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之治:夏、商、周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传位给启,开启了夏朝的家天下。公元前17世纪,夏朝灭亡,殷商取而代之,几千年后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这个上古王朝留下的遗迹。公元前11世纪,商朝被西周取代。武王伐纣的故事被后世小说家写成《封神演义》而广为流传。那么夏朝是否真实存在?殷商是因何而来?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又是怎么回事呢?本节我们将会讲述夏、商、周的故事,一起探寻上古的三代之治。
禹是鲧之子,黄帝的玄孙,因治水有功,而被舜选为继承人。禹没有按照传统再选择一位贤能之人,而是传王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启,由此开启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
近代以来,关于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没有出土过证实夏朝存在的文字实物。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夏商世系与《竹书纪年》能够对照起来,可见《史记》的确是有所依据。而且殷墟的发现也印证了司马迁所记载的商王朝世系。20世纪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被认为极有可能是夏王朝的都城遗址。
启的继位并非一帆风顺,传说禹一开始并不打算传位给启,而是想传给皋陶,但是皋陶在禹继位第二年就死了,于是禹又想传位给皋陶的儿子伯益。禹死后,众人推举启为继承人,也有说启是通过战争夺位的。
在启登基后,有扈氏不愿向启臣服,启通过战争打败了有扈氏,将传子制贯彻了下来,开启了世袭制家天下。
启死后,长子太康继位,由于整日只顾着打猎,被东夷有穷氏首领羿驱逐,流亡在外。太康的五个弟弟遂在洛水岸边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尚书·五子之歌》)
《五子之歌》提出了“民惟邦本”的思想,意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传说是由皋陶所提出,这一思想在后世又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阐释。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其后又是仲康的儿子相继位。羿驱逐了相,成为国君,后来羿又被义子寒浞所杀。
相的儿子少康投奔到有虞氏那里,联合夏室遗臣起兵攻灭了寒浞,重建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死后传位给杼,杼死后又传位给槐,其后又传芒、泄,到了第十一代君主不降在位时,他将王位内禅给弟弟扃,扃死后,儿子廑继位,廑死后又传给堂弟孔甲。
孔甲是不降之子,不降担心儿子无法治理好国家,于是就传位给弟弟扃。于是在扃、廑父子去世后孔甲才得以继位。
正如不降所担心的那样,孔甲迷信鬼神,好淫乱,夏朝走向衰亡,诸侯纷纷叛乱,史称“孔甲乱政”。在孔甲时期还有个关于龙的传说。据说当时上天降下了两条神龙,一雌一雄,孔甲不能喂养,有一个叫刘累的人是陶唐氏的后人,他会驯龙术,于是孔甲就让他来养这两条龙,还赐姓御龙氏。但是刘累竟把雌龙养死了,为了不被发现,刘累就将雌龙的肉送给孔甲吃,孔甲觉得味道不错,又找刘累索要,刘累非常害怕,连夜逃走了。从此以后,龙这种神兽就仅存在传说之中了。
孔甲之后又传了三世,直到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桀生性暴虐,奴役百姓修建寝宫、瑶台,百姓们不堪压迫,指着太阳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本是夏朝诸侯国的商国首领商汤通过吞并邻国而崛起,“十一征而天下无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在都城亳誓师,称武王,起兵讨伐夏桀。双方在鸣条展开了决战,夏桀败走,夏朝灭亡。夏朝国祚四百多年,历经十七代君主。值得一提的是,在夏朝时已经出现了名为夏历的历法,夏历直到西周时还存在,再往后就失传了。
商汤灭夏之后,诸侯臣服于商汤,尊商汤为天子。因商汤伐桀,武功成,所以又被称作成汤。传说商汤的始祖名为契,契的母亲简狄是帝喾之妻,吃玄鸟蛋受孕而生下了契。《诗经·玄鸟》有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周易》记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可见到了东周时期,商汤和周武王改朝换代被视为顺天应人之事。
商汤的国都是亳,但是这个亳究竟在哪儿,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在第十一代商王中丁死后,因诸弟争夺王位,陷入了“九世之乱”(所谓“九世”指的是: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任商王),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国力衰弱,到了盘庚时才将国都迁到了殷,史称“盘庚迁殷”,后世也因此将商朝称为殷商。
1899年,殷墟甲骨文出土,揭开了这个神秘王朝的面纱。1928年考古学家开始在河南安阳进行殷墟考古工作,发现了商朝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等遗迹,确认了这里是盘庚迁都后的国都所在。
盘庚迁殷之后,商朝进入晚商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器锻造技术开始成熟,司母戊鼎、商妇好偶方彝等珍贵文物的出土都证实了这一时期的璀璨文化。
与此同时,商王也从氏族社会中的军事首领逐渐进化成为国家的专制君主,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除了贵族、官僚和军队,商朝还有了律法和牢狱。在殷墟考古中,还发现了不少奴隶人殉遗迹。这些奴隶来自诸侯进献的“人牲”以及通过战争掠夺而来的俘虏。
商朝最后一任国君帝辛名为受,天下将其称为纣王。由于《封神演义》广为流传,让纣王成为商朝历代国君中的顶流。
