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部地区产业创新与升级
摘 要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and innovation became the first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forward“Making China a country of innovators”and clarifies that“innovation i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behind development,it is the strategic underpinning for building a mod‐ernized economy”.The western region has in‐depth implemented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making full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resources and costs,developing distinctive industries,and making posi‐tive progress in industrial reform and innovation.This chapt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summarizes the typical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Guizhou province,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industrial innovation.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several aspects,including selects the model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up‐grading,adjusts and optimizes industrial structure,highlights the status of cor‐porate innovation,deepens opening up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system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etc.
一、西部地区产业创新基础与现状
西部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等背景下,西部地区的产业创新与升级迎来新的机遇。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将创新作为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充分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和成本优势,推动地区产业创新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产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1.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08年以来,随着东部地区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能源化工等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西部地区围绕转型发展、升级发展的新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经济增速在各大区域中继续保持最快,区域经济结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出现高级化趋势。2017年,西部地区除内蒙古外,其余省份均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速高于全国6﹒9%的平均水平,其中贵州、西藏和云南位列西部地区前三。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支持下,西部地区三大产业产值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明显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良好,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产业配套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增强。
2016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占比排序是“三、二、一”,第三产业比重超出第二产业比重2﹒2个百分点,见表1-1。其中,新疆、贵州、广西、云南、甘肃第一产业占比在13%以上,明显高于全国8﹒6%的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主要以高耗能产业及传统产业为主,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2016年,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贵州等省份六大高耗能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超过40%。其产业业态呈现出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特点;2015年,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35)的省份有11个,西部地区占7席,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第三产业仅西藏、甘肃的占比超出50%,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以公共服务和传统的流通贸易为主,但旅游业迅速崛起。如西藏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3%,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7%。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如目前西安、重庆等地信息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表1-1 2016年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占比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重点产业发展方面,西部地区在农业、金属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加工、煤炭加工、烟草加工等资源加工行业具备竞争优势,陕西、重庆、四川等省份具备一定工业基础,交通运输设备、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西部地区高耗能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普遍高于中、东部地区,2016年,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较高的省份除山西外,西部地区内蒙古(16﹒8%)、贵州(13﹒6%)、宁夏(12﹒1%)、陕西(10﹒5%)占比均较高。西部地区的中成药制造业具备一定优势,烟草制品业在云贵地区优势明显。西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相对较为落后,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四川、重庆、陕西等省份现代服务业相对发达。
2.充分利用地区资源,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
西部地区凭借其特有的资源优势,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目前已形成若干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即陕西、宁夏、内蒙古、贵州、新疆等煤炭生产、煤电一体化和煤化工基地;新疆、四川、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石油天然气开发及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能源生产及其化工基地;广西、贵州铝,云南铅锌,四川钒钛,甘肃铜镍等有色金属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内蒙古稀土工业开发、研究和生产基地;青海柴达木、新疆罗布泊钾肥,云南、贵州磷复肥生产基地;西安、成都、重庆等高技术产业基地;四川棉、麻等植物纤维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能源生产及其化工方面,西部地区能源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目前水电开发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二是煤炭及火电基地建设。如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既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火电投资开发的重点区域。三是石油天然气基地建设。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新疆和四川等地,其中新疆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四是西气东输及西电东送两大工程建设。
