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以来世界茶叶市场与中国茶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中国茶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变动

19世纪之前,中国是世界茶叶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的供给方,这种状况从17世纪中叶开始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之后才发生变化。进口中国茶叶百年之久的英国开始在自己的殖民地培植茶叶,印度、锡兰茶叶用几十年的时间将华茶逐渐挤出了世界茶叶市场。发展飞速的中美茶叶贸易在19世纪后期也逐渐停滞,美国进口茶叶逐渐转变为日本茶叶以及20世纪之后的印锡茶叶。

中俄茶叶贸易开始时间较早,贸易规模在19世纪之前与英国市场还有一定差距。在中英、中美茶叶贸易逐渐衰落之后中俄茶叶贸易兴起,但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也逐渐停滞。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世界茶叶市场的供给由最初的华茶垄断,转向印度、锡兰、日本多个产茶国的自由竞争,垄断茶叶贸易几个世纪的华茶在20世纪初逐渐退出市场。

一 华茶垄断贸易时期

中国茶叶很早就传入周边国家,明代茶叶的对外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一方面,毗邻中国的一些东方国家,例如日本在明代进一步吸收中国茶文化,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日本茶道。明代航海事业发达,实行朝贡贸易,海上贸易为东南亚一些国家带去了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另一方面,茶叶开始进入西方国家。16世纪初葡萄牙人绕过好望角来到中国进行商业贸易,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开始学习饮茶并且将茶叶带回欧洲。17世纪荷兰逐渐取代葡萄牙成为欧洲的海上霸主,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为中国海上茶叶贸易的主要出口对象。到18世纪,荷兰依然是华茶在欧洲的主要出口对象,荷兰进口的茶叶一部分供本国消费,另一部分输向欧洲进行转口贸易。

清代华茶贸易扩展到全世界,海路和陆路两条路线成为华茶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陆路主要是茶叶商人从福建等产茶地运输茶叶北上到达恰克图,进而输向欧洲大陆;海路主要是从产地经福建、广州、澳门一带海运至欧洲。清代前期实行“时开时禁,以禁为主”的海外贸易政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茶叶贸易的发展。1684年清政府取消海禁政策以后,迅速与中东、中亚、西亚、西欧、东欧北非等30多个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关系。[1]

早期茶叶在英国价格极高,仅上层贵族人士有消费能力,1657年英国咖啡店的茶叶价格为每磅6~10英镑,而当时一个英国庄园的男仆一年的收入仅为2~6英镑,因此当时英国低收入人群很难加入茶叶消费市场中。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用4英镑5先令购买了2磅2盎司茶叶,1666年以56英镑17先令购买了22磅12盎司茶叶,茶叶价格平均为2.5英镑/磅。1666年伦敦茶价每磅2英镑18先令,而当时巴城的茶叶售价每磅仅2先令6便士。1684年,阿姆斯特丹一磅较好的茶叶竟开价80荷盾(约24两白银)。[2]彼时中国茶叶贸易也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到1699年华茶出口量也仅为160担(约为21333磅)。[3]

1705年,苏格兰爱丁堡茶叶零售价格为每磅绿茶16先令、红茶30先令。[4]18世纪20年代,华茶输欧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欧洲各贸易公司和散商大量从中国购进茶叶,欧洲茶价一降再降,使茶叶市场迅速扩大,推动普通市民乃至乡村农夫加入茶叶消费行列,又促使更多华茶输入欧洲。[5]

面对国际市场逐渐增长的茶叶需求,生产者出于理性思考不断增加茶叶产量。以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贸易为例,1833年东印度公司独占贸易特权被废止之前,华茶主要通过东印度公司出口至欧洲市场,同时茶叶也是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1760~1764年东印度公司进口的华茶总价值为806242两白银,占进口总货值的91.9%,1830~1833年东印度公司进口华茶总价值5617127两白银,占进口总货值的93.9%[6],这一时期东印度公司进口货物中华茶所占比例年平均为82%。

图1-1 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进口的茶叶价值及比例(1760~1833年)

