)呢?这显然会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

自古以来,学术讲究与社会保持距离,反对跟风炒作,力主对时尚、流行和社会现状进行反思和批判,以应然的精神推动现实社会向前、向好发展。尤其是哲学家,更是以批判性为“生命线”。哲学要把握时代精神,而哲学家又要时刻警惕不着迷于“轻佻”的当下。

从“AI热”开始,学者明显开始跟着媒体和资本的节奏“起舞”:资本炒什么,大家就研究什么,有人称之为“学术媒体化”。最近几年,学术期刊和学术出版愈发大众传媒化,每年发布很多“学术热点”、“学术展望”和“重点选题”,主动谋划着“炒”点什么,想努力“博”一些“眼球”。学术刊物多少有些媒体性质,可问题是:学者对此趋之若鹜,失去了判断力和独立性,甘心接受媒体和资本的“研究指导”。

最为吊诡的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中国各领域学者对元宇宙的热情至今有增无减。不少人文学者“技术至上”的情绪浓厚,急于在元宇宙领域“抢占山头”,相反,很多计算机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却更为冷静和客观,对元宇宙的前景并不太看好。

那么,在“元宇宙热”中,学界究竟为何如此“失态”呢?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学术工分制”之流行:部分科研人员纯粹为评职称而做科研,失去了科学研究的初心,既无追求真理的执着,也无造福人类的热血。在“学术工分制”之下,学术等同于通过量化考核、计件工资考评和职称晋升。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尤其是很多年轻的学人,在“学术工分制”之下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把学术等同于一篇接一篇地发表论文、一个接一个地完成项目、评一个又一个的奖和一级一级地晋升职称。至于究竟写了什么、提了什么,反倒越来越不重要。

按照“学术工分制”的逻辑,评职称需要什么,就朝什么方向努力。需要论文,那就拼命发表论文吧:可以托关系、找路子,可以追热点、造数据,可以抱团取暖,也可以“独狼”潜行,还可以结交编辑,请托转载文摘。现在“元宇宙热”,论文好发表,当然要立刻投身元宇宙“伟大事业”,管它有没有研究价值、值不值得研究、和自己的研究相不相关。

长此以往,“研究”会沦为一出出闹剧,“学术”会沦为一次次搞笑。

元宇宙陷阱

话说回来,学界原创力日益缺乏,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学者没有原创力,不跟风热炒,就得“贩卖”外国人的“牙慧”,或者论证一下上级的指示,实在没有能力说出点自己的想法,更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者越来越懒惰,完全放弃批判性思考。四面八方都是风,风往哪儿吹,我就往哪儿倒!如果元宇宙是个“坑”,学者不仅不会“拉一把”,反倒会随大流“踹一脚”。

如此学界,价值何在呢?

学术存在的终极目标,是看护社会福祉和公众利益。因此之故,对于社会热点,学者必须习惯性地“冷思考”,时刻不忘风险意识。元宇宙来势汹汹,从人文视角反思“元宇宙陷阱”,提醒社会大众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一个清醒学人不可推辞的职责。此即为本书的主旨。

戳破色彩斑斓的“泡沫”,元宇宙究竟是个啥玩意儿呢?

元宇宙与哪些技术相关,又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它究竟是一次技术突破,还是纯粹的概念炒作?

建设元宇宙究竟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它真的能满足人类所有的需要吗?它的社会影响如何,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吗?

从长远来看,元宇宙真如一些人鼓吹的,将全面取代真实世界吗?元宇宙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可能在哪些领域真正落地?

不同社会群体,尤其是普通劳动人民,能从元宇宙中得到什么好处?在元宇宙中,真的不再有“内卷”吗?

在元宇宙中,艺术何为,艺术性何存?世界和人生,真的会成为“一场游戏一场梦”吗?

人类能在元宇宙实现“数字永生”吗?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彻底在数字世界中消失呢?

最重要的是,元宇宙会失去控制吗?元宇宙的发展可能导致何种社会风险,人们又应当如何应对?

类似的问题很多,乍一听可能有些“煞风景”,这些疑问不能指导大家从“元宇宙热”中挣钱,可它们与社会福祉和公共利益紧密相关,因此非常值得哲学家认真回答。此即为本书探讨的主要内容。

笔者始终认为:我们生活的时代,与其说是科学时代,不如说是技术时代。在技术时代,哲学家如果不研究技术,谈什么“把握时代精神”呢?

不同于理工科的技术研究,哲学家对新科技的研究,往往聚焦于技术与人的关系。可以预期,建设元宇宙将会产生有目共睹的社会冲击,势必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些问题亟待深入反思。

由是观之,在“元宇宙热”中,我们写下此“小冷书”,并非毫无意义的无聊之举。

全书一共10个部分。序言交代写作的缘起,引出要讨论的问题。正文部分共8章,回答“何为元宇宙”(第1、2章)及“元宇宙的社会冲击有多大”(第3~8章)两大问题。大致来说,第1章运用话语分析方法对元宇宙进行基本界定;第2章以技术及其应用为主线回顾元宇宙的发展简史;第3章解读元宇宙中真假混淆的问题;第4章批判元宇宙中虚无主义蔓延的问题;第5章研究元宇宙中的自由问题;第6章分析与元宇宙艺术相关的问题;第7章审视元宇宙游戏的社会影响;第8章讨论元宇宙中人与自然的历史境遇问题。最后,结语呼吁人们为掌控元宇宙而积极行动,对技术发展的未来保持信心。

显然,如何调控元宇宙的现实发展,需要各个具体学科展开更为细致的可操作性剖析,这并非哲学之所长,因此结语属于未尽之思考,唯愿能引发读者更深远、更务实的思索。

本书的一小部分内容,曾在刘永谋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不好为师而人师者”上网络首发,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另外,本书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技术治理理论研究”(21AZX005)和青年项目“人类纪视域下的生物赛博格问题探究”(21CZX023)的阶段性成果,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元宇宙研究中心的研究支持,特此表示感谢。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