3.全面承接产业转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协调政策支持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迅速扩大,转移的主体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及能源密集型产业。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内蒙古、宁夏、陕西、贵州等西部省份成为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省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加速西进,例如重庆积极吸纳产业转移,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基地之一和国内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随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高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开始向西部转移,如西安高新区主要承接国际国内智力密集型的研发、信息技术等产业转移。
随着东部地区工业用地不足、能源和资源紧缺、劳动力供应紧张、环境治理成本高涨等问题不断突出,西部地区土地、劳动力成本等优势日益凸显,承接产业涉及工业、农业、金融、商贸、物流、旅游、服务业、纺织业、服装、建筑建材、房地产、水电、矿产、机械等几乎所有行业领域,其中矿产、机械、工业、纺织业、旅游等也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生产活动会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未来有望承接更多东、中部产业转移。通过承接东、中部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产业的转移,迅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将进一步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在产业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4.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增速较快
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和《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显示,十八大以来全国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资源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由东部一枝独秀向东、中、西协同发展转变,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超常、加速发展的态势,陕西、四川、贵州等省份迅速崛起,成为区域创新的新亮点。例如贵州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着力优化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努力走出一条落后地区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取得了明显成效。贵阳把大数据作为后发赶超的核心引擎,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项改革政策的带动下,西部地区创新投入快速增长(实际增长68﹒6%),超过东部地区(67﹒3%)的增长速度。创新产出规模方面虽然低于东、中部地区,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西部地区技术市场成果转化能力迅速提升,技术市场输出技术成交额实际增长速度达到182﹒3%,远高于东部地区(88﹒4%)。其中,四川和云南增长速度超过300%,陕西超过200%,青海接近200%。与输出技术比较,西部地区吸纳技术的速度更为显著,在技术市场上吸纳技术成果金额实际增长速度达到215﹒2%,高于东部地区(118﹒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速度达到101﹒8%,超过东部地区(49﹒6%)一倍多。西部地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实际增长了111%,超过东部地区(81﹒8%)的速度。
5.外向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升
西部地区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外向型经济取得较快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期间,西部地区共吸引外资528亿美元,比前5年增长了85%,呈现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新格局。2016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转型和产业转移升级趋势,使我国对外开放态势从以东南沿海为重点,转变为东、中、西部平衡发展,尤其是经西部向西亚和欧洲开放,使占国土面积2/3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前沿。2016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重庆、四川、陕西等西部省份新设立自贸试验区。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西部地区应坚持“开放引领,促进互利共赢”,促进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紧密衔接、相互支撑,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着力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战略支撑和成都、西安、昆明、南宁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支持建设宁夏、贵州等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推动内蒙古面向俄罗斯、蒙古,新疆面向中亚,西藏面向南亚,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广西面向东南亚开放,深化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合作;共同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已进入多方合作、加快开放的新阶段。基础设施方面,亚欧大陆桥、新亚欧大陆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正推进实施;经贸合作方面,自贸区谈判、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及毗邻区规划编制也在稳步推进;产业投资方面,工业开发区、产业园区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扩大了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能源资源合作方面,油气、火电、水电、核电及矿产等重点项目正抓紧建设;区域发展方面,成都、重庆、西安等一批内陆型经济开放高地的引领优势日益明显。全方位的贸易往来,为西部地区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的投资发展机遇,对全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具有巨大潜力。
(二)产业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传统产业比重大,科技含量低,位于价值链的底端
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大,经济长期依赖资源型产业、传统采掘业和重化工产业,水泥、钢铁、玻璃、电解铝等产业去产能任务重,产业集中度低。企业以原材料供应、初级资源粗加工为主,产品加工程度较低。《中国统计年鉴2015》公布的主要工业品产量数据显示:西部地区资源类工业品产量占全国比重大部分在30%以上,例如,原煤占比30﹒28%、原油占比33﹒34%、天然气占比79﹒85%、水电占比67﹒81%;而在其他工业产品领域则表现平平,轻工业品、电子类消费品、装备制造业等比重较小。尽管近两年来西部省份经济增速快于中东部地区,但其经济增长方式仍以投资驱动为主,尤其是以政策拉动的基建投资为主,而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市场内生投资动力不足,拖慢经济发展步伐。新兴产业规模依然较小,尚不足以填补传统行业增速放缓留下的空白。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大部分省份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比重偏高,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第三产业无法为第二产业的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中高端服务产品的需求。产业链条较短,高附加值产品少,在竞争性市场格局中处于“雁阵”的尾部,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升级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2.西部地区创新投入仍然偏低,高技术产业占比较小
西部地区在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万人专利授权量、高技术产业收入比重(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占GDP比重)等指标方面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全国平均水平是2﹒07%,东部地区是2﹒58%,中部地区只有1﹒46%,西部地区只有1﹒19%,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很大。西部地区只有陕西达到2﹒18%,是唯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西部省份。从万人专利授权量看,全国平均水平是12﹒5件,东部地区是21﹒4件,中部地区为5﹒86件,西部地区只有5﹒41件,东、中、西部地区差距更大。西部地区只有重庆是12﹒9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占GDP比重来看,全国平均水平是20﹒31%,东部地区是26﹒79%,中部地区为14﹒18%,西部地区仅有10﹒29%,东部地区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只有重庆达到25﹒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西部地区约为200万元,远低于东、中部地区水平;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上,西部地区数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4%。2016年底,全国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 276个,其中东部地区721个,占56﹒5%,中部地区271个,占21﹒2%,西部地区221个,占17﹒3%。
