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亏成首富从退婚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8章 每字皆十钱

“我、我的梦想?”

邓范陷入沉思之中,沉思到在场众人都不耐烦了。

“公、公子,邓范曾经是抄书人,抄书的时候还真的有过一个梦想。

那就是,开设一家书店,把芊芊仕子写的诗词抄在纸上,然后卖给许都喜欢高雅的百姓。

公子你懂得,很多没有背景的学子,实际上很有才华的,但是他们进不了高雅场所。

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邓范所说的一切,完全代入了自己,这其实也是邓范当时的抱负。

高盛低头沉思一番,然后顿时大笑:

“不愧是邓范,我的头号大将!你这个梦想,很有意义!”

高盛心里清楚想到:这个邓范的梦想,就是一个连载型杂志的雏形。

将众多学子的诗词抄在一本杂志上,然后在许都出售。

这个梦想其实很高雅,但是实现能力很难。

首先,洛阳纸贵,实现大规模发放,需要大量的纸,成本巨大。

其次,内容难凑,哪怕一个周出一期,那要多少诗词才能排满一本书。

第三,就是有了纸和内容之后,还需要大量人去抄录,人工又是巨大的负担。

这个天价的梦想,也就是遇到了高盛才能实现了!

纸......呵呵,瑞仕钱庄里面屯的都是纸。

内容难凑,那就雇佣大量的写手。

抄录却是个大问题,想要大规模亏钱,一定要提高产量。

但是人工抄录,产量是绝对起不来的。

这时候可以考虑活字印刷了!

只要将字做成活字,然后排版后,用油墨印在纸上,效率不就来了?

效率越高,亏钱越快,爽!

“士则,让我们为你的梦想启程!”

“这个书社,是个大工程,仅仅靠咱们两个是不行的!

管子,你去负责收集木材、油墨还有纸。

王平,你负责拆迁几个大商铺作为办公场地。

邓范,你就去收集能创造诗词歌赋的学子。

春晓和金乡,你们两个女人有情调,给邓范的书院起个名字。”

“开搞!”

为了实现邓范的梦想,能力商肆可以说是全员出动。

这几日,高盛和管子费尽心思,来复刻活字印刷。

先让钟毓将常见的字,写在木板上,每个字写十遍。

然后将字用刻刀做成浮雕状,再将字割下来。

高盛将字摆放成自己的名诗“庄心铸善巢,色字一把刀。”

然后涂上油墨,盖上纸张。

果然十个字出现在纸张上。

效果很清楚,钟毓的字体也是极其清秀。

高盛松了一口气,只要每个周的杂志,做成活字版就不愁印刷量了。

活字印刷搞定后,下一步就是监督邓范收集学子写手。

不出几日的功夫,邓范便凑齐了几十个学子。

高盛向众人讲解了这次邓范书院的工作计划。

尤其是工资,讲得很清楚,属于买断。

也就是按照字数算钱。

每字十钱,众多学子纷纷惊呆了下巴。

高盛简直给的太多了,本来不温不火的学子群瞬间炸锅。

这也是高盛做好的计划。

高盛不怕浪费钱,最怕学子们写出好东西,带动了销量。

这下好,一个字十钱。

这群穷学子,自然为了赚钱,就会水字。

何为水字?

正常一首诗,我在东篱下,看到一条虫。

十个字,一百钱。

一旦水字,那就会变成:晨光无限好,东篱无暗尘,虫儿扭身子,鸟儿来追寻。

可以说全变成废话。

读这种文字,昏昏欲睡,一回生,二回熟。

谁再掏钱买这种杂志,谁就是傻子。

哈哈!完美。

到时候,这邓范的书院,臭遍许都。

最好再写点侮辱儒家的东西,效果更甚。

想想孔融气急败坏的嘴脸,可真是一出好戏。

......

每字十钱一出,高盛专门去看了看学子们的输出量。

豁!

果然都是奋笔疾书,再看看内容。

不忍直视。

全部都在水字,这就是人性。

你可以说高盛不懂经商,但是不能说高盛不懂人性。

人活两世的优势便是如此。

有的学子为了水字赚钱,干脆不写诗了,写的文章。

邓范刚要表现出不满,却被高盛止住。

“邓范,为这些喜欢文章的学子,独立开设个文章板块。

你不喜欢,不代表许都的百姓不喜欢。

给芊芊学子一个机会。”

高盛都这么说了,邓范只能照做。

面对高盛如此宽松的政策,邓范书院已经凑齐了将近五十人。

七天一版的杂志文字量完全超模。

三天一版都可以实现。

现在压力全部交给了钟毓管子的活字印刷车间。

春晓和金乡也为了起名,争执了许久。

春晓属于小家碧玉灵动型,提倡的都是什么春意书社,汉秋书社。

金乡则是女汉子杀伐果断型,提倡的都是什么肃杀书社,汉风堂之类的。

高盛原本让二人配合起名,现在成了拉架的那一方。

“你们两个别吵了,一个向左,一个向右,你们是冤家吗?”

提到向左向右,高盛却又醍醐灌顶一次。

“向左向右?那本公子给你们两个折个中如何?让你俩做个好姐妹。”

“邓范的书院就叫做,中点书屋,如何?

代表着不要极端,互相扶持的中点原则!”

高盛心中想的是:中点谐音终点,早晚就是倒闭!

中点书屋这个名字被邓范首先看中:

“公、公子,这个名字非常好,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人墨客是争论最多的阶层。

中点书屋,可以隐晦让每个人放下极端立场,走向平和,实在是好!”

既然邓范选中了中点书屋,那每周发行的杂志,名字就定为中点书报。

这可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王平耗费巨资,给中点书屋找了三间连排商铺。

五十多位学子写手密密麻麻在奋笔疾书。

商铺的后院则是活字印刷的组合车间。

各位师傅在风风火火组合要印刷的版型。

高盛为了监督质量,专门将创刊号的内容从头到尾看了三遍。

在高总编确定内容中没有任何笑点,泪点,痛点、爽点后,中点书报疯狂印刷。

并且第一版以免费的形式,发放给许都的百姓。

为的就是让中点书报成为许都每个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中点书报创刊号发行七日后,第二期如愿以偿印刷成功,并且陈列在中点书屋的商铺前。

发售量:

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