如图1-1所示,自1760年开始东印度公司已经将进口集中于利润较高的商品茶叶,1760~1764年东印度公司自中国进口商品总额为876846两白银,仅茶叶一项就达到806242两白银,占比91.9%。1765年之后茶叶进口比例有所下降,除1775~1779年茶叶进口值占到55.1%以外,其余年份茶叶进口比例均保持在68%以上。18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茶叶进口值不断上升,1785~1789年茶叶进口值较1775~1779年增长了4.5倍,所占比例也均保持在80%以上。茶叶生产者出于追逐商品利润的理性选择,在有能力供给的前提下必然提高商品产量,追求收益最大化。据记载,到光绪年间,外销茶已占茶产总额的十之八九,可见茶叶外销之盛况。

19世纪以后世界茶叶消费数量持续增加,以区域划分形成了英国、俄国、美国三个主要的茶叶消费市场。英国、美国商人经海路贩运华茶回本国,俄国商人主要在恰克图、新疆、东北三个区域进行茶叶贸易,经陆路贩运茶叶至欧洲及中亚等地。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是世界茶叶唯一的供给方,此阶段属于华茶贸易的垄断时期,而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世界其他茶叶产地的逐渐兴起,华茶所占世界市场份额逐渐发生变化。

二 19世纪后期华茶世界市场份额下降

19世纪后期随着印度、锡兰、日本等茶叶生产国的加入,世界市场华茶份额开始发生变化,其垄断地位因竞争者的加入而逐渐被打破。英国政府积极地在其殖民地印度、锡兰等国培植茶叶,到19世纪末华茶在英国市场的地位逐渐被印度茶叶所取代。在美国市场上,由于日本茶叶的加入,华茶备受打击。俄国在19世纪后期开始进入中国内地设厂产茶。由此,华茶在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逐渐消失,主要表现为被其他竞争者取代及茶叶生产权被挤占。

(一)英国茶叶市场

英国是除中国之外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同时是世界市场上最重要的茶叶转口贸易国。1712年茶叶进口量达150000磅,主要用于国内消费,一个世纪之后,茶叶总进口量达到21000000磅,其中4000000磅重新出口转运他国。[7]随着茶叶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开始征收巨额茶税与商人瓜分利润,英国政府从茶叶中获得的利润几乎和东印度公司获得的一样多。[8]

巨大的商业利润以及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促进英国积极寻求新的茶叶产地。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就开始在英属印度殖民地引进中国茶种,进行茶树培植。1838年12小箱印度茶经由东印度公司进入英国市场,此后印度茶叶输英数量逐年增加,到1859年印度茶叶输英数量已经超过百万磅,其市场份额占英国市场茶叶总额的2%(见表1-1)。就数量而言印度茶在这一时期还尚不足以成为华茶之竞争对手,但印度茶在接下来的近30年增长速度却是惊人的,1875年的《商业报告》[9]已经显示了这种情况。

十五年前印度茶叶的种植,只是一种实验,其目的并不是要在短期内提供一项重要输出品。当阿萨姆在欧洲人的管理之下,种下第一批茶树时,很少想到印度茶叶的竞争,会影响中国茶叶的发展。但是情况却正是这样,加尔各答输出的茶叶,由1861年的130万磅增加到1875年的2500万磅。如果我们想到,15年前茶叶生产还是由中国垄断的情况,这些数字就不仅表示印度茶已经成为一种可怕的劲敌,而且几乎使人担心:如果在种植和包装的方法上不求改进,中国将完全被逐出国际市场,这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除印度茶加入,这一时期也有少量的日本茶叶进入英国市场,1866年日本输英茶叶1257000磅,1871年输出535000磅,1881年为1315000磅[10],其市场规模较小,占有率不超过1%,因此不做具体讨论,假设英国市场只消费中国茶和印度茶。

表1-1 英国市场上的中、印茶叶(1859~1887年)