3.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产业创新升级缺少主体支撑
民营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产权明晰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激励机制,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更具活力,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私营企业是民营经济主要成分之一。2017年西部地区私营企业单位数共141﹒79万,仅占全国私营企业单位总数的16﹒38%,与私营企业单位数占全国65﹒67%的东部地区相差甚远。2015年,西部地区国有控股企业数与私营企业数之比分别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4﹒06倍、2﹒57倍。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掌握“优势资源”,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成为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之一:首先,资源型产业转型会使大量人员从该行业退出,民营经济因发展滞后而不能充分吸纳这些人员,导致失业大量增加,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不能为经济转型提供宽松的操作空间。由于无法及时为转型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因经济增速下降而导致的收入下降和失业率上升,使转型阻力增大。最后,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抑制了研发、创新和绿色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由于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使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市场主体支撑。
4.产业外向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较小
西部地区产业外向度较低,对外贸易规模较小,进出口商品结构性问题突出,低附加值的商品比重较高。在利用外资方面,西部地区外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而第一、三产业利用外资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西部地区吸纳国际资源要素的能力依然偏低,企业“走出去”的能力较弱。
二、西部地区产业创新实践与经验
(一)产业创新实践综述
西部地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0%,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力度加大,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持续推进,以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地区优势产业开始集群发展,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重点经济区、国家级新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引领效应逐步显现,以四川、重庆、陕西、贵州为代表的省份在产业创新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批创新改革实践成果。
(二)产业创新典型案例
1.四川天府新区深化创新改革案例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任务的国家级综合功能区。2014年10月2日,四川天府新区正式获批成为中国第11个国家级新区;同年11月15日,《四川天府新区总体方案》经国务院同意并正式印发。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新区的定位是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2015年,四川被确定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2015年11月,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将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确定为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四川省天府新区通过全面深化创新改革,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领全面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天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 966﹒1亿元,同比增长8﹒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615﹒1亿元,同比增长16﹒1%;2017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010﹒9亿元,同比增长9﹒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172﹒2亿元,同比增长48﹒4%。2018年10月,由四川天府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发起组建的“西部‘双创’示范基地联盟”成立。
校院地融合与军民融合,提高了“双创”辨识度。一方面,促进校院地协同创新创业,这是天府新区在开展“双创”工作中呈现的一大特色。截至2018年天府新区已先后引进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斯坦福大学等50余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同时开展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管理新模式,建立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综合性平台等。此外,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本部、光电所、成都生物所、成都山地所、成都有机所、成都计算所、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七家单位将整体迁至天府科学城,打造中国科学院成果转移转化大平台。截至2018年,区域内已形成校院地项目24个,成功孵化各类企业45家,其中易冲无线科技有限公司估值超过10亿元。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构建“一支基金+两个园区+N个产业”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四川是一个军民融合大省,2016年四川全省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二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增长10%,远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增速,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4万户,建成各类孵化器近600家。2018年10月10日,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计划通过3~5年的建设,天府新区将累计实施30个以上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项目,孵化军民融合企业100家以上,聚集军民融合基金规模10亿元以上。
