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节 存世最早的摩崖刻石:《开通褒斜道刻石》
《开通褒斜道刻石》又被称为《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也简称为《大开通》,是著名的东汉隶书摩崖刻石,刻于东汉永平九年(66年),是现存东汉摩崖刻石中最早的一个。
这处刻石位于陕西褒城北石门溪谷道中,刻文中记载汉中太守鄐君奉旨修治阁道的事。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前后共计耗时3年,用工70多万人,在长达50公里的山谷架设新的阁道。因工程艰难,人们在事成之后用刻石的方式记下这位太守的丰功伟绩。这处刻石因为地处偏僻,长年被人遗忘,并不为人所知,直到宋代绍熙末年才被南郑令晏袤发现,并在一旁刻下了释文。随后石刻再次被荒草淹没。又过了600年至清代,方被陕西巡抚毕沅重新发现。毕沅是清代金石学家,知道这些文字的重要性,这处石刻得以重见天日。1967年,因为当地要修水库,这处石刻便被挪到汉中博物馆。
《开通褒斜道刻石》呈不规则的四边形,左边宽,右边窄,上边沿平直,下边沿有倾斜,上面刻有16行文字,每行最少的只有5个字,多的有11个字。
《开通褒斜道刻石》是汉代摩崖刻石的代表作。其书法大致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碑文虽然是隶书,但仍有明显的篆书痕迹,可视为篆书向隶书过渡的见证者。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对此有所评价:“(《开通褒斜道刻石》等碑)变圆为方,削繁成简,遂成汉分,而秦笔未亡。”方朔也点评说:“玩其体势,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朴苍劲。”
第二,笔法细腻,直线为主,转折多为方角,线条虽细,但是力道十足。
第三,结体上略微夸张,有的字写得饱满浑厚,有的字结体极不协调,但当作为一种整体风格出现的时候,这种通过疏密和差异体现出来的夸张造就出一种其他作品中所罕见的气势。清代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评价说:“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不摹拟,此之谓神品。”
第四,此刻石的布局与其他作品有明显不同。它上面的字排列茂密,但是不会让人感到压抑,并不刻意忌讳重复笔画的出现所造成的繁复,而是大量使用横竖,同时辅以简短、倾斜笔画,具有其他作品难以达到的气势。
第五,此作为直接刻在山石上的摩崖石刻,刻工不像后世一些碑刻的刻工那样技术细腻,所完成的笔画也不像在纸上书写那样流畅,但其结合自然环境所形成的淳朴和震撼则是寻常碑文和其他载体的书法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东汉中期,隶书已经发展成熟并开始出现歌功颂德的石刻,《开通褒斜道刻石》属于其中最早的作品。当时的石刻主要集中在陕西、河南和山东一带,陕西和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所在地,又是政治中心,本身文化氛围就十分浓厚,而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文化基础自然领先于其他地方。尤其是自当初秦始皇东巡到泰山祭拜之后,统治者们也都把山东当作宝地,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大量的刻石作品。就《开通褒斜道刻石》的所在地汉中而言,其他有名的刻石还有《石门颂》等,也各具特色。
汉代书家还没有在书刻作品时留名的习惯,后人无法得知这些作品出自谁手,但这并不影响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我们可据此推测出当时的书法水平已经普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