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明1644](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74/53209274/b_53209274.jpg)
第3章 误杀
崇祯甲申?!
“轰”的一声,韩复感觉自己脑袋似要炸开。
那胖道士如果写崇祯丙子,崇祯丁丑什么的,他一时肯定换算不过来,但是崇祯甲申年实在是太过有名了。
他前世做过导游,走遍了西南的千山万水,而西南很大一部分旅游资源和人文典故,都是明末,尤其是南明时期流传下来的。
许多故事韩复简直是滚瓜烂熟。
而南明的这些事迹,又全都起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崇祯十七年,岁在甲申,正月,大顺天子李自成发兵东征,一路上明朝官绅军民人等望风而降,不消两月就打进了京畿一带。
三月,大军围逼京师。
崇祯皇帝急令各地勤王,同时传檄吴三桂,令其尽弃关外之地,火速入围京师。
十七日,大顺军兵锋抵京师城下。
十八日,外城告破。
十九日拂晓,崇祯皇帝召集内阁议事,而内阁已空无一人。
帝入坤宁宫,告皇后曰:【大事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
皇后自尽之后,崇祯手持御剑,在东西六宫大开杀戒,并遣散太子和永王、定王。
而后,崇祯带着心腹太监,换上平民衣裳,准备出城,结果连续在齐化门、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等处被挡了回来,甚至还差点被守城的士兵乱炮打死。
如无头苍蝇般乱转了一圈后,只得无奈放弃了出城的打算。
回宫之时,恰好经过成国公朱纯臣府邸,崇祯想要和朱纯臣商量一下对策,结果竟被门子告知,老爷赴宴去了。
崇祯徘徊门外,一时没了奈何。
堂堂大明天子,竟沦落至此!
回到宫中,崇祯又亲自撞钟召集百官,然无一人至。
万般绝望之下,崇祯带着心腹太监王承恩,从玄武门出宫,上了万岁山,自缢于皇寿亭中。
(以上见于《甲申传信录》《小腆纪年》《明史纪事本末》《明季北略》等。)
而这一切,韩复记得清清楚楚,就是发生在崇祯甲申年三月十九日!
在传统的官方叙事里面,这一天之后,明朝就结束了。
现在。
你告诉我,今天就是崇祯十七年,还特喵的就是三月十九日?!
韩复看了看地上的日期,又看了看不远处那个墓穴,甚至有一种想要重新躺回去的冲动。
一上来就先亡个大明,死个天子,这开局也太地狱了吧?
此时是上午,天光大亮,按照时间算的话,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会儿已经自挂东南枝了,而大顺永昌天子也应该由德胜门入城了。
如果李自成真的能够在北京站稳脚跟,取代朱家天下的话,那韩复其实也不介意,拉起一支人马,投效顺朝,在南方建功立业,当个开国勋爵啥的。
可作为穿越者,他知道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历史和所有人开了一个大大玩笑。
李自成进北京以后没多久,平西伯吴三桂降而复叛,迅速杀回了山海关,并暗中联络多尔衮。
得知此事后,大顺方面一开始还打算继续劝降,为此把吴三桂在北京的老爹吴襄都给拉了出来。
这位大顺天子的想法很简单,你吴三桂的亲爹亲妈和全家上百口都在京师,你总不能连爹妈家小都不要了吧?
结果没想到,欸,吴三桂还真就不要了。
等到李自成发现劝降无果,打算武力解决吴三桂问题的时候,已经耽误了太多的时间。
这一耽误,输掉的不仅仅是他大顺王朝的天下。
更是中华三百年的气数啊!
现在是三月十九日,根据史料记载,三月二十二日正在进京勤王途中的吴三桂宣布投降大顺,并在沿途张贴告示说“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
结果三月二十六日快到北京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吴三桂忽然降而复叛,全军急速杀回山海关。
得知这一消息后,大顺朝廷拖了二十多天,四月十三日才从北京出兵,到四月二十一日抵达山海关,随即爆发激战。
两军战至酣处,早已在此埋伏等候的清军忽然向大顺军发起进攻。
战局就此逆转。
四个字:大事去矣!
这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帝都风云变幻,形势变化的非常快。
韩复现在身在湖广,就算是想要告诉李自成,先下手为强,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以现在的交通条件,等自己到了北京,说不定正好能够赶上满清剃发易服的“新朝雅政”。
也就是说,这天下之事,依旧要沿着历史的轨迹发展下去。
操,这种明知道要发生悲剧,但却无法改变的感觉,有点难受啊!
韩复在心中吐槽了一句。
不过这个时候,北方虽然糜烂,但是南方还是大有可为的,像是南明王朝,就一直勉力维持了好多年。
而南明的末代天子永历帝朱由榔,更是当了十几年的皇帝,最后才在缅甸被吴三桂给抓住。
而在这十几年的拉扯当中,南明势力也并不是一直被动挨打,还掀起过好几次反清高潮。
也就是说。
自己哪怕什么都不做,只要跑到云南、广西苟起来,也还是能当个十几年的大明百姓的。
更不要说,现在自己所在的位置是湖广的襄阳府!