以创新促发展,强化人才支撑,壮大创新主体。天府新区鼓励创新创业,实现“双创”工作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打造新经济发展的引力场。围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和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引进了中科曙光、紫光集团等企业,同时孵化培育了极米科技等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一带一路”国际技术合作高峰论坛暨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甲骨文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国(西部)云计算中心投产暨大数据孵化基地等入驻天府新区。目前示范基地已引进培育科技型企业9 400余家,各类创新平台120余个,来自剑桥、清华、北大等本科以上青年人才15万余人相继落户。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启动运营,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团队、1个两院院士团队、4个国家“千人计划”团队、400余家创新创业孵化企业、350余家创投机构落户天府新区。先进制造和高端服务“双业支撑”,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瞄准最前沿科技发展,确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1+8”先进制造业体系和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1+7”现代服务业体系主攻方向,推动天府新区与其他区域错位发展、在国家级新区中特色发展。形成汽车1个千亿级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百亿级产业。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迅猛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实现新突破。全国首条柔性AM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高分辨率触控显示屏生产线建成投产。2017年上半年,汽车制造业实现产值764亿元,同比增长11﹒4%;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244﹒9亿元,同比增长25﹒2%。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速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紫光IC国际城、天府国际生物城进展顺利。2017年上半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05家,产值达1 926﹒3亿元,同比增长11﹒6%。
瞄准高端服务业,大力度引进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商务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成功举办第十八届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第二届中国智慧产业国际博览会、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进出口商品展暨中国西部(四川)国际投资大会等展会,在全国首单发行银行间市场双创债,跨境电商保税备货出口实现新突破。截至2017年,天府新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累计达409家,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1﹒3亿元,同比增长20﹒3%,成为拉动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出台了高技术服务业产业政策28条,并设立了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与国内外知名投资基金合作设立13支专项子基金等,为校院地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多维度金融服务。
2.贵州大数据产业创新案例
贵州聚焦发展大数据新兴产业,目前在国内已形成领跑优势。贵州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坚定不移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追求理念创新和战略引领使得贵州大数据发展步步领先。2014年成为贵州大数据元年,大数据被确立为贵州发展战略,贵阳成为贵州发展大数据的核心区。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和中央网信办联合批复贵州建设全国第一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2016年6月,贵州紧锣密鼓出台相关文件,对综合试验区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贵州在数据开放、共享交换、聚合上形成了相应行政法规。2014年2月,贵州在全国率先发布《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2015年11月,在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发布仅2个多月,贵州编制完成《贵州省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并报送三部委。2016年,贵州颁布全国首个省级大数据地方法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条例》;获批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成为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工信部授予贵州“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国内首个获批的数据中心示范基地;成立全国首个直属省政府正厅级大数据发展管理机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获批首个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为贵州后发赶超提供了新的重大发展平台。2017年2月,贵州印发了《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成为全国首个发布的省级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贵州大数据战略确定之后,在大数据发展领域坚持加大数据中心建设,坚持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流通和融合,极大地促进了其大数据经济的发展历程。
早在2013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宣布将南方数据中心放在贵州。其中,中国电信投资40亿元、中国联通投资60亿元建立国家级云计算中心,中国移动投20亿元建立区域型大数据中心。之后贵州加大数据融通力度,2016年已有534个应用系统汇聚云上贵州系统平台,聚集100000G数据量,日访问高峰达10亿次,云上贵州市(州)平台建设全面启动。
2017年贵州大数据发展渐入佳境。2017年7月,苹果公司宣布在贵州建设在中国的第一个数据中心,苹果公司投资10亿美元在贵州建设iCloud数据中心,中国地区用户iCloud服务转由贵州公司云上贵州运营。2017年8月,全球最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之一的华为在贵州启动了其数据中心的项目,华为七星湖数据存储中心在贵安新区开工,贵州数据中心将存储华为在170个国家的管理数据,以满足华为日益增长的云服务需求。2017年8月,贵州再次与阿里巴巴加强合作,推进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建设、大数学院和人才培养、农村淘宝、菜鸟物流、大数据安全实验室等,将贵州作为阿里巴巴新业务的试验基地。此外,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云上贵州(班加罗尔)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挂牌运行,贵安超算中心和贵安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正式成立,贵阳和贵安大数据清洗加工基地建成,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会员超过2 000家。“数字丝路”跨境数据枢纽港启动建设。贵州成为国家电子政务云数据中心体系南方节点,“云上贵州”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整体接入国家平台,省市两级政府部门非涉密应用系统100%接入“云上贵州”,获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试点省,与国家共办大数据统计学院。贵阳市成为全国大数据及网络安全示范试点城市,“中国数谷”建设加快推进。2017年贵阳GDP增速达11﹒3%,总量达3537﹒96亿元,已经是第五年排全国省会城市第一。贵阳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17亿元,甲骨文、谷歌、英特尔、微软、IBM、惠普、戴尔、富士康、思爱普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贵阳。
2018年5月27日,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省知识产权局)发起,目前已发展成员单位100多家。是一个由国内外从事大数据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推广、标准检测等相关机构、企业自发成立的行业组织。该联盟将针对贵州大数据产业存在的技术基础薄弱、应用场景单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较为突出的问题,整合数据资源要素集聚,推动技术及平台创新。截至2018年7月,贵州的大数据企业达到8 900多家,大数据产业规模总量超过1 100亿元。
贵州还加大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三大增长点。2016年,贵州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3﹒4亿元,同比增长66﹒6%;实现工业总产值509﹒2亿元,同比增长77﹒8%。初步形成了以贵阳、遵义、安顺为主,黔南、黔东南等地共同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格局。2017年,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3%,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完成110亿元,同比增长80%以上,2013年至2017年年均增速达到50%以上,远高于工业平均增速;2017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69%,较2013年比重(0﹒8%)提高了1﹒8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184家,较2016年增长76家,富士康、高通、浪潮、以晴、财富之舟等一批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落户贵州。2017年,贵州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有了显著成效。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已填补贵州省内空白,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机器人、服务器、手机、平板电脑、北斗导航设备等产品从无到有,形成了手机、电视机、平板电脑、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材料等主要产品的生产体系。2017年共计完成生产及代工手机18 000万台(其中生产手机2 750万台),平板电脑12万台,平板电视180万台,集成电路14 000万块,电子元件30亿只。2013年至2017年,贵州手机产量年均增长390%左右,平板电脑也从无到有。
