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做老大手里一把刀
当人们吃饱喝足之后,那种由胃部传来的满足感似乎会悄然蔓延至全身,与此同时,一股难以抗拒的困倦之意也会如潮水般慢慢涌起。
匠人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聚拢在一起,他们悠然自得地坐在院子里,那温暖而柔和的阳光如同轻柔的薄被,温柔地覆盖在他们身上。于是,他们在这宜人的氛围中,渐渐地放松了身心,不知不觉间打起了盹儿,进入了那短暂而又惬意的休憩时光。
朱高煦看到这样的情景,并未面露愠色,也没有说出任何苛责的话语。相反,他神色平和地对宋礼吩咐道:“今日暂且就不给他们派活儿了,让他们能够尽情地休息一日吧。”
“你先引领本王好好地参观一下这军器局。周忱,你负责去统计一份详细的名单,并仔细认真地清查出他们被克扣的钱粮数额,明日,本王会将这些亏欠一并补齐。”
“聂兴,你要对李文辉进行严刑拷问,必须要将他背后隐藏的那些蛀虫全部挖掘出来,一个都不能放过。”
要知道,一个区区小小的军器局大使,如果背后没有强大的势力为其撑腰,他决然不敢如此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贪腐如此巨额的银两。
毫无疑问,在他的背后,必然少不了牵扯出工部乃至其他部门的那些位高权重的高官重臣。
聂兴听了朱高煦的命令,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随即身形一闪,动作干脆利落地动身离去,迅速投入到了执行任务的行动之中。
朱高煦则在宋礼与老刘头的陪同之下,迈着沉稳而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直接走进了工坊。
“老宋头,老刘头,如今我大明每年的铁矿产量究竟处于怎样的一个状况呢?”
朱高煦一边环视着工坊内的四周环境,一边神色认真地问出了一个他一直以来都颇为关心的关键问题。
要明白,钢铁的产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究竟是强是弱。
据那记载详尽的《文史天地》中所明确记载,大明的铁产量竟然是宋朝的两倍之多,由此可见,大明时期的冶金工业发展之繁荣,可谓是达到了一个相当发达的水平。
而在那著名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对于这方面的情况更是有着极为详尽且深入的记载。以至于在后来漫长的两百多年时间里,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成功打破大明所创下的这个令人瞩目的纪录。
宋礼听到朱高煦的询问,微微低下头,陷入了短暂的沉思之中。经过一番粗略的估计和思考,他这才开口说道:“回殿下,大概约有九千万市斤。”
九千万市斤?
倘若将其折合为公制来计算,那可就是四点五万吨了呀!
朱高煦听到这个数字,不禁下意识地咂了咂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和不可思议。
毕竟要知道,如今所处的时代可是大明这个古老的封建王朝,与后世那些以百万吨、千万吨级别为衡量标准的现代化钢铁大厂相比,简直是有着天壤之别。
遥想当年的唐朝,铁矿产量经过粗略的估算下来,也不过仅仅只有区区四千吨而已。而如今的大明,已然远远超出了唐朝千万倍之多,这其中的差距实在是令人感叹不已。
虽然铁矿产量看起来颇为令人满意,然而,其中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在于,究竟应当如何才能够高效且优质地将这些铁矿炼成品质上乘的钢。
“那么当下,你们所采用的都是何种具体的方法来进行炼钢的呢?”
