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识字
当年季家院子里有两棵杏树,长得高过屋顶。夏天,杏树上结的杏子又大又圆,味道却是酸的。喜子和杨狗、哑巴小他们上树摘杏子,主要是为了玩杏核儿。他们在泥地上挖个小坑,丢一粒杏核儿在里头,轮番用另外的杏核把它砸出来,每天玩得不亦乐乎。村里别的孩子有时也爬上房顶偷杏子,曾经有个孩子一不小心,从房顶上跌落下来,摔断了腿。大人们很少有喜欢酸杏子的,可也有个例外,那就是马景恭。
马景恭的名字又写作马景功,是官庄的一位小知识分子。因为喜欢酸杏子的缘故,他常来季家摘杏子,和喜子混得很熟。喜子的父母让喜子管他叫“马先生”。既没有正式拜师,也没有学堂,甚至连纸笔课本都没有,可是马景恭却成了季羡林的第一位老师。马景恭教喜子认字写字,从未教过什么《三字经》《百家姓》之类,只是在院子里、土地上,拿根芦柴棒随心所欲写几个字,供学生辨认和临摹。小喜子对识字很有兴趣,脑子又很聪明,虽然不能说过目不忘,但学得很快。没过多久,常用的汉字喜子就能认会写了。马景恭对季羡林的父母说:“这孩子是个读书的料儿,如果能有好的老师教他,将来可不得了。”可是家里穷得吃饭都成问题,哪有条件送他上学读书呢?
恰好这时叔父季嗣诚从济南回来了。季嗣诚在黄河河务局当小职员,已经娶妻成家,有了一个女儿,小日子过得不错。这次回来,他惊奇地发现,哥哥嫂嫂家里没有一本书,甚至连一片带字的纸都没有,可是侄儿小小年纪居然能读会写不少字。这孩子天分不错,如此待在家里就被埋没了,而季家将来正是要靠他顶门立户的。怎么办?季嗣诚陷入了沉思。
季家曾经人丁兴旺,季嗣诚这一代,堂兄弟就有十一人。可是,到了季羡林这一代,原来他有个堂兄季元林,被土匪绑票杀害了,现在只剩他这一个男孩儿了。自然,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希望就寄托在他身上。季嗣诚认为,要实现这个愿望,唯有让侄儿好好读书,将来方能出人头地;而他现在有责任也有能力帮助哥哥嫂嫂,把侄儿培养成才,光耀门庭。于是,他提议带侄儿去济南读书。季嗣廉完全同意弟弟的意见,兄弟俩一拍即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但季羡林的母亲压根儿也没想到会有这种事儿,她觉得孩子还小,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每天晚上都要在妈妈怀里才睡得着。她着实舍不得、放不下。怎奈家里大事小情,向来都是当家的说了算,她是无权参与意见的。至于小喜子,就更没人管他愿意不愿意了。
1917年春节刚过,喜子就跟随父亲骑着毛驴上济南了。一个六岁的孩子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亲和妹妹,告别了亲切而又贫困的故乡,走上了一条艰辛的漫漫求学之路。现在临清到济南的柏油马路宽阔而平坦,从官庄到省城不过两个小时的车程。可那时候,喜子骑着一头毛驴在崎岖不平、尘土飞扬的黄土路上,跋涉了整整两天。当从来没有见过山的季羡林见到济南的南山近在眼前的时候,叔叔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