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剧透历史:开局现代战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0章 科举防舞弊

...

【万历十二年,当抄家的官员推开张府的大门时,张家有十几口人早已被活活饿死,张居正的儿子因不堪受辱,也自缢身亡】

【那么张居正在死后为什么会被抄家呢】

【说真的张居正会被抄家,跟万历皇帝对他的恨是有很大关系的】

【这二人的关系,不像是师生,也不像是君臣,给人的感觉更像是父子】

【而且是那种严父跟逆子的组合,也是张居正的严厉跟万历皇帝的叛逆为张居正死后的抄家埋下了伏笔】

...

洪武年间,金陵城。

天幕再次切换后,下一个视频竟谈起了张居正的结局,这不仅有些突兀,也让朱元璋楞在原地。

其实从评论区也可以得见,大多数后人对张居正的评价是挺高的。

而就是这么一个能臣,结局竟是落得个抄家的结局?

朱元璋只是愣神一会,瞬间从上个视频的评论区的蛛丝马迹猜出了部分真相。

一旁的胡惟庸、汪广洋等人都暗自心惊,历来最是天家无情。

...

贞观年间,长安城。

李世民长叹了口气,历来改革最是得罪人。

张居正活着时他是权倾朝野的一把手,靠着一时无两的威望压服满朝权贵集团,但这种压服只是暂时性的。

等到张居正死后,自然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而所谓的一条鞭法,可能会随着他的逝去,迅速地人亡政息。

可惜了。

...

【万历皇帝17岁那年跟太监一块去喝大酒,结果这小皇帝万历的酒量实在是不咋地,喝完酒就开始耍酒疯】

【这事就传到了他娘李太后的耳朵里,李太后把万历皇帝那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骂完之后还丢给万历皇帝一本《汉书.霍光传》】

【李太后丢这本书是非常有深意,霍光当年可是行过废立之事的,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害怕自己朝内出一个像霍光这样的臣子】

【李太后丢霍光传的意思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告诉万历皇帝你要是再酒后失德,干点不得体的事,张居正也能像霍光一样废掉你】

【说白了李太后就是赤裸裸的在敲打这个叛逆期的儿子,万历皇帝在琢磨明白这件事之后着实是吓得不轻,连连认错】

【尽管如此张居正还是不依不饶,代万历皇帝写了罪己诏,这件事给万历皇帝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你张居正毕竟是臣子,代皇帝写罪己诏,这就是赤裸裸地僭越,所以这件事在万历皇帝的内心中是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张居正生前的威望跟实权都很大,万历皇帝是不能把他怎么样的,但是当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是完全掌握住了朝堂,张居正的后人必然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

洪武年间,金陵城。

朱元璋眯起了眼,如今看来他的猜测倒是对了。

主少国疑、孤儿寡母。

虽说张居正还不错,但这事却是完完全全僭越了,还很严重。

其实从评论区来看,或者说是改革来看,没有皇帝的支持、没有相当的权势,改革是很难进行得下去的,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推行不下去。

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利最后竟会反过来反噬皇权,这是朱元璋万万不能接受的。

胡惟庸等人不用看也知道陛下的脸色有多难看,同时也不免暗自心惊张居正权柄之盛,可谓是古今罕见。

然而就是这么盛的权柄,执着于改革,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胡惟庸深知,这自下而上结成的利益网,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岂是凭一人之力就能轻易打破的。

所以,待其死后,势必会引起极大的反弹,王安石就是最好的先例呐。

...

【还有一次,万历皇帝当年想拨款10万金改善一下自己的伙食,张居正一听咋要这么多钱,立马就上书给他否了】

【甚至还削减了上元节灯火和花灯的费用,张居正还要求万历皇帝的日讲时间放在早上,这样做可以节省晚上的灯火费用】

【这老师对于人生是有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的,张居正是想万历皇帝做一个标准的明君,所以他才对万历皇帝有如此苛刻的要求】

【然而这种期待并没有对万历产生多正面的影响,其严苛的做法甚至引起了万历的反感】

【张居正的变法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支持,使得朝廷的权力逐渐转向了张居正,而张居正的一些政策过于专断,甚至越权,干预了皇帝的决策,这些都为张居正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

贞观时期,长安城。

李世民对张居正倒是有些好感,只是可惜了此人。

依他看来,张居正的行为自然是有僭越的地方的,不过他身为帝师,自然有匡正小皇帝过失的责任和义务。

从这一点上来说,张居正出发点其实是没错的,只是方法方式用错了,而且万历皇帝本身行为也是有些问题的。

...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说明别人家小孩少管[捂脸]》

《一句话:老子长大了。》

《一个冯保天天打小报告,一个李太后天天吓儿子,一个张太岳天天打手心,小皇帝不报复才怪》

...

