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节 东汉隶书的典雅端庄代表:《曹全碑》
汉朝末年,隶书发展到十分成熟阶段,典雅、秀丽的《曹全碑》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碑刻。清代方朔认为它“上接《石鼓》,旁通章草,下开魏、齐、周、隋及欧、褚诸家楷法,实为千古书家一大关键”。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明代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郃阳城,出土时保存完好,一字不缺;到清代康熙年间,石碑断裂,出现微损,但从整体上看仍旧是汉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该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该碑为长方形,高272厘米,宽95厘米,阴阳两面都有刻字。阳面有20行隶书,每行45字,阴面有5列刻字,每列字数不一。《曹全碑》是东汉隶书最兴盛时期的作品,代表性极高,故宫博物院现藏明代《曹全碑》拓本是所有《曹全碑》拓本中最好的。
《曹全碑》的整体风格是秀丽典雅,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碑书法用笔圆润,但不乏灵性。碑文中多用圆笔,有篆书的特征,所以笔画虽瘦,却让人感觉字体丰腴,有一种媚态在其中,却媚而不俗,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同当时很多其他碑刻相比较,《曹全碑》中在转笔的时候多会重新下笔,这样更显得字体圆润,并且书写的时候尽量只用笔尖,使得字体笔画较细,柔中带刚,典雅、端庄。
其次,在结体方面,碑文中的字显得略扁,笔画中的撇和捺一般会拖得很长,这样一来,字的结构就发生了改变,左右伸出的笔画如同河岸杨柳,摇曳生姿,别有一番自由和潇洒的韵味。并且,这样的改变并不影响字体的均匀,反而在随意中显出雍容姿态。
最后,在布局方面,《曹全碑》布局疏朗,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要比一般的碑文更为开阔,匀称、和谐,如夏夜月朗星稀,字字珠玑,摇曳生辉。


《曹全碑》拓本局部
《曹全碑》的碑文在书法艺术上,给观者带来极大的享受,同时它里面透露出来的那种含而不露、张扬而又低调的风格,正是中国人崇尚的“中和”精神。有动有静,有开有合,有紧有松,刚柔并济,媚而不俗,张弛有度。正因如此,《曹全碑》自从面世以来,被历代书家和学者尊奉为神品。
清代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这样称赞《曹全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评价《曹全碑》说:“分书之有《曹全》,犹真、行之有赵、董。”意思是说《曹全碑》体现出来的气韵,与后世赵孟的楷书、董其昌的行书一致。
《曹全碑》的不足之处,是在追求秀丽时,使得传统汉碑中的浑厚之气基本消失不见,文字上因过分追求静态而失去动感,端庄雍容却活力不足。客观而言,每个时代、每位书家的作品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并非是由执笔人所决定的,而是一个时代书法审美和发展趋势所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