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关于信任
人本教练模式
在中国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人本教练模式对于信任的理解,即从诸葛亮七次擒拿又释放孟获,到最终将他感化。
从诸葛亮七擒孟获一事可见,诸葛亮的信任与“我相信”有关,与孟获留给他的印象毫不相干。“我信任你”,主动权在诸葛亮身上,孟获的表现动摇不了诸葛亮的信任。如果诸葛亮的信任真的与孟获有关,那么诸葛亮应该一早便对孟获失去了信心。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反映出诸葛亮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无论孟获如何不守信用,诸葛亮仍然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诸葛亮对孟获的信任,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格局:不废一兵一卒,将整个巴蜀平定。诸葛亮能这样做,反映出他心中的无惧和放弃对别人的控制。《人本教练模式》中的第六节“信任模式”认为,信任能为团队创造张力,人们拥有信任是因为心中无惧,信任的表现是放弃对别人的控制,并且让别人发挥所长。
创造
信任可以创造出崭新的局面,可以开创新的合作渠道和新的生活模式,可以开创出更有效的方法。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足够的信任,那么人类现在估计还活在原始社会中。信任使交易成本降低,人类开始互通有无;信任使人类发明货币,令彼此的购买力可以储存,资本得以积累。最终,通过经济的进步刺激科技的进步。信任的价值是创造,创造一种新的关系,创造一种新的模式,创造出远远大于个人能量的团队张力。任教于英国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的社会学家Barbara A. Misztal,在她的著作Informality:Social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指出,信任使人可以预测别人的行为,令团队生活变得有规律;信任是一个团队能够凝聚在一起的基本元素;信任使人一起工作。信任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在团队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信任,就没有团队成员黏合在一起的基础;没有信任,就没有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也就没有了团队力量大于个人力量总和的奇迹发生。没有信任,就没有融洽、没有快乐、没有默契,导致不能借力、不敢借力,也就没有了效益。对于个人而言,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与社会发生关系,建立关系的基础不是别的,就是信任。
无惧
信任,首先是对自己有自信,自信的人会更相信别人。其次,信任是对他人的了解。缺乏信任实质上就是缺乏了解,无知产生恐惧,恐惧令人失去信任。有了自信和对他人的了解,就会勇于打开自己的心扉,展示自己的不足;有了自信和对他人的了解,会更愿意付出,愿意帮助别人。没有自信,就会害怕受伤,因而就会不敢信任别人。无安全感是内在的感受,被遗弃感也是内心的活动。被社会抛弃的人,往往先自我抛弃,因为一个自信能够与社会同步的人,总会想方设法跟上社会的脚步。无安全感和被遗弃感会令人心生恐惧,一旦恐惧超过自信,人们就会在自己与别人之间设立一道防线,不信任就会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个性不尽相同。有些人总是开朗、信任别人,有些人却是对人不信任、怀有敌意的。影响信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艾瑞克森(Milton Hyland Erickson)的看法,信任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童年经验。而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等人本心理学家的看法是,决定信任的重要因素是个人对自己的体验。相对于弗洛伊德和艾瑞克森,马斯洛主张性格较容易改变,因为人们能够改变自我概念。
谁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呢?或许所有理论都有正确的地方。总结一下,信任的形成是受到童年经验和自我概念交互影响的。
精神分析学派宗师弗洛伊德提出,人生有五大心性发展阶段(psychosexual stages),如果任何一个阶段的发展得不到满足,就会令个人的性格发展受到障碍(fixation)。口欲期(oral stage)是人类信任形成的重要阶段,主要指从婴儿出生到一岁半的阶段,婴孩在这个阶段通过口腔来得到满足。若此阶段的发展得不到满足,婴儿会形成“口腔攻击性格”,他们会对其他人表现出非常多的敌意、跋扈及不信任。这些人格发展上的停滞反映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如吸烟、暴饮暴食、咬啮指甲,以及对别人抱持不信任的态度等情况。
心理社会发展论的创始人艾瑞克森认为,由婴儿出生到一岁半的阶段为第一阶段,即“婴儿期”,信任的观念基本在此阶段形成,每一阶段都由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的概念来贯穿。在第一阶段,其认同危机就是“信任与不信任”。如果父母能在此阶段让婴儿感到父母对待他的态度是亲切的、前后一致的和连续不断的,他就会感到安全,继而对身边的人产生信任。如果婴儿在“婴儿期”能对人产生信任的态度,则他们对周遭的事物就会充满希望,无论环境顺逆,他们仍相信事情终会好转。由艾瑞克森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信任的重要性,因为信任是社交与人际关系的基础,拥有信任的人将更能适应这个世界,更能得到丰盛的人生。
马斯洛认为,大部分人类的动机是基于生理的需求,也就是减少和避免痛苦的需求。他认为动机的范畴其实更广,由此,他提出了需求阶层(hierarchy of needs)。信任是出于安定和安全的需求,这属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二层。马斯洛假定,只有当最低层的生理需求被满足后,才会达到第二阶段的安全需求。他指出,拥有安全感的人性格稳定,对环境有一定的信心,并免于生理、经济或心理的焦虑。没有这些焦虑,人们就有力量去信任环境和他人,他们不会浪费时间在推测人的心意上,会发挥无惧的精神。这与人本教练模式中的无惧不谋而合。
明白了信任是如何被心理机制影响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自信,放下阴影,做到无惧地信任别人。马斯洛也认为,一旦人的基本需求被满足,每个人都有能力向自我实现之路进发。所以无惧是信任的外在表现,你对自己有足够的把握,你心中没有恐惧,就会撤掉信任的防线,并且通过信任创造出新的可能。
放弃控制
信任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体验。概念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体验却是直接发生的,骗不了自己。你在用人和做事的时候,心里如果感觉到不舒服,体验告诉你产生了不信任;如果心情十分舒畅,没有压迫感,体验让你知道你在信任。
当人有安全感,知道别人是信任自己的,就能明白信任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决定,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是否信任。看透了信任的本质后,人就可以自由选择了。自由选择后,人就从被动到主动,就会感到无比的轻松。
不信任的特点是控制,只有牢牢控制,一切均在掌控之中,不信任者才觉得安全,控制因此成为缺乏信心者的保险。因为控制,领导者对手下人的信任起点是0,然后根据对方做得合意的事情,逐渐增加信任度。这种控制导致管理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降低。
信任别人的领导者,从“我”开始建立信任。他们对人的信任起点是100,放弃控制,完全信任,相信对方有能力把事情办好,相信对方会全力以赴,相信无论出现什么局面,自己都有能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