画面再次一换。

【你知道古代科举考试都是如何防止舞弊的吗?】

【在古代科举制度尚未完善之前,其漏洞是非常多的,很多考生为了一举成名实现阶级飞跃,通常会在举行考试前选择拜拜码头、走走关系,这种行为无疑是损害了广大考生的利益。】

【合着大家老老实实备考当冤大头,就你走捷径是吧。】

【所以在后来,历朝历代就发明了很多防作弊手段】

...

贞观年间,长安城。

李世民眼神一亮,科举防舞弊?这个倒是不错想法。

科举取士制创立不久,关于舞弊方面的监察和处理方法显然是缺失的,而恰好遇到天幕道出诸多应对策略,如此可拿来就用。

一众文官小吏自然是懂陛下的心思的,一个个提笔凝神以待。

...

【唐朝的女皇武则天看不过眼,创立了第一招:糊名法】

【顾名思义就是阅卷时用纸张将考生的名字盖住完了,这样阅卷官自然就不知道谁是谁,舞弊起来就费劲了不少。】

...

贞观年间,长安城。

“嗯,糊名法。”不少文官提笔刷刷写下三个大字,随即愣住了...

等等,天幕说什么!!!

不仅他们,连房玄龄等一干文武大臣都是脸色大变,纷纷望向李世民。

李世民脸色变得极其难看,心中一下子掠过许多想法,最后都定格在了那四个字:后宫干政!

“继续!”李世民强压下心中的不满,生硬地吩咐了一句,但其背着的手还是忍不住捏成了拳头。

天幕并没有交代太多的细节,若不是有这科举防舞弊一事,恐怕他还被蒙在鼓里呢!

...

汉末南郡。

刘备、诸葛亮、庞统等人眼神一交流,纷纷看到对方眼中的激动,一个个兴奋得脸色通红,这是此前他们推演过的内容,即取士制度的改革。

在他们的设想之中,纸张工艺的普及,势必会带来知识的推广和教育事业的兴盛。

这一切势必会冲击着现有的朝廷取士制度,而且察举制的弊端已经非常明显,世家大族沆瀣一气把持朝政。

而天幕所谓的科举制,恐怕是后世取代察举制之后的朝廷取士制度。

毕竟如果只是从世家大族中取士,那么科举制和察举制又有什么区别呢?

...

【然而这种作法其实并没什么用,一些机智的考生并不气馁,眨眼间又想出了新的作弊手段,那就是提前跟考官对好暗号,然后在考卷上做特殊标记。】

【比如说画朵小花或者小猪佩奇啦等等,考卷嘛,花一点正常,而且这种方法悄无痕迹,谁也抓不住把柄不是。】

【于是在宋朝,仁宗创立了第二招:誊录法】

【顾名思义就是将考生的考卷,安排专门的负责人抄录一遍,再转交考官阅卷,并且誊抄统一用红笔,因此又称朱卷】

【宋朝还设立了锁院制度,所有实名考官要锁在安排的房间里,50天内不得与亲友联系,按理来说这样已经能杜绝大部分的科举舞弊了吧】

...

洪武年间,金陵城。

民间对科举舞弊一事是极为敏感和反感的,毕竟自己或者家中亲友十几年寒窗苦读,最后反而是让这些不学无术的小人钻了空子顶了名次,说不在意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起来一个个义愤填膺,大骂无耻。

...

贞观年间,长安城。

房玄龄压下女皇一事带来的惊骇,将注意力放在科举防舞弊一事上来。

不得不说,誊录法和锁院制度的这一套组合拳真不赖,从阅卷官这点突破,这次应该可以遏制舞弊之风了吧。

其他文官也是在心中思索着,誊录法和锁院制度把阅卷官这条路堵死了,如果还出问题的话,恐怕只能是考生那里了吧。

...

【但只要想作弊神仙也拦不住】

【总有考生出新辙他们又又又想出五花八门的作弊黑科技,比如衣服夹带小抄,找替考枪手等等】

【后来忍无可忍的明清朝廷只好使出杀手锏斩,一般作弊情节轻的首先会罚款,然后杖刑300,最后流放3000里。】

【所以明清朝廷为了从源头解决问题,考前会设置专门的通道对考生进行搜身检查】

【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大雪纷飞考生必须敞开衣服接受检查,事后一旦发现有作弊嫌疑先杀考生,再杀负责搜查的监察人】

...

一众负责抄录的人都打了个寒颤,这明清朝廷倒是杀伐过重了吧...

不过后世舞弊手段是真的多...一个个不钻研学问,反而弄虚作假,令人不齿,一旦东窗事发,怕也是让人拍手称快的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