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创世——《雪崩》里的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最早出现在《雪崩》这部科幻小说之中,是作者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创造的一个新词汇。《雪崩》是尼尔·斯蒂芬森的第三本科幻著作,也是第一本以网络人格和虚拟现实为特色背景的赛博朋克小说,内容涉及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学、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密码学、哲学等。小说中的人物在混乱的现实世界和虚拟的元宇宙之间迂回穿插、光怪陆离、虚实莫辨,是一部很好看的科幻作品。
既然Metaverse的源头就在这里,我们就从讨论这本书开始研究元宇宙,看看在尼尔·斯蒂芬森最初的幻想中,元宇宙的基本形态、基本构成。
人类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万物之灵,其根本的特质之一就是“想象力”。其中最为人类崇拜的是超前的“想象力”——预测的能力。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筑七星坛,披发仗剑、步罡踏斗借东风的场景,流传千古,塑造了诸葛亮千古第一智者的高大形象。但这毕竟是小说的虚构,和载于正史《三国志》中的事实风马牛不相及。
科幻小说则不然,科幻作家凭借其扎实的科学素养、敏锐的嗅觉和超前的思考,常常有很多“神预测”,提前几十年描绘出人类未来的生活场景。这些伟大的著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技术演变的路径,引导了科学的发展方向。
尼尔·斯蒂芬森无疑就是这样的科幻作家之一。
尼尔·斯蒂芬森是美国著名的赛博朋克流科幻作家,在当今被计算机陪伴成长起来的一代IT人群中,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作品包括科幻小说、历史小说和高科技惊险小说,题材涉及数学、哲学、宗教、金融、密码破译和科技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除了小说,他还频繁涉足于技术领域,担任公司顾问,并为各类杂志撰写了大量技术文献。
《雪崩》是尼尔·斯蒂芬森写作生涯黄金时代到来的标志性作品。
《雪崩》以一种不可抵挡的气势,征服了英语国家的读者,并迅速波及非英语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将科幻小说的重要流派“赛博朋克”推进到了后赛博朋克时代。
1.《雪崩》的故事
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翻译出版的《雪崩》中译本中,有一个作者介绍,其中很好地概括了《雪崩》一书的主题:它是天下第一刀客的传奇;它是史上最酷滑板女郎的生活写真;它是最牛黑客的伟大冒险史;它是最凶悍杀手的宿命悲歌;它既是侠客小说,也是惊险小说,还是高科技小说,最终,它是有着坚硬技术内核及超凡想象力的一流科幻小说。它展现的“超元域”(Metaverse)对后来的计算机技术,尤其在游戏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雪崩》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1世纪的美国。在书中,美国社会彻底公司化,美国政府已经垮台,联邦政府将大部分权力给予私人企业家和组织。政府经商,沦为二流企业,为大财团、大公司跑龙套。将国家安全交付给了雇佣军队,公路公司之间也相互竞争来吸引司机上他们的路,政府剩余的权力只是做一些琐碎的文案工作而已。在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下,美元急剧贬值,一兆美元也是一个会被忽略的数字,人们交易中通常使用的是其他货币。
主人公Hiro是一名顶级黑客,他在他的名片上写着“最后的自由黑客和世界上最强的剑斗士”,在失去工作之后,他成了一名为黑手党送比萨的快递员。在工作中他遇到了一位名叫Y.T.的女孩,他们决定合伙进行情报工作。他们发现了一种名叫“雪崩”的药物,这种药物实际上是一种计算机病毒,这种病毒不仅能在网络上传播,还能在现实生活中扩散,是人和计算机共患的病毒,会造成系统崩溃和头脑失灵。这个病毒是由五旬节教会通过其基础设施和信仰体系进行传播的。在Hiro和Y.T.的深入调查下,他们发现这种病毒与古代苏美尔文明有着莫大的联系。
在小说中,尼尔·斯蒂芬森创造了一个“超元域”(Metaverse),在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数字化身”在Metaverse中进行交流、娱乐,Metaverse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的许多超前“幻想”如今已经成为现实,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描述与现在常用的导航系统何其相似:
“由买主的来电号码可以推断出送货地址,将这个地址先输入智能盒的内置存储器,再传送到汽车上。于是,一幅闪闪发光的彩色地图便出现在挡风玻璃上,送货员甚至不必低头就能掌握行程。”
要知道,《雪崩》原著是在1992年出版的,1991年Web技术标准才刚刚公开发布,互联网刚具雏形,手机还处在“大哥大”时代,移动互联还没有踪影,作者似乎就已经洞见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2.元宇宙(Metaverse)的提出及其基本形态