表1-1 英国市场上的中、印茶叶(1859~1887年)-续表

如表1-1所示,可以发现,首先,英国市场茶叶消费总额在不断增加。从消费总额来看,1859年英国市场茶叶消费总量为73354934磅,1887年茶叶消费总量为216592913磅,较1859年增长143237979磅,折合1.95倍。从华茶输入量来看,1859年中国茶叶输入量为71916833磅,1887年为118849258磅,增长46932425磅,增长率为65%,印度茶叶1887年较1859年输入量增长96305554磅,增长65倍。人口的增长刺激了茶叶的有效需求,19世纪英国人口持续增长,至19世纪后期英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0.8%以上。同时,这一时期人均消费量也在不断增加,1861年英国人口数为2897.7万[11],人均茶叶消费量约为3.2磅,1881年人口数约为3493.4万,茶叶消费总量为207809612磅,人均茶叶消费量约为5.95磅。茶叶人均消费量的增加与饮茶文化的普及有一定关系,但其决定因素是英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经济水平的提高。1861年国民人均收入为24.4英镑,1881年为36.2英镑[12],国民总收入增长57%。因此,19世纪后半叶英国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茶叶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英国市场茶叶消费量显著增加。

其次,华茶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1859~1887年印度茶叶出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华茶在英国茶叶市场的占有率则不断下降,印度茶叶逐渐挤占华茶市场。1859年中国茶叶占到英国市场茶叶进口总量的98%,1887年下降至54.9%。而印度茶叶占比则从2%上升到45.1%。1887年英国茶叶进口总量较1859年增长143237979磅,其中华茶的增长量约占到32.8%,其余67.2%的增长则完全由印度茶叶所占有。

最后,以金额计算,1887年印度茶叶市场份额已经超越华茶。1887年输英华茶数量为118849258磅,输英印茶量为97743655磅,若以输入量来计算印茶与华茶相比尚有10%的缺额。但根据金额来看,1887年印茶输英金额为4968954英镑,华茶输英金额为4603988英镑,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1.9%和48.1%。华茶输入量尚占有优势,而输入金额却不及印茶,直接影响因素是两国茶叶价格。“就价格而论,印度茶在伦敦市场上永远博得最高的价格,例如1875年,保税的印度茶的平均价格为每磅1先令11便士,而中国茶则为1先令3便士。”[13]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市场华茶、印茶的价格均保持下降趋势,1859年每磅华茶价格为0.08英镑,每磅印茶价格为0.1英镑,1887年每磅华茶价格为0.039英镑,每磅印茶价格为0.051英镑,该时期印茶市场价格始终高于华茶。

图1-2 英国市场中、印茶叶数量及市场份额变动(1860~1887年)

1859~1887年中印两国茶叶输英数量均不断增长,两国茶叶发展状况则有明显差别。如图1-2所示,输英印茶数量增长率基本为正,呈持续增长态势,而输英华茶则主要为震荡变动趋势,其增长率在-20%到30%之间波动,发展不稳定的趋势比较明显。可以将这一区间分为三个阶段来讨论,分别以1864年和1881年为界。

1860~1863年华茶输英数量为小幅度的持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4.9%。印度茶叶在这一时期由于发展尚不稳定,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最高可以达到1860年的88.3%,1861年则为-26.7%,年均增长率为22.1%。这一时期华茶在英国市场上的占有率保持在96.8%以上,印茶则在1.7%~3.1%之间变动。

1864~1881年为华茶震荡发展阶段。输英华茶增长率变动较大,年均增长率为2%,输英印茶年均增长率为16.2%。输英印茶增长率这一阶段仅在1865年和1874年出现过小幅下降,其余年份则保持稳定上升,而华茶在该阶段则有半数以上的年份呈现负增长。这一时期华茶仍占有英国茶叶市场的主要份额,大体保持在78%~98%,处于稳定下降趋势,其发展已初见颓势,印茶输入量在稳定上升的过程中开始挤占华茶市场份额。1875~1876年的《商业报告》也印证了这一衰落征兆,“到去年为止,英国茶叶销量的增加是由中国和印度分担的,而从去年起,中国茶叶的销量停滞不前,全部增加的数字为印度所独有”[14]

华茶出口停滞不前的部分原因是茶叶质量问题。英国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印度茶的辛辣刺激口感,而认为华茶味道太淡、质量不佳,于是逐渐对其失去兴趣。据茶叶贸易相关人士记载,“这一时期的印度茶成为英国市场上最有前途的茶叶。就许多零售商而言,印度茶已经替代了其他一切泉水饮料;同时,在有些地区,饮用花薰茶和乌龙茶的,几乎已告绝迹。印度茶辛辣的、深入肺腑的香气永不散发,而且较淡味华茶更具刺激性。印度茶的另一优点是泡出后颜色深暗,这一点差不多被一致认为是茶叶刺激力的确认”[15]