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流通是贵州大数据发展的驱动力。条块分割是各地政府数据面临的现实,政府的数据共享开放一直是一个难题,贵州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方面的推进进程和取得成果在全国排在前列,这也为推进大数据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了《云上贵州——中国大数据的试验探索与启示》蓝皮书,将贵州的成功经验总结为: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发展,以科学的决策指导推进,以坚定的信心贯彻落实。特别是“创新”,始终贯穿并体现在贵州大数据三年发展实践的每个阶段和成果当中,是贵州能够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最核心要素。
(三)产业创新经验总结
四川天府新区和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是地方深化改革创新的成功典型,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一是政府在推动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具有重要作用。四川和贵州的产业创新都依赖于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激励推动,激励措施体现在规划编制、行政审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各环节。可见,推动我国区域的产业结构创新升级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更重要依赖于制度创新。
二是扩大开放和加强招商引资。政府通过加速行政审批、完善基础设施、规范管理法规等举措,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并扩大对外开放,开展专题推介、招商活动,吸引产业内大型企业、科研机构落户或重大项目落地。
三是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是有效的产业创新战略,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运用集群组织优势,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产生创新聚集,从而获得创新优势。
三、西部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策引领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地区、各部门将推进“双创”工作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区域经济和产业创新发展。2016年12月,商务部印发《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在对外贸易领域开展结构性改革,注重发挥产业和双向投资对外贸的促进作用。2017 年1月,国务院印发《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等领域为重点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2017年4月,多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运营,包括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和陕西3个自贸区;同时,海关总署对这些自贸试验区制定了具体的海关通关便利化措施。2017年4月,商务部等四部门对于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提出若干意见,要求在试点地区探索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深入“放管服”改革的新举措。这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外贸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战略、“互联网+”等战略深入推进,将极大激发西部地区创新创业潜在需求;简政放权、减税降费、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红利逐步释放,为西部地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领和支持,为地区经济的稳步增长和转型升级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开放度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内陆开放倒逼西部改革,为促进西部地区向亚洲内陆开放带来重大机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依托的陆地运输贸易新模式,能够打破传统的区位劣势,使西部省份更加便利地对接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创新资源配置,为西部地区企业和产业创新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西部省份明确提出了各自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如陕西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新疆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当好主力军和排头兵”,青海提出“努力把青海省打造成新丝绸之路的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宁夏将“高起点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推动中国同阿拉伯各国务实合作,打造向西开放桥头堡”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甘肃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重庆提出“运营好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发展陆航、江海、铁海等多式联运,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便利的地缘关系,“一带一路”将带动西部和国际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匹配,通过开展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塑造等经济活动,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这种对外的国际开放,也将倒逼西部地区尽快对接、融入国际规则,采取一系列法律、制度等多层面的改革,为产业创新升级提供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3.西部地区产业创新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达120多种;能源储量十分可观,煤炭储量占全国的60%,石油占45%,天然气占53%。
特色农牧产业资源多。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西部地区经济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中草药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提供坚实基础。
地域民族文化多元。西部地区汇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衍生出丰富的地区文化资源,例如黄土高原文化、伊斯兰文化、藏文化、巴蜀文化,多元文化在西部地区碰撞交融。历史古迹和宗教名胜繁多,秦兵马俑、布达拉宫、敦煌石窟、丽江古城等名胜古迹誉满天下。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积淀,为西部地区的旅游、广告、设计、娱乐等产业发展提供特有的资源支撑。
4.信息革命为西部产业创新升级提供巨大空间
对西部地区而言,首先,“互联网+”能够促进产业、资源、要素的深度融合,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并衍生出大量全新的消费投资需求,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巨大的成长空间。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社会发展带来零成本边际效应,打破了西部交通不便的时空限制,使信息传递、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能够有效提升协同合作效率,大大降低产业创新成本。其次,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东西部地区在创新创业发展上的差距,大大降低了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的成本。例如淘宝网等电商平台在西部的普遍应用,以支付宝、蚂蚁金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普惠式金融产品逐步推广,网络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的应用,为西部地区的创新创业提供了低成本的工具平台。同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为西部地区的传统制造业及文化、旅游、健康等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创新面临的挑战