Metaverse是《雪崩》作者创造的词汇,两个基本的词根分别是“meta”和“verse”,前者有“在……之后”“超越”之意,后者明显来自Universe。Metaverse在《雪崩》中译本中被译作“超元域”,结合上下文意境,这个翻译还是恰当的。当然,现在人们更熟悉的译名是元宇宙,这是Metaverse从科幻小说走入网络世界后新的中文译名。
小说原著对超元域的基本描述是:
“他在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世界里:计算机将这片天地描绘在他的目镜上,将声音送入他的耳机中……这个虚构的空间叫作超元域。”
其后,小说对超元域还有很多细致的描述。
超元域的核心是“一条通衢,环绕于一颗黑色球体的赤道之上,这颗球体的半径超过1万千米,而大街更是长达65536千米,远比地球赤道周长长得多”。
“大街宽一百米,正中贯穿着一条狭窄的单轨铁道。单轨列车是一个免费的公用软件,可以让大街上的用户快速平稳地变换自己的位置。许多人登上列车只是为了来来回回地观赏沿途的风景。”
“当然,用户也可以自己开发汽车和摩托车软件,在电子夜幕下的黑色荒漠中狂飙竞逐。”
“和现实中的任何地方一样,大街也需要开发建设。在这里,开发者可以构建自己的小街巷,小街巷依附于主干道。他们还可以修建楼宇、公园、标志牌,以及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这条大街与真实世界唯一的差别是,它并不真正存在,它只是一份计算机绘图协议……更确切地说,它不过是一些软件,通过遍及全球的光纤网络供大众使用。”
超元域的运营管理和盈利方式也有设定:
“若想把这些东西放置在大街上,各家大公司必须征得‘全球多媒体协议组织’的批准,还要购买临街的门面土地,得到分区规划许可,获得相关执照,贿赂检察人员,等等。这些公司为了在大街上营造设施而支付的钱全部流入由‘全球多媒体协议组织’拥有和运营的一项信托基金,用于开发、扩充机器设备,维持大街继续存在。”
“超元域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是软件,名为‘数字化身’,是人们在超元域互相交流时使用的声像综合体。”
“每个人的数字化身都可以做成自己喜欢的任何样子,这就要看你的计算机设备有多高的配置来支持了。”
“大街协议规定,数字化身的高度不得高于本人,这是为了防止有人使用无限高的数字化身四处游荡。”
“在超元域里,你能以任何面目出现:一头大猩猩、一条喷火龙,等等。”
“计算机懒得去费力解决数字化身之间的相撞问题,所以在大街上,数字化身们只需径直穿过对方的身体向前走就行。”
“当众多数字化身挤在一起的时候,计算机就会把所有的数字化身简化得如同幽灵一般,人人都成了半透明的鬼影。”
在一些高级的地方,如“黑日”中,人们都有精致的数字化身,数字化身之间是不能碰撞的。但“在大街上不值得使用精致的数字化身,因为那里拥挤不堪,所有的数字化身都交叠在一起,彼此穿插流动”。
“人们不能在超元域中的任何地方随意现身。”
“通过公用终端进入超元域后,你就会在入口处现身。大街上共有256个入口。”
“入口的功能同机场有些相似,这里是你进入超元域的地方。一旦你在入口处现身,你就可以到大街上行走,或者跳上单轨列车,去做任何事情。”
通过这些设定,就能够基本明了Metaverse的大致构想。由此也能够发现元宇宙的一些基本要素,如身份、沉浸感、实时交互、创造、交易,甚至是形成某种文明形态,等等。
3.元宇宙的基本要素梳理
尼尔·斯蒂芬森提出了元宇宙这一概念,并没有专门大篇幅地刻画元宇宙的相关细节,而是在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中,不经意间展现出一些元宇宙独特的元素。
现阶段,元宇宙的定义还处在“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阶段,吵闹喧哗均属正常。不同的观察者,其出身、背景、职业、修养各不相同,看待元宇宙的眼光和出发点也会有巨大的差异。理发师先看头发、体育老师观察手脚,每个人把握一个侧面,等到大家都观察一段时间,各种观点经过碰撞、融合后,就会形成一幅全面、完整的“图像”。
当前阶段,讨论元宇宙的定义固然很有意义,但从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元宇宙,把握和梳理元宇宙的一些关键要素,也许是一种理解元宇宙、建设元宇宙更有效的方法。
从《雪崩》故事情节的发展入手,看看在科幻作家最初的构想中,元宇宙有哪些关键要素。
一是“底座”设定。关于元宇宙主体的设定,如前所述的通衢。元宇宙的“天空和大地都是漆黑一片,宛如一幅没有任何图像显示的计算机屏幕。这里永远都是夜晚,而大街上始终华丽耀眼、灿烂夺目。这个黑色的球体以及宽阔的大街就是元宇宙的“底座”,是数字世界元宇宙的“宇宙空间”,虚拟人的活动、建造、生存都在这里进行。
二是人物设定:数字化身(Avatar,阿凡达)。数字化身是真人在虚拟世界中的形象,可以任意设置不同的形象和性别,由真人操作其行动。“数字化身不会死亡、也不会崩溃”。但在格斗中,会出现数字化身被砍成两段造成的数字化身“死亡”,这种死亡其实是被踢出系统。“他的计算机会与全球网络,即超元域,断开连接,他会被踢出系统。这是超元域所能提供的最接近真实的死亡。”因为数字化身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只能在死亡并被彻底清理后,“它的主人于是又可以像平常一样登录系统,创造一个新的数字化身四处游逛”。
三是交互方式:VR头盔和沉浸感。在写作《雪崩》的年代,这些还都是很新潮的科技,给科幻作家提供灵感是必然的。沉浸感的另一个含义是一旦进入虚拟世界就不受现实世界干扰,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割裂,和小说中描写的混乱现实相对照,这里有很强烈的“逃避现实”的味道。