传说纣王荒淫无道,宠幸妲己,建酒池肉林,设立炮烙之刑,杀害叔父比干,引得天怒人怨。西伯侯姬昌善施仁德,得到诸侯拥戴,实力日渐强大,“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姬昌受命称王,史称周文王。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即位,决心兴兵伐商。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与殷商决战。《诗经·大明》记载了牧野之战的壮观景象: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失尽人心的纣王被姬发打败,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将纣王的首级斩下,悬挂于白旗杆上示众。
从成汤建商开始,商朝共历经了三十一位君主,享国五百多年,值得注意的是,商朝每一代君主的名都带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一传统始于商朝始祖契的第八代后人——微(上甲),至于为何会这么命名,由于史料缺乏,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只知道在商朝时就已使用天干来记录周而复始的时间。
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将纣王之弟箕子分封于朝鲜,命纣王之子武庚延续殷商祭祀,又让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武庚治理殷商故地。后来武庚因与管叔鲜、蔡叔度叛乱而被杀,周朝又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分封到了宋国。
传说周朝的始祖是后稷,他是帝喾之后,其母姜嫄是帝喾元妃,因无子而向上天祈祷,随后在野外踩到了巨人的脚印,感应怀孕,生下后稷。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诗经·生民》)
但是这个孩子先后被母亲姜嫄抛弃了三次,却总是被救回。姜嫄这才把孩子抱回来抚养,起名为弃。后稷与尧、舜是同一时代,因教授百姓耕种土地而被尊为五谷之神。按照《国语》《史记》等史料记载,从后稷到周文王姬昌周朝共有十五位先祖。这个数字是非常不合理的,夏、商两朝共约传有四十八代君主,历史长达一千多年,在这样漫长的岁月中,周朝的每一代先祖平均要在位六十六年。今人恐怕很难想象在上古原始社会居然还能有人如此长寿,其实在汉朝时就有人质疑,认为后稷只是一个官名,而不是具体的人。
但不管怎样,后稷在周朝被尊为始祖,与帝喾、周文王、周武王以及高圉(帝喾十世孙)、公亶父(周文王之祖)一起被周朝祭祀。
大约在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姬发去世,距离灭商仅过了三年,周成王姬诵年纪尚幼,由叔父姬旦辅政,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周公。周公平叛乱(管叔、蔡叔之乱),建新都洛邑,将武王兄弟和周朝功臣分封为诸侯,制定礼乐以及典章制度,奠定了华夏礼仪之邦的基础。
周公有没有正式取代成王一直是史家争议的焦点,在先秦典籍中也有不少关于周公称王的记载,在成王年幼、政局不稳的情况下,周公摄政称王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后世儒家困于君臣伦理,而坚持认为周公忠心辅佐成王,没有取而代之。
有意思的是,和禅让制一样,作为周朝开国元勋的周公也和辅佐商朝五代君主的伊尹一起成为后世权臣专权的遮羞布。
虽然古往今来的圣贤都想探索世间万物运行的真理,进而制定出一套让社会和谐大同的规则,但总有一些不按照规则的事情发生,毕竟规则是理性的,现实是非理性的,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周朝在成王、康王之时天下太平了四十多年,史称“成康之治”。但是从昭王、穆王开始由盛转衰,到了第七代国君周懿王姬囏时山河日下,戎狄交侵,暴虐中国,百姓苦不堪言,在周懿王在位第七年时,西戎侵扰镐京,于是懿王将国都迁至犬丘。此时距离武王灭商也就只过去了大约一百五十年。
周夷王姬燮是懿王之子,本应在懿王死后继承王位,但是却被懿王之叔姬辟方夺走王位,是为周孝王。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孝王时期非子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到了秦地,赐号秦嬴,这就是秦国的第一代封君秦非子。
周孝王死后,姬燮终于拿回了王位,但是这位周夷王姬燮并不是什么明君,“夷王衰弱,荒服不朝”,他听信谗言,竟把齐哀公烹杀了。到了周厉王时期,国人实在忍受不了周王的暴政,拿起武器推翻了他,这就是西周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事件。周厉王逃离国都,一路跑到了彘,终其一生再未回到镐京。
而周朝就此进入了“共和行政”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共和元年(前841)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所谓“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是由大臣周定公(周公后裔)和召穆公共同执政,重大事务由贵族会议决策。共和十四年(前828),周厉王去世,次年周宣王姬静(厉王之子)继位,共和时代结束,但是西周本就衰弱的国力更是大不如前。周宣王在周定公和召穆公等大臣的辅佐下革除了一些弊政,让西周得到了一时的中兴,史称“宣王中兴”。然而这个中兴对于本已衰落的周王朝来说只是回光返照罢了。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而死,其子姬宫湦继位,他就是那位以烽火戏诸侯而闻名的周幽王。
《诗经·召旻》记述了周幽王时代的亡国景象:
“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天降罪罟,蟊贼内讧。昏椓靡共,溃溃回遹,实靖夷我邦。”
周幽王偏爱宠妃褒姒,将原来的王后和太子废掉,立褒姒为王后,她所生的儿子伯服也被立为太子。废太子宜臼逃到外公申侯那里,于是申侯就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西周。
三年后,周幽王在骊山遇害,西周就此灭亡。自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开始算起,西周共享国二百七十五年,历经十二代君主,相比夏、商的近五百年,西周不到三百年的国祚有些不够看,不过不用担心,接下来还有五百多年的东周,只是东周时天子的存在感已经低到不行了,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已经换成了各大诸侯国了,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