1882~1887年为输英华茶数量下降阶段,多数年份呈负增长,1887年达到最低值-18%,年均增长率为-5%。印茶增长率则相对稳定,保持在5%~21%,年均增长率为12.6%,这一时期英国市场上华茶已完全衰退。1884年汉口《商业报告》记载,“英国人唯一重视的是印度茶,如果中国人对于他们自己茶叶的价值等等没有一个正当的认识,今年将不会有买卖成交”[16]。这一时期华茶在英国市场仅作为一种充数之物,若买不到印度、锡兰茶,才会考虑华茶。

在印度茶叶试种成功之后,英国在锡兰的茶叶生产也逐渐发展起来。锡兰茶业开始较晚,但发展速度极快,主要种植在南部不适合种植咖啡却适宜茶树生长的大量荒地。在大多数国家以为它是一个单纯的咖啡生产国时,锡兰茶叶在世界市场就已经开始占有一定的份额,而且其质量“甚至有可能超过誉满天下的印度茶”[17]

锡兰茶业兴旺之速,在七年之前种茶仅有十三园,出茶一千三百箱,至五年前即有五十六园,产茶九千五百箱;迨四年前,其茶多至一百一十园,出茶二万二千五百箱;近此三年竟有一百三十五园,出茶三万二千六百箱。至于去年则约有九百园,计地七十二万亩,每亩可出茶八十斤,且茶树所生之叶,较前更多茂盛。[18]

1886年印度、锡兰两国茶叶出口已经达90000000磅,同时英国还在爪哇种植茶树,这一年爪哇也已生产4000000磅茶叶。[19]英国政府在英属殖民地茶树的培植大获成功,华茶在19世纪中叶之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失去其垄断地位。

(二)美国茶叶市场

中美茶叶贸易开始时间较晚,美国市场茶叶消费总量无法与英国市场相比,但19世纪中叶之前美国市场上也主要消费中国茶叶。而在亚洲其他产茶国逐渐兴起之后,华茶在美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也受到冲击。

19世纪50年代末期日本茶业兴起,开始冲击中国茶叶在美国市场的地位。1856年日本输入美国的茶叶为50小箱,第二年为400小箱,而1859年则为100000小箱。至1860年,日本模仿中国制茶已经获得成功。[20]

1860年中国出口美国华茶30558949磅,价值8799820元(约为6599865两白银),每磅茶叶约为0.29元,占美国市场茶叶总量的96.54%。同年,日本茶叶输美35012磅,价值4103元,单价约为每磅0.12元,所占市场份额约为0.11%。此时美国市场上还有亚洲其他产茶国茶叶1059461磅,茶叶单价每磅约为0.1元,占市场总量的3.35%。[21]19世纪60年代亚洲其他产茶国在美国市场并未占有一定的优势,市场价格也不似印度茶在英国那般低于华茶。日本茶叶开始输入美国,市场份额较小,而且与亚洲其他产茶国不同的是,其茶叶价格相对于华茶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市场价格与份额来看,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在美国市场尚具有绝对优势。

自19世纪60年代,日本及印度、锡兰等国茶叶产量大增,开始大量输往美国市场,华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则开始不断下降。19世纪80年代,华茶输美数量占市场总量的比重已经由1860年的96.41%下降到50.15%,日本茶叶所占份额则增长到46.68%,在这一时期印、锡茶叶在美国市场并未有大的发展,市场占有量仍保持在3%左右(见图1-3)。直至19世纪末,美国茶叶市场主要由中国和日本两国所垄断,二者所占份额各保持在40%左右,剩余份额则主要由印度、锡兰茶叶占据。由于美国市场消费者偏好饮用绿茶,日本以绿茶生产为主,其所产茶叶也几乎全部销往美国。因此在19世纪后半叶,日本绿茶和中国绿茶在美国市场展开了竞争。

图1-3 美国市场茶叶消费结构变化(1860~1937年)