“回殿下,我们当下所运用的主要方法乃是灌钢法。”老刘头打了一辈子的铁,对于这个问题,他回答得干脆利落,毫不犹豫。
朱高煦听了他的回答,倒也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意外神情。
毕竟在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灌钢法一直以来都是炼钢领域的主流方法。
所谓“灌钢”,其含义便是“以生柔相杂和,用以作刀剑锋刃者”。
其中,“生“指的是生铁,而“柔”应当是一种具有可锻性的铁。灌钢法以生铁和可锻铁作为主要的原料,灌炼的操作过程是在生铁的熔点以上进行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操作方式,使得其生产率相对而言比较高,而且渣、铁分离的效果也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工匠们能够通过精准地控制原料的配比以及鼓风等一系列操作,从而有效地调控产品的成分和质量。也正因如此,产出的钢在质量方面也表现得颇为优良。这诸多的优势,使得灌钢法迅速成为了宋元明清时期备受推崇的主流锻钢之法。
只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就如同那无穷无尽的宝藏,总是在不断地挖掘和创新。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还陆续出现了坩埚炼钢、高炉炼钢、电炉炼钢等一系列更为先进和高效的办法。
所以,当朱高煦听到这个以灌钢法为主的回答时,内心深处还是不免产生了一些失望的情绪。
老刘头十分敏锐地留意到了汉王殿下脸上那稍纵即逝的神色变化,心中满是疑惑,忍不住问道:“殿下难道还知晓一些比这更为精妙和有效的法子?草民世代都以打铁为生,可以拍着胸脯保证,这‘灌钢法’的产量是远远高于‘炒钢法’的……”
宋礼在一旁也是连连点头,表示认同。身为工部尚书,对于这些行业内的基本常识和情况,他还是心中有数,有着清晰的了解的。
朱高煦微微扫了二人一眼,随后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微笑,问道:“那你们可曾听闻过高炉炼铁和坩埚炼钢法?”
老刘头听到这两个陌生的名词,瞬间一脸茫然,整个人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直接愣在了原地,大脑中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这究竟是何意。
宋礼同样也是满脸的迷惑和不解,根本听不懂汉王殿下口中所说的这些名词究竟代表着怎样的技术和方法。
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实在难以想象,难不成在这广袤的天下之间,当真存在着比他们一直所沿用的灌钢法还要更为先进和高效的锻钢技术?
“汉王殿下,您刚刚提及的这些办法,究竟能够产出多少数量的铁和钢呢?”
宋礼怀着满心的好奇和试探的心思,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虽然他对于这些方法的原理和细节并不完全明白,但是从汉王殿下的神情和语气中,他隐隐感觉到这或许将会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和成果。
要知道,这位汉王爷自从头部受伤之后,虽然在某些时候行事会显得有些乖张和难以捉摸,时常会犯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是实实在在地做出了不少令人瞩目的事情。尤其是他更是凭借着那些离奇巧妙的手段,成功地为国库搞来了一大笔丰厚的银子。
以至于户部尚书夏元吉如今在处理财政事务时,底气十足,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见到其他人时,也忍不住要炫耀和显摆一番,全然没有了先前那副满面愁容、可怜兮兮的模样。
宋礼身为工部尚书,他的内心深处也同样满怀期望,渴望着汉王殿下能够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拉自己一把,帮助自己能够在任上做出一些足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光辉政绩。
朱高煦微微瞥了他一眼,脑海中回想起后世那些规模庞大、产量惊人的现代化钢铁工厂,略微保守地吐出了一句话:“日产量估计在百十万斤吧,这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噗通一声,堂堂的工部尚书宋礼宋大人,在听到这个如同惊雷一般的数字时,瞬间被吓得双腿一软,整个人一屁股瘫软在了地上。
日产十万斤钢铁?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惊世骇俗的概念啊!
倘若真的能够成功地实现这样惊人的产量,那无疑将会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变革!
他宋礼的名字,必定能够被史官用那庄重的笔触郑重地记录在册,从而得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为后世子孙所敬仰和传颂!
一想到此处,宋礼瞬间如同被打了鸡血一般,整个人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和动力。他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三两下便从地上迅速爬了起来,由于过度的激动,他的脸涨得通红,急切而又兴奋地问道:“殿下所言可是千真万确?日产十万斤?真的是一天的产量?”
朱高煦见他这副激动得几乎失去了常态、完全无法自控的模样,忍不住伸出了一根修长的手指,再次语气坚定地强调道:“没错,日产十万斤。”
“只要你们能够全心全意、毫无保留地按照我说的去做,达到这个产量其实并非是一件遥不可及的难事。”
宋礼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他那根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手指上,随即毫不犹豫地快步上前,紧紧地握住了那根手指,仿佛握住了自己命运的缰绳。
“我的汉王爷,您就别再兜圈子、卖关子了,赶快直截了当地告诉下官吧,具体应当如何去操作和实施,下官乃至整个工部,都愿意无条件地听从您的指挥和差遣!”