1.国际产业竞争加剧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一些发达国家已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西部产业创新升级面临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欧美等国日渐认识到制造业对于国家竞争力和就业的重要性,相继实施制造业回归计划,提供了减税、降低成本等优惠政策;东南亚等国更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更加优惠的招商政策对外商投资有更大的吸引力,西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难度加大。西部地区进行产业创新升级,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并存。一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避免走老路、走错路,实现快速发展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继续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的机会空间正在缩小,随着成熟产业向技术前沿逼近,不仅核心技术引进难度剧增,后发优势也在不断弱化,全球技术竞争的重心从个体层面的技术能力转向产业协同层面,从应用开发转向基础研究,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路线多样性和研发投资的不确定性,凸显了以小企业创新、产学研合作及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性。与世界先进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市场影响力都亟待提升,在资金投入规模、产业技术积累、人才培养水平、产业发展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处于劣势,加上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和愈发严峻的环境资源挑战加剧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困难。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成熟工业化基础上形成了雄厚的技术积累,借助完善的产业创新支撑体系以及分工协同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掌握了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垄断了众多领域。发达国家和地区着眼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新型制造业创新载体。如,美国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网络,英国加紧建设“产业技术弹射中心”,都是力图弥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促进实验室技术向实际产品转移转化。这些计划强调构建以新型创新载体为关键节点的协同创新网络,积极构建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这些都使得西部地区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在资金投入规模、资本运作能力、产业技术积累、人才培养水平、产业发展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处于劣势。
2.科技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
西部地区除四川、重庆、陕西等省份外,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资源不足,从事技术开发类的科研院所综合实力较弱,不同程度存在高层次人才短缺、科研成果层次较低、科技人员流失等问题。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人员以基础研究、理论性研究为主,研究领域及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尽一致,没有形成产学研合作良性互动的机制,导致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技术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展技术市场与资本对接等方面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产业创新主体角色错位,西部地区一些国有企业领导求稳思想严重,缺乏创新的思想动力,民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有技术创新的需求,但大多实力单薄,人才匮乏,难以有所作为。
3.产业创新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
世界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与该国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所处的国际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区域的创新发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西部地区原有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受到原有体制惯性和体制转轨不确定性的深刻影响,尚未形成适应区域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模式。地方政府对市场行政干预较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信用制度建设滞后,政府的管理理念不适应产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体制机制环境不满足产业创新的需要,迫切需要改善营商环境,创造一个公平、透明度高、交易成本低的市场环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缺乏宽松、高效的配套制度体系。大批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陆续诞生和崛起,但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严重阻碍了创新创业的激情,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层面缺乏一套必要的融资制度体系。西部各省份需要从世情、国情现实出发,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模式的探索。
4.受资源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并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单纯强调GDP增长的评价标准,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衡中,发展经济的迫切性以及环境影响的滞后性和外部性使得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这个问题在西部省份尤为突出。一是资源浪费严重。西部多数省份植被覆盖率低,分布不均匀,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宜耕性变差;传统农业用水量大、浪费严重,工业废水污染水质,使水生态失调,水资源紧张;西部大多数城市工业属于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较强。二是环境日趋恶化。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已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另一方面工业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加大,对大气、水资源、生活空间也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也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随着环保问题日益突出,资源型产业迫切需要在清洁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方面的创新。因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既是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的迫切需要,更是改善能源结构和环境质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
四、西部地区产业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西部地区要实现产业创新升级,需要立足现状、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政策重点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选取产业创新升级模式,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充分发挥政府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序推动产业转移和集聚,利用创新技术平台推动产业互联网和智能化发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拓展对外贸易,深化与沿线国家产业合作,以开放引领产业创新升级。完善地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提升人才、金融等配套支撑服务能力。
(一)因地制宜选取产业创新升级模式,发挥政府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
1.采取不同产业创新模式