美国茶叶市场供给结构的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860年到1880年。19世纪60年代日本茶在美国市场崭露头角,至80年代美国市场近一半的茶叶消费量来自日本。这一时期美国市场华茶消费量虽有所增加,而年均增长率仅为0.85%,基本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而这一时期日本茶叶在美国消费量的增长则是惊人的,从35000磅增加到33688000磅,年均增长率达40.98%。华茶市场份额则逐步下降,而这一部分市场份额主要由日本茶叶所占。

1870年之后的10年是美国市场日本茶叶发展最快的时期,其市场份额从18.62%上升到46.68%,华茶市场份额则从74.26%降到50.15%(见表1-2)。1864年日本茶叶生产总量不足400万磅,且其中只有40%运往美国市场,其余都运入英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日茶主要转运美国,1870~1871年运美日茶为1360万磅,1874~1875年运美日茶第一次超过美国市场上的中国绿茶,此后几年日本运美茶叶始终高于中国输美绿茶,1876~1877年输美绿茶达1930万磅,是该时期美国市场上中国绿茶的两倍。[22]

表1-2 美国市场茶叶消费数量变化及其比例(1860~1937年)

19世纪后期日本茶叶增长之势头已经超越中国茶叶,并且开始影响国内华茶的出口。据1874年上海《商业报告》记载:

日本茶在美国愈来愈受欢迎,已经大大地刺激了日本茶的生产;甚至于严重地破坏了今年上海运出绿茶的正常计划。现在大家都愿意装输船把茶叶早日运到美国,引起了早期茶叶供应过多,其结果只有招致破产。加以进口商无保留地抛售茶叶,已使茶市场每况愈下。美国的这种情形,已经影响了伦敦市场,许多原来准备运到纽约的茶叶都在伦敦出售了。[23]

第二阶段为1881~1905年,从茶叶消费量来看,这一时期美国市场中国、日本茶叶消费量差距较小,华茶略高于日本茶,中国茶和日本茶共同占有美国市场。同时,印、锡茶叶的市场份额开始上升。该阶段中国茶叶与日本茶叶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在40%~51%,印、锡茶占美国的市场的份额从1880年的3.17%上升到1905年的17.15%,而中国茶、日本茶1905年的消费量较1880年分别增长19.2%和24.6%。

第三阶段为1906~1937年,美国市场上华茶份额从49.8%下降到1937年前的8.46%,日本茶叶市场份额在1915年后也开始下降,到1937年仅占有约1/4。印、锡茶叶在美国市场的消费量持续上升,逐步占领美国茶叶市场。这主要受太平洋战争的影响,美日贸易遇到障碍,日本茶叶出口逐渐停滞,美国开始转向消费印度、锡兰等国所产红茶。

日本茶叶能够迅速占领美国市场主要在于其品质及价格优势。日本茶叶制法可分为三类:手工法、机械制法及手工机械混合法,以机械制法为主,其余两类制法则针对特定茶叶。日本较早引入了机器制茶,而机械制茶的成本约为手工生产的1/3[24],有效地降低了茶叶生产成本,这为其在美国市场上与华茶竞争赢得价格优势。同时,日本建立了一套监管和保护体系来保证茶叶质量,防止茶叶制作中制造、掺杂假茶,对茶叶产品进行强制检查。行业协会组织同时承担保护茶商合法权益的责任,协会代表会被派往美国保障日本茶叶贸易的合法性。

(三)俄国茶叶市场

中国茶出现在俄国市场始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自产自销的华茶贸易发展到极盛。1616年俄使彼得罗夫出使中国,在招待宴会上第一次认识了茶叶。[25]1638~1640年俄使瓦西里·斯塔尔科夫出访蒙古地区的阿勒坦汗廷,临行时带走了200包茶叶到俄国[26],这是华茶首次输往俄国。17世纪后期俄国市场上已经开始有华茶出售。[27]

中俄展开恰克图贸易之前,茶叶主要通过俄国来往北京的商队进行购买,1727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后主要在恰克图市场交易,18世纪中叶之前茶叶交易规模尚小,交易额约占市场总额的1/10。[28]1753年之后恰克图市场茶叶交易额迅速增长,18世纪末茶叶已经成为俄国人民生活中的日常消费品,俄国人“习惯于喝中国茶,很难戒掉”[29]。19世纪上半叶茶叶成为恰克图贸易中国出口商品中最重要的商品,19世纪20年代茶叶出口额已经占到贸易总额的88%,30年代占比达到93%。[30]

