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汉代的隶书、行草与楷书
在汉代,汉字的各种书体基本成形,主要表现为隶书成熟,行草书出现,楷书萌芽,书法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被人们赏析。
在书体方面,首先是篆书逐渐被隶书取代。经过战国和先秦时期的发展,隶书到汉代更加成熟,并逐渐脱离篆书的影响,成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在汉代,隶书成为官方通用文字,而篆书由于书写不方便,被渐渐抛弃,仅用在少数特定场合。东汉中期之后,碑刻广为流行,留下一大批优秀的隶书经典作品。
随着隶书的发展和成熟,新的书体——草书开始出现。草书是为方便书写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它书写便捷,笔画流转自然,更富于艺术创造性。草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初的动力便是出于更便捷地书写文字、传递信息的需求。虽然隶书与之前的篆书相比已经简略很多,但仍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人们在不重要的场合书写的时候,便开始改变原有的规范习惯,大胆创新,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将笔画省略掉,笔画间自然连笔,并约定俗成了一套草书部首的符号,草书便产生了。
关于草书的起源时间,一直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早至战国和秦代就出现草书了,当时各国之间战乱不断,在传递信息时篆书和隶书书写较慢,所以产生了笔画减省、运笔连续的草书。也有学者认为草书产生于汉初,其根据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过:“汉兴,有草书。”不过,这些说法都没有什么实物证据作为支持。对于草书的产生,学界大致认为在战国、秦代的简牍中出现草写的篆书,到汉隶成熟之后开始出现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三大分支,其出现有先有后。最初出现的是章草。章草仍存留明显的隶书痕迹,并且字字独立,笔画交代得较为清晰、明白。章草字体大小相对均匀,笔画追求流畅、自然,笔画的连带和真正意义上“点”的出现成为书法史上的创新。章草历经西汉,到东汉时期兴盛起来,此时章草已经大致脱离实用性,成为欣赏性的艺术。当时,学写草书成了一件非常时髦的事。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张芝在章草的基础上创立了今草。可惜的是,由于时代太早,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张芝并没有作品传世,关于他的书法成就,后世只能从古人的称赞中得以窥见。三国时期人们把张芝奉为“草圣”,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专门记载张芝的“一笔书”:“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今草并非张芝创立,而是两晋的王羲之。
继草书之后,方有行书问世。行书是一种非常灵动的书体,它没有草书那样夸张的舞动之态,也不像后来的楷书那样规整。书家能够调整行书的尺度,既可以让它更“草”一点,称为“行草”,也可以更“楷”一点,称为“行楷”。行书的创立者,历代公认为是东汉末年的刘德昇。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魏初的钟繇和胡昭两人的行书都是跟刘德昇学的。唐朝的张怀瓘在《书断》中也说:“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昇所造。”张怀瓘从历代书法名家中选出25人,将他们的书法作品奉为神品,其中有4位便是以行书入选,他们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和张芝。书法史上流传下来的名作中,行书更是琳琅满目,作者更是名家云集,如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颜真卿、李邕,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
关于行书与楷书出现的先后年代,学界仍有争议。早年有人认为楷书在前,当楷书写得快一些、随意一些,就成了行书。但是这种说法后来被推翻,因为东汉时期的楷书作品中还有明显的隶书痕迹,可见当时楷书还处于萌芽中,而在同时代甚至稍早时期,行书作品已经非常成熟。所以,有人认为行书、楷书之间并不存在传承关系,而是同一时代出现的两种不同书体。

张芝(传)《冠军帖》拓本

王羲之《黄庭经》,现藏于日本五岛美术馆
东汉末年,楷书开始出现。楷书源自隶书,起初也被称作“隶楷”。相对于隶书,楷书的特点是:笔画更加简洁、实用,横竖平和,横画呈左低右高,更为符合书者书臂的生理运动特点。笔画的提按与隶书相比更为自然,减少了雁尾之类夸张变化,钩和点的用法也更为成熟。字的结体变得严谨、端庄,方圆得体。楷书成熟之后,成为后世最为通行、实用的书体。
楷书的创立者,通常认为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王次仲。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南朝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后人基于这样的史料而认定王次仲是楷书的创立者,也有学者认为这里所指的“楷书”并非指今天所说的楷书,而是指当时的一种写法规范的隶书。客观来说,一种书体的出现和成熟并非是一个人能做到的,往往需要一个时代的书法创作者的集体努力。
虽然对楷书的创立者存在争议,关于楷书的出现时间则基本上不存在争议。存世最早的楷书作品是钟繇的小楷《荐季直表》,书写于221年,即东汉灭亡后的第二年。由此可以推断,楷书的萌芽应是在东汉时期。
汉代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大发展时期,到东汉结束时,所有书体已经形成、确立并达到成熟,此后书法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书法家对各种书体不同风格的发展。所以,许多学者将汉之前的书法史视为“书体发展史”,而将三国以后的书法史视为“风格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