四是去中心化。整个超元域的黑色球体是由全球各地的黑客们共同打造的,没有中心管控,除一些基本的系统设定外,对个人不加干涉,数字化身可以绝对自由地行动,因此难免充斥暴力和丛林法则,很多现实世界所不允许或者违法的行为,在这里肆意泛滥。这是元宇宙饱受诟病的重要因素。
五是社交。人们通过数字化身在元宇宙中活动,当然包括社交,可以结识朋友、组建团队,相互争斗或者相互帮助。这种沉浸式的社交方式,在形式上无限逼近现实世界,但因为是“虚假”身份,又可以避免现实世界社交的风险。
六是虚拟资产/土地。人们可购买虚拟土地,并在其上建设园区或房舍,也可以构建自己的小街巷。
七是虚拟交通。元宇宙中有免费的单轨列车可以搭乘,也可以自己开发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软件。
八是自由创造。如前面提到的在自有土地上随意地建造。包括“无视三维时空法则的特殊街区”,当然也包括基于软件开发的其他创造物,如小说中的主角“为了和朋友们四处行走,只好自己编写汽车和摩托车软件”。黑客是元宇宙时空的“大侠”,因为这里所有的创造物几乎都是由软件构成的。
九是交易。超元域中有和现实世界类似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服务、物品买卖、演出、格斗、贩卖情报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交易来完成。不过在超元域中没有设计新的“数字货币”,而是通用很多现实中的货币,以刷卡的方式支付。
十是虚实共患的病毒。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创造。“雪崩”是一种计算机和人共患的病毒,小说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引经据典地“论证”了人机共患的可能性。最底层的逻辑就是“语言”,计算机受编程语言的控制,按照编程语言的指挥行动。人类语言在发端之初是最简单的,那时候的语言还只是如幼儿学语一样“咿咿呀呀”的简单音节,也许能找到一种计算机语言和人类语言共同的“根”语言,用这个语言来编写“指令”,同时操纵计算机芯片和人类的“潜意识”,这似乎存在逻辑上的可行性。
十一是文化方面。《雪崩》描写的是一个如同大都市一样有众多人物和关系的场景,因此,其中暗含了很多行为规范以及道德、文化方面的东西,并不系统、完整,但人际交往一定存在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这也是一个新创建的“元宇宙”赖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小说中有非常浓厚的“后朋克”文化特色,“重科技、轻生活”,普罗大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普遍较低,两极分化严重,暴力和堕落充斥整个社会,毒品泛滥,等等。
小说中元宇宙设定的大背景是分崩离析的美国,美国“人人都有权为所欲为,而且人人有枪”,军队“分裂成一个个相互竞争的组织”,“大多数人连国会是什么意思都不太清楚”。
中央情报局变成了“中央情报公司”。
监狱和看守所变成服务公司,“看守所可以提供优质优价的监禁和管制服务,欢迎巴士整车运送的批量业务”。
比萨快递规定必须在半个小时送到,迟到哪怕一秒钟,顾客都可以枪杀快递员……
这些在原文中的设定无疑充斥着混乱、暴力的负面因素。
在《雪崩》作者幻想的元宇宙中几乎不存在所谓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之类的东西,人们进入元宇宙似乎就是为了超脱“现实的束缚”,追求一种虚幻的“极致的自由”。
这一方面可能激发无拘无束的自由创造,但同样,过度的自由注定会产生无政府主义、极端的利己主义等极端思潮。这种文化和现实生活相互影响,势必带来很多负面的文化因素。
元宇宙是超脱现实世界独立运行的虚拟世界,人们越是陷入虚幻的、自我想象的美好世界中,就越可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厌恶和仇恨,进而催生心理扭曲与极端行为,对现实世界带来巨大威胁。
如果虚拟世界的运行规则和现实世界出现巨大差异,并且依托“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平等自由”“民主公平”等理念吸引大量精力和物力投入其中,就可能引发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严重分化,甚至对立。
从小说中诞生,从游戏产业发展而来的元宇宙,就好像是在一张白纸上“绘画”。从心所欲、自由描绘固然能够激发创造者内心深层次的创造欲望,但这些东西极端个人化,很容易带来个人的负面情绪。自由描绘是没有现实“蓝本”的,过分的“虚拟”容易流于放纵。
工业元宇宙是参照现实世界中的“工业现实”描绘的,有“蓝本”作为参照,就不会过分失真。同时工业元宇宙的打造也会把“工人阶级”引入元宇宙,而工人阶级是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能够带来一系列的道德规范。
因此,在元宇宙的发端之初,就要进行文化层面的顶层设计,走好第一步。
赛博空间(Cyberspace)这个名词是由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1981年的一部小说中创造的,随后在其著名的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1984年)中进一步具体化。同样是典型的赛博朋克流小说,同样包含科幻、性、摇滚、迷幻药、黑客科技等元素,但是在今天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元宇宙比赛博空间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