这个地方是大顺政权起家的地方,如今主力部队都被李自成带去了北方,现在地方守备非常的空虚,府城之外,几乎处于无政府的状态。
而此时龟缩在距离襄阳不远的武昌左良玉部在干吗?
史料记载:良玉老且病,法令不偏。及居武昌,诸将日燕乐、娼优达旦,良玉块然于一榻。
翻译过来就是,老子打了一辈子的仗,享受享受怎么了?接着奏乐,接着舞!
不过,这种短暂的平衡,在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出北京的消息传来以后,就被打破了。
原本已经效忠大顺王朝的地方政权迅速崩溃,而像是左良玉这样的军阀,又一下子支棱了起来。
这其中,未尝没有自己的机会。
收回思绪,韩复认真地打量起那胖道士所写的信息。
那胖道士说他是太岳太和山玉虚宫提点座下弟子,道号冲虚子。
呃,烂大街的道号,属于往道观茅坑里扔个炮仗,能够炸出十几个冲虚子那种。
本名叫做石玄清,也是很典型的道家起名风格。
太岳太和山就是武当山,一般人如果要冒充的话,可能直接就写武当山了,根本不会知道这种细节。
韩复脚上一滑一抖,掉落在地上的包铁扁担便腾空而起,伸手握住之后,韩复拿它捅了捅那胖道士,问道:“度牒带了没有?”
“带……带了。”冲虚道人石玄清也不知道真武帝君上身的效果,有没有有效期,现在过了没有,反正不敢对韩复有丝毫的忤逆。
明代对于僧道管理很严,凡僧道出寺院、宫观行走,必随身携带度牒,否则以罪论处。
因此,在明代判断一个僧侣道士是不是真的很简单,就是看你有没有度牒。
有就是真的,没有就是假的。
当然了,这个制度也和明朝所有制度一样,到了后期基本上就崩坏的差不多了。
比如说武当山上,就有好多道士,就根本没有度牒。
不过,如果有,那肯定是真的,而且,应该还是属于地位不低的那种。
“唔……”
韩复接过胖道士递过来的度牒,装模作样看了两眼,一边看,一边点了点头。
随后顺手揣到了自己兜里。
胖道士冲虚子石玄清眼巴巴的看着,他现在确定了,真武帝君应该是走了。
不然的话,他老人家绝对不可能,连自己的度牒都看得上的。
韩复倒是表情自然,仿佛那件度牒就是自己的东西,他又拿包铁扁担捅了捅胖道士:“我且问你,这里缘何起了刀兵?”
胖道士虽然生的人高马大,但口舌迟钝,不善与人争执,本来正在脑海里组织语言,要如何把度牒讨回来呢。
被对面这么一捅,刚组织了一半的话语瞬间也忘了。
只得顺着韩复的问题,老实回答起来。
原来这里厮杀起来的人马至少有三伙,送葬的是一伙,攻击送葬的是一伙,而从太和山上下来的道士属于是恰逢其会,正好赶上了。
至于前面的两伙人马为什么会打起来,胖道士也不清楚。
他们师兄弟本是要到襄阳府北面的泰山庙,请主持和尚到玉虚宫给师父过寿,途经此地的时候,正好看到有人下葬,出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本能,胖道士几人便驻足留下,想要简单的做个法事。
谁知棺材刚放下去,另外一伙人马冲了过来,不由分说,见人就杀。
这种情况下,胖道士等人自然无法抽身事外,也被迫卷入其中。
另外两个师兄弟没坚持太久就被杀了,石玄清依靠吨位和武器的优势,勉强坚持到了刚才,如果不是被眼前这个真武帝君上身之人所救的话,这会儿应该也死了。
“我被埋起来的时候,你看到了?”韩复直勾勾的盯着胖道士。
胖道士不敢和他对视,眼睑向下,老老实实回答道:“看到了。我当时就感觉,他们好像被什么事情追着一样,匆匆忙忙的,没想到你还真活着。可,你,你还活着,他们为什么要埋你?”
好问题,我也想知道。
不过胖道士前面的描述,倒是和自己猜测的如出一辙。
自己这个稀里糊涂的葬礼,就好像是被赶着完工的一样。
“你和送葬的队伍交流过没有?”韩复又问道。
“没有。”胖道士有问必答:“我们师兄几人,几乎是刚刚驻足,那伙人马就杀了上来,根本没时间交谈。”
光从这些信息,韩复还没办法从中还原事情的真相。
紧接着,他又问道:“那送葬的那些人呢,全都被杀死了?”
“其实,本来还有一个。”
胖道士看着躺在大槐树下,血肉模糊,已经死得不能再死的军士说道:“但是刚刚被你一刀砍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