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春秋战国金文

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金文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段时期的金文更加注重修饰性,注重同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协调搭配,这就要求金文更注重线条感。这段时期金文的主要特点是字体修长,线条婉转,整体呈现高雅端庄的美感。

子犯龢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一时期,各诸侯国割据争霸,不同地区的金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当时齐国很强大,所以齐国的金文字体修长,线条中有傲气,端庄的字体里透出一股强者风范;当时楚国也很强大,因为当地崇尚巫术,所以楚国的金文结构格外奇特;晋地长时间处于兵荒马乱、社会不稳定状态,当地的金文就显得单薄、凌乱,制作工艺也趋于简陋,很多是直接用刀刻的,章法布局也缺少讲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代表集中出现在秦国的作品中,如秦公簋、秦公钟、秦诏版的铭文等。秦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国、强国,在青铜器铭文上表现为肆意又不失劲健,文字中涌动着一股强硬向上的力量。

秦公簋

秦公簋,是春秋时秦国铸造的青铜器,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上面分别铸有铭文,共百余字。秦公簋是当时青铜器的代表作,上面的铭文很明显继承了西周金文的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这篇铭文中,文字笔画很细,力道十足,尤其是在转笔的时候,能让人感觉到一股狠劲。字体结构颇为匀称,看似严谨却不死板,笔画间常有活变,在矜持中体现着自信。秦公簋铭文在书法史上甚至被视为秦朝小篆的源头,后世其他字体的产生和发展也深受其影响。

秦公钟

秦公钟,也称为“秦武公钟”,铸造于春秋秦武公在位时期,出土于陕西宝鸡。当时共出土5件编钟,组合起来成为一套,它们大小相次,上面各有铭文,共计135字。铭文内容追溯秦国祖先建功立业的荣光,以及自己精心统治的努力,最后祈祷这套编钟能孝敬祖宗以求福上加福,使秦公高居君位,“承受大命,护佑四方,康乐宝之”。铭文中体现出典型的先秦文字风气,柔中带刚,文字笔画细腻,但用笔力道十足,无论圆笔将力道藏在其中,还是直笔直接显露出来,总能让人感觉到婀娜中蕴含着刚劲。这篇铭文不仅每个字线条流畅优美,整篇文字的布局也称得上和谐、自然,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要比别的作品大,打造出一种月朗星稀的美感,让人赏心悦目。

秦诏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力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秦诏版金文。这件秦诏版制作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是青铜制作的铜版,面积不大,版四角有孔,以便将版钉在木制的量器上。这样的铜版当年制作数量不在少数,但传世极少。这件版上金文共40字,为始皇帝颁布的关于统一容量单位的诏书。

这样的铜版和上面的金文在当初制作的时候,出发点是为实用,而非为了观赏,因为是大批量制作,所以有些粗糙。从另一方面看,正是由于当初制作者的随意和求取效率,其所刻制的金文虽不加雕饰,但自然天真,有一种别样的书法之美。

尽管秦诏版上面金文的作者不为人知,但通过这些金文,不难感受到其娴熟的技艺和高超的书法水平。铭文中方笔用得多,圆笔用得少,只偶尔一用,而起到点缀作用。字体较为规范,呈长方形或者正方形,但是字形大小不一,并且字与字之间的疏密程度也不一致,开始时显得疏松,越到后来越紧致。秦诏版金文的风格对后世的篆书书法影响极大,可谓奠定了篆书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