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要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取不同产业发展模式。西部地区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资源优势来制定本地区的产业创新战略。例如在四川、重庆、陕西等经济发达、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应加大原创性研究投入力度,注重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其关联度较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一定领域内的高技术产业群。产业基础较薄弱的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好二三个优势产业,调控资源配置,使之向优势产业集聚,这些产业要真正能够占领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以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对于一些经济、科技、教育较落后的地区,应大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市场化水平,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为产业发展和创新营造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
2.强化区域产业协同
由于每一个省份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产业竞争力各异,只有实施差异化和特色化的产业发展策略,才能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才能打造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各地区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发展阶段,利用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避免区域产业同构竞争。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格局,对接关联产业发展规划,尤其在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产业基地建设、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布局、口岸开放、文化旅游、教育合作、科技攻关等方面,要科学对接,合理布局,促进区域资源整合,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形成内外统筹、互动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3.发挥政府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
制度创新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而制度创新需要依靠政府来推动。地方政府要在宏观上为区域产业创新搭建适宜的条件,包括构建规范有效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行政环境和文化环境。如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颁布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建立一整套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措施,为培育创新型企业提供优越的发展条件,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投资创业。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着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良好运行,减少行政审批,把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服务作为工作重心。同时,盘活国有资产,加快实现政企分离,消除地方保护,从制度层面构建维护有效市场竞争的法律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推进以文化旅游业、优势能源业、生态农牧业和矿产业为主的“多元主导型”发展模式,发挥后发优势,推动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好农业发展的基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具有地理标志和地域独特性的杂粮、果蔬、茶叶、油料、特色经济林、中药材、家禽、草食畜牧业和特色渔业等产业,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加快西部地区制造业改造升级。重点发展西部地区自身具有优势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利用信息化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以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以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品牌提升为核心构建新的竞争优势,进一步解决现有供给体系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的状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互动协作,推动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实施西部地区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构建起具有更强竞争力、支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群。加快发展以贵州大数据产业、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样本群,构建以服务业、科技型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升产业层次,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精髓和核心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也是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关键投入和基本源泉。各省、区、市“十三五”规划中均将服务业作为未来发展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传统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通创造便利的条件,加快建设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管理咨询、商贸会展、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产业,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开发西部地区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等自然和文化资源,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业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同开发悠久厚重的丝路文化。
2.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和集聚
产业转移对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布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产业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西部地区要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立足本地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避免产业雷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严禁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前提下,引导东部地区能源、冶金、化工、纺织、农副食品加工等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电子信息、通信、仪器仪表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加强和完善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以合作共建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方式,积极引进大企业对西部园区进行整体开发,实现互利共赢。积极探索“集群式”产业转移方式,充分依托现有发展优势承接产业集群,引导东部地区传统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集中迁移到西部地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基于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群和基于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不断发展壮大,并不断向高、精、特、新的方向发展。
3.推动产业互联网和智能化发展
