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捡到了我的手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5章 朱元璋舌战群臣

刘仲质一出面,就给儒学定了个高格调,将之拉到国朝根本的地位,朱元璋却不驳斥,反而靠一句反问,将儒学和科举之间的联系切断。

这话问出来,在场儒生倒不好再驳了。

所有人心知肚明,儒家能有如此地位,靠的就是科举。

可这种话,能摆到台面上说吗?

读书人心中,儒家有此地位是因为它是世间至理,是世人追求的无尚大道,可不仅仅只靠科举。

“儒学固然是国之基石,然则天下安宁并非只靠一道,当下大明初定,百废待兴,更需要各类人才经邦安国,兴水利、理农桑、计税赋,这些政务需要更多人才,咱不拘一格,只为大明江山永固,岂能只靠儒家一脉?”

朱元璋依旧将话题拉回到民生社稷,落实到各项政务上,先是一番宏论给分科取士找足理由,而后又看向刘仲质,驳斥道:“你刘尚书该算是通晓儒学了,可让你去户部核计税赋、统算国库,你能算得明白吗?”

这实打实的问题一抛出来,刘仲质当场便傻眼了,他当然不能点头答应,否则朱元璋真拿几本账簿出来,他当场便要抓瞎。

朱元璋再次冷哼一声道:“既然你算不明白,咱便招募有才之士替咱算账,这样也有毛病?”

简单几问,刘仲质已哑口无言,只能灰溜溜退了下去。

但他一人退下,立马又有人接上。

“陛下,老臣有话说!”此刻站出来的,是翰林学士宋讷,这位曾在国子学治学多年,也算是儒坛宿老。

“宋卿又有何言?”

宋讷一站出来,便直言反驳道:“陛下,儒学乃治学根本,修习圣人之道,方能明事理、通人伦,方能心怀天下、以宽仁之心辅佐陛下,今陛下分科取士,看似广纳贤才,实则令天下学子偏离正统,忘了为官入仕的初心,试问不通事理人伦之人,固然能办好差事,可他心中不存百姓、不敬君恩,焉能做个好官?”

儒家所谓“忠君爱民”,可是个好口号,非但为历代君主所喜,更被这些儒生们拿来给自己贴金。

他这话意思很明显,不尊他儒家为尊,便没有忠君爱民之心了。

朱元璋最听不得这话,当即冷笑道:“当初附庸胡党之中,也有不少儒家翘楚,他们聆听圣人之训,怎就没记住忠君爱民?”

“这……”宋讷一时之间僵住了。

朱元璋继续道:“圣人之学固然引人向善,可这世间善人也并非尽出儒学一门,难道那些没读过书的人,就当真不能为我大明尽忠?照这说法,咱朝堂上不少武将,都不配为我大明效忠了?”

这话一出,这群武勋当即站了出来,连表忠心道:“臣等、末将等愿为大明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原本这争论只在天子和文臣之间,宋讷把持道德高地,非得将忠君爱民和儒家划上等号。

朱元璋索性借他的话,反问起在场的武将来,如此一来,等于替儒家开罪了那些武勋们。

接着立马便有武将站出来,喝问宋讷道:“宋大人这话什么意思,咱就没读过几天书,难道就带不好兵、打不好仗,就不能为陛下效力尽忠了?”

这一下子,宋讷彻底慌了,原本还想替儒学争取科举,却不想一时失言,竟平白竖敌,他赶忙摆手道:“臣并非此意,只是……只是……”

支支吾吾间,他再无言以对,只能垂首退了下去。

自他之后,又陆续有三两个文臣出面劝谏。

可朱元璋强凭一己之力,统统弹压下去。

光论大道理,他自是没有这些文臣多,可凭着威势,倒也能镇住一时。

眼看朱元璋态度坚决,朝臣们自知劝说不得,到最后渐也慢慢沉默。

这场朝会,便在这沉默中宣告散场。

分科取士的政令,终是坚持下来,朱元璋可算是旗开得胜,但看这些文臣们面服心不服,朱元璋倒也清楚,这件事远未完结。

……

朝会只是个开端,分科取士的余波渐渐叠荡开来,在金陵城引发不少议论。

儒家官员学子们对这科举改制意见不少,这些声音虽还不大,但足以表明天下士人的态度,这倒给那些文臣们提振了不少信心。

夜晚,吏部尚书李信,六部尚书齐聚一起,再次商量此事来。

“诸公,如今群臣都在反对分科取士,学子生员们也有不少意见,这分科取士已招众怒,当下情形,咱们可不能坐视不理,任由陛下胡来了。”

“不错,若真叫这分科取士改制成功,儒家千百年积淀毁于我等之手,他日九泉之下,我等有何面目面见我儒家先贤?”

几个尚书你一言,我一语,大家这时倒气势激昂,全不似朝会时被朱元璋驳倒那般丧气模样。

倒是主人家吏部尚书李信较为沉稳,方才一直一言不发,只沉着眉头静默凝思。

此刻眼看众人情绪激动,他清了清嗓门,抬手道:“诸公的心情在下理解,可大家说来说去,无非空口表态,却没有半句有用的对策,当下最重要的,是想个法子打消陛下进行分科取士的决心!”

众人四下相视,尽皆点头道:“是矣,咱们得想个主意出来。”

稍许沉默,礼部尚书刘仲质再次一马当先:“诸公,在下觉得,朝堂谏议已难撼动陛下,得动用士子民心。”

看他目光笃定,李信当即追问道:“如何利用士子民心?”

“如今国子监中不少生员都对这分科取士大为不满,咱们可稍加鼓动,由他们出头劝谏陛下!”

此言一出,众人眉头微扬,显然深以为然。

工部尚书赵俊率先点头道:“国子监生都是文坛新俊,在士子人中地位很高,只要他们闹将起来,天下士子定会响应支持,到那时,陛下也未必弹压得住!”

其余几部尚书也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唯有户部尚书郭允道却脸色大变,连连摆手道:“不可,万万不可!”

“为何?”闻言,众人连忙看向郭允道。

“诸公,这群国子监生都是些年轻意气之辈,他们若闹起来,保不齐会惹出多大祸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