对于那些心怀壮志、一心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文臣而言,他们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便是能够在那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够流芳百世,成为后人敬仰和传颂的对象。
如今,这样一个千载难逢、足以改变命运的大好机会就如此真切地摆在了眼前,宋礼又怎么可能会有丝毫的犹豫和退缩,又岂会眼睁睁地错过这个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绝佳时机。
“咱就全力以赴地推行那个‘高炉炼铁’与‘坩埚炼钢’的方法,双管齐下,协同并进,定能够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宋礼此刻已经兴奋得近乎疯狂,身子不停地颤抖着,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声嘶力竭地对着朱高煦大声说道。
朱高煦见状,无奈地苦笑着摇了摇头,然后强行抽回了自己被紧紧握住的手指。他调整了一下情绪,这才微笑着安抚道:“老宋头,吃饭要一口一口地慢慢吃,走路的时候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大了,否则是会扯到蛋的,欲速则不达啊。”
“眼下,北伐之事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王在皇上面前已然立下了庄重的军令状,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断然不能贸然地进行大规模的革新和变革,以免因此而耽搁了军备的生产进度。”
宋礼听了这番话,刚刚还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内心,顿时如同被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大感失望,脸上那兴奋和期待的神情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是朱高煦却又紧接着笑着说道:“不过,适当地提升一下现有的生产工艺和方法,还是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的。”
“老刘头,你立刻去寻找一种能够耐高温并且能够容纳铁水的特殊材料,本王明日会派人送来详细的图纸,咱们先将模具打造出来。”
“模具?殿下所说的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物件……”
宋礼此刻正心烦意乱,听到老刘头的询问,顿时不耐烦地瞪了他一眼,大声呵斥道:“让你去你就去,哪来这么多的废话和问题。”
老刘头闻言,心中虽然充满了不满和疑惑,但也深知此刻不是争辩的时候,于是撇了撇嘴,不敢再多言,当即领命转身离去。
朱高煦见状,无奈地苦笑着摇了摇头。他深知,宋礼终究还是看不起这些在基层默默奉献、堪称国家瑰宝的工匠们。
究竟应当采取怎样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才能够真正改变工匠们长期以来所处的卑微地位,让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呢?
恰在此时,赵王朱高燧突然匆匆赶来。
宋礼见状,很是识趣地悄然退走,不敢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掺和他们二人之间的谈话。
朱高燧见四周再无旁人,这才一把紧紧拉住朱高煦的衣袖,压低声音,神色急切而又略带愤怒地喝道:“老二,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疯了不成?你还真把自己当成什么无所不能的‘反腐斗士’了?”
朱高煦被他这突如其来的质问弄得一愣,一时间有些不太明白他话中的深意。
“先前你毅然决然地揭发了刘观的案子,导致上百个文官因此受到了牵连和惩处,如今整个朝野上下对于你这位汉王爷可是颇有微词,怨声载道啊。”
“现在你又毫不留情地揭发了军器局的贪腐大案,整个朝堂之上,除了礼部那个向来被视为清水衙门的部门之外,其他各个部门或多或少都被牵扯其中。你倘若继续这样不顾一切地追查下去,那么被揪出来的贪官污吏只会越来越多,局面也将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收拾!”
“到时候,那些文臣士大夫们必然会全部团结起来,坚定地支持老大,而对你这个手段狠辣、不留情面的汉王爷则会充满敌视和怨恨。你难道还指望能够凭借着靖难功臣里的那些头脑简单、只知冲锋陷阵的武夫丘八来与老大抗衡,争夺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吗?”
呵,原来是这个意思。
朱高煦听完他这番急切的话语,却只是轻轻地冷笑了一声,然后幽幽地叹道:“这些事情,太子爷或许因为种种顾虑和限制而无法做到,但我这个汉王却有着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去将其付诸实践。”
“就让我成为老大手中那把锋利无比、能够斩断一切腐败根源的利刃,替他彻底清除掉这些侵蚀国家根基的贪官污吏。”
朱高燧听了他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顿时一脸的茫然和不知所措,瞪大了眼睛,愣在了原地,久久无法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