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创新要素、创新工具,以其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成为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业态的基础平台。中西部地区要善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工具,为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服务,推进产业互联网发展和智能化发展。通过实施“互联网+传统产业”,由地方政府、产业园区或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牵头,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为各垂直产业构建共享基础设施,以分享经济的方式提供给行业内广大的中小微企业或创业者使用,实现整个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和产业生态。通过实施“人工智能(AI)+传统产业”,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应用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转型升级,例如“AI+农业”“AI+工业”“AI+商业”“AI+物流”“AI+教育”“AI+医疗”“AI+金融”“AI+交通”等,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模式创新、平台创新、生态创新等,推动实现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三)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1.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进一步完善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强科技奖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激励。培育区域内的核心创新型企业,在特色优势产业或支柱产业中培育核心创新型企业,以核心创新型企业带动中小型创新型企业发展,推动核心创新企业与中小型创新企业协调发展,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引领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采用信贷、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融资租赁、科技小额贷款、企业债券、科技保险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
2.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要把加强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培养更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构建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科技成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在高水平引进先进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对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构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机制和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引领产业创新升级
1.大力拓展对外贸易,提升经济外向度
西部地区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国际新规则,抓住新科技突破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调整的历史性机遇,在全球范围积极吸纳创新资源,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实现产业转移与产业合作。全面提升经济对外开放度,向中亚、西亚开放,延伸至欧洲地区,着力发展陆路经济,重视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好外部市场和资源,加速产业创新。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支持和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在开放的环境下加快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创新合作发展模式,深化与沿线国家产业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创新经贸投资合作、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国际化融资模式,探索搭建“一带一路”开放合作新平台,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市场要素资源配置功能枢纽,要大力推进西部地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率先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重庆、四川、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模式。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深化与沿线国家产业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贸易、能源开发等领域加强合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五)完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提升配套支撑能力
1.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
完善和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政策的落实力度。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在风险可控原则下和国家允许的业务范围内,加大政策性银行对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和进出口关键技术设备的支持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开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以及已上市创新型企业再融资和市场化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并确认股权。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知识产权,充分激发创造活力。
2.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集聚
加快建设特色产业人才高地,着力推动区域性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支持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向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项目人才、创新型人才、顶尖人才提供科研场所、资金扶持和成果转化场地,利用扶持优惠政策,建立项目与人才引进一体化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模式,吸引海内外顶尖人才来西部创新创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优秀创新团队。加强对企业科研和管理骨干的培训。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职工科技素质。加强西部地区科技能力体系建设,注重人才培养,除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外,还应着力加强基础技能教育,积极发展与各地区优势产业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远程教育,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剑辉,李岩玉,王润,等.中国各省级区域产业结构对比分析[R].民银智库研究,2018(10):4-42.
[2]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R].科技部,2017.
[3]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R].科技部,2017.
[4]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Z].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
[5]岳利萍,任保平,郭晗.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6]谭鑫,西部生态脆弱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路径[J].人民周刊,2018 (10):64-65.
[7]2017年国家级新区建设发展系列报道之六:四川天府新区深化创新改革壮大新兴经济,加快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Z].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
[8]赵刚.从“七个要素”看贵州大数据发展模式[EB/OL].(2018-01-30)[2019-03-30].http://www.ddcpc.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89&id=40720.
[9]2016—2020年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发展微报告[R].方塘智库,阿里研究院,2016.
[10]邓金堂,李进兵,王德平.现代产业创新战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1]干勇.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出路[J].中国工业评论,2016(10):52-58.
[12]刘悦.促转型 承发展:贵州电子信息产业进入快车道[J].当代贵州,2017(26):38-39.
——执笔人:马吉恩,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