由于恰克图距离中国内地市场太远,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有限,俄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受阻,恰克图市场出现滞销状况,“俄国商品的价格一落再落,而我们得到的茶叶是正常价格的两倍半。某些俄国商品已积压几年,势必变质损坏”[31]。出于商品贸易的需求,19世纪中叶俄国政府就在积极寻求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渠道,与此同时英国商人利用较陆路运输成本更低的海路,将中国茶叶运至以前只由俄国商人专营销售的欧洲地区。

鸦片战争之后俄国恰克图贸易逐渐衰落,俄国商人开始进入中国内地通商口岸设厂生产茶叶,19世纪70年代俄商相继在福州、九江、汉口等地设立茶厂,雇用茶工进行砖茶生产。在中俄贸易中,俄商从单纯的茶叶贩运商转变为茶叶生产者,与中国商人和手工业者争夺茶叶利润,中国逐渐沦为中俄茶叶贸易中的原料供应方。

华茶在英美茶叶市场出口量逐渐下降的同时,输俄茶叶量却极为乐观。但在这一部分茶叶贸易中国仅为原材料毛茶以及廉价劳动力的供应方,失去了生产和贩运贸易环节的利润,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是长期以来经营中俄茶叶贸易的晋商。俄国政府通过条约制定了一系列贸易优惠政策,通过开放通商口岸,获得了税收特权,为其进入内地与中国茶商争夺茶叶利润积累了竞争优势。

缘俄商贩茶回国,只纳征税一项;而华茶贩茶出口,交纳正税之外,到恰克图后复交票规每张50两。咸丰十年,因军饷支绌,奏准每商票一张,在察哈尔都统衙门捐输厘金60两,凑拨察哈尔驻防常年兵饷。华茶税厘既重,获利无多,是以生计日穷,渐行萧索。[32]

俄商在汉口开办茶厂,引入新式制茶机器,机制砖茶比手工砖茶效率高,且机器损耗低,因此从两湖地区贩运茶叶至恰克图的晋商无法与其竞争。自1865年之后经天津港口运至西伯利亚地区的中国茶叶,均为俄商所生产加工或是在其监督之下加工的。[33]恰克图市场则日渐衰退,边境市场山西行庄从一百余个缩减为六七十个,到1868年买卖城只剩下四个老的山西行庄。19世纪末俄国成为中国茶叶最大的消费国,1898年出口俄国市场的华茶占到全国茶叶总量的61%,而英美市场则分别为22.8%和10.2%。[34]19世纪末俄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传统茶业的衰败并带来出口市场的虚假繁荣。

20世纪初华茶出口量持续走低,1920年华茶出口量达到最低点,仅占世界茶叶市场总量的6.5%,如图1-4所示,1920年前后印度茶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量最高,约占45.7%,锡兰茶叶居第二位,占市场总量的29.4%,印度尼西亚茶叶占到14.9%,而华茶和日茶所占份额仅为9.9%。这一时期印度、锡兰、印度尼西亚茶叶共同占据世界茶叶市场,改变了在此之前的华茶垄断模式,而市场竞争者的加入实质上对市场的扩大及行业技术的进步都有积极作用。

图1-4 世界市场各主要产茶国市场份额变动(1860~1925年)

资料来源:1860~1895年资料来源于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的发展与世界市场》,台湾:中研院经济研究所,1982,第324页;1896~1925年资料来源于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257页。

综上所述,19世纪中叶之前世界茶叶市场主要由华茶所垄断,到20世纪初,随着其他国家逐渐加入世界茶叶市场,华茶市场份额也不断下降,世界茶叶市场的供给逐渐由垄断向自由竞争过渡。19世纪末印度、锡兰茶叶在英国市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日本绿茶则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俄国茶商进入中国内地设厂制茶后通过天津港大量转运华茶至西伯利亚市场,虽然华茶在英美两国市场竞争中相继落败,但从出口量来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市场64%的茶叶均来自中国。由于19世纪后期对俄茶叶出口的增长,1890年华茶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为53.1%,1900年则仅占到33.1%,1920年华茶出口量仅占到世界茶叶市场总量的6.5%,自此华茶基本退出世界茶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