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本能:心理学效应的实用解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巴纳姆效应:避免外界信息的暗示,客观地认识自己

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让一群人填写了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然后拿出一份被调查者自己填写的结果,还有一份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让被调查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最后被调查者竟然几乎都认为后者更切合自己的人格特点。换句话说,人们往往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进而在认识自我时出现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普遍的人格描述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即便这种描述几乎适用于所有人,人们也依然会认为它对自己人格的描述是细致入微的。人们的这一心理倾向,被伯特伦·福勒称为“巴纳姆效应”。由于这一效应最早是由伯特伦·福勒通过实验证明的,所以它又被称为“福勒效应”。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你是否觉得下面这几种说法非常符合你自己的情况呢?1.你希望别人尊重并喜欢你;2.你有拖延心理;3.你有很多潜力没有发挥出来;4.你有一些缺点是可以克服的,可是你并没有用心去克服它们。这些问题都是心理学家在调查时常用的资料,它们几乎适用于所有人,所以许多人都认为它们准确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心理学上将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归于“主观验证”的作用,即当某个观点专门描述你本人时,你很可能会接受它,因为“自我”在我们的头脑中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与“我”有关的事物都是相当重要的。比如,我们之所以会把手机铃声设置为自己喜欢的音乐,并精心设计自己的卧室,目的就是体现自己的个性。而主观验证之所以会对我们起作用,主要是因为我们心里想要相信某一件事,只要抱着这种想法,我们就能够搜集到各种证据来支持它。即便这些证据与我们毫无关系,我们也能够找到一个让它们符合我们自己的想法的逻辑。况且,人们的基因具有相似性,这导致了人们的大脑机制是相似的,人们的思维也一样。即便人们的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是不同的,但是人们的情感大体上依然具有很多共性。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想认识自己,既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进行自我反省,也不可能总是像个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只能借助于外界信息。所以,人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或暗示,并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进而以外在的标准来判断和衡量自己,把别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物,从而出现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对自身的认识不准确的问题。

比如,很多人在跟算命先生交谈过之后都会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事实上,那些向算命先生求助的人本身就具有容易受人暗示的特点。人在情绪低落或是感觉自己无法掌控生活时,会变得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心理上的依赖性增强,也比平时更容易接受暗示。而算命先生只要善于揣摩人的心思,并且稍微说出求助者的感受,就会让求助者觉得自己并不是孤独无助的,使求助者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这么一来,即便算命先生接下来说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求助者也不会怀疑他,反而认为他“算得真准”。

为了验证巴纳姆效应对星座性格分析的作用,法国的一些研究人员曾经做过一个测试。他们将杀人狂魔马塞尔·贝迪德的出生日期等资料寄到了一家公司,请该公司运用高科技软件为他们出一份精准的星座报告。三天之后,该公司给出了如下的星座报告:这个人很有道德感,思想健全,适应能力强,充满活力,善于交际,富有智慧和独创性,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潜能,未来生活会富足……可正是这个“很有道德感”的人,事实上却犯下了19条命案,与星座预测的结果相差甚远。星座预测除了可以用心理方面的原因来解释之外,还可以用概率论来解释。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这些预测的准确率一般会是50%。像“很有道德感”这种大众化的描述也不例外,准确和不准确的概率各占50%,虽然对马塞尔·贝迪德的预测是不准确的,可是对一部分与马塞尔·贝迪德在同一天出生的人来说却可能是准确的。

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人就已经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刻下了“认识你自己”这一铭文,可是人们至今都没能完全、准确地认识自己,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巴纳姆效应的影响。许多人会相信算命、星座性格分析、生肖性格分析、血型性格分析等,也都是因为其中有巴纳姆效应在起作用。

那些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优点多于缺点,而是因为他们善于认识自己,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而那些失败的人之所以无法做出伟大的功绩,原因之一就是不自知。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开巴纳姆效应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需要收集足够的信息,或倾听别人的评价,借此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与此同时,也需要更多地与自己内心的感受相连接,了解自己不受人干扰时的真实想法。在与别人做比较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而应该抓住本质,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并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扬长避短,不断地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