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读得懂的《易经》(2023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60/53273660/b_53273660.jpg)
三、父子同八卦,周公协助进一步推演爻辞
周公,姓姬名旦,是西伯侯姬昌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指古代国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在周,爵位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人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评价周公:“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他对《易经》的贡献是协助其父西伯侯姬昌进一步推演三百八十四爻并撰写爻辞。
什么是爻呢?爻是易学名词,会意字,字从二乂。“乂”即“又”(变形)。“又”即“右手”。“二又”上下排列,表示“手拿蓍草上下两次”“两次用手排列蓍草”。其本义是绳结,在一根绳索上分段打结,表示一定含义。爻表示的是阴阳交织的整体作用,对地球来说就是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对地球的交织作用,有“作用相交织”的含义。其基础符号用“—”来直观表述太阳的阳性作用,用“—”来直观表述月亮反射太阳对地球的作用和月亮自身对地球的作用,即两个“—”表述阴性作用。原始日晷观察日影变化时,用了八根绳索,每根分三段,段中打结。由于用了八根绳索,八卦曾经叫“八索”。八根绳索挂成一排,由“八挂”而有“八卦”,绳索的三个结成了卦的三爻,代表一个观察记录的三个要素。“爻”与“要”同音,可以理解为“要素”。西伯侯姬昌演绎与周公共同推演六爻的过程中,据推断,应当使用了相当数量的乌龟壳甲骨片与蓍草编制的绳索,记录下所获得的宝贵开示。
何谓爻辞?爻,象形字,本义是组成八卦的长短横道。爻符组合可构成卦符。爻画亦称“爻符”“爻象”“爻形”,指爻的符号。爻的交错变动组合出不同的卦,故爻表示交错和变动的意义。《系辞上》写道:“爻者,言乎变者也。效此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说文解字》写道:“爻,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在古《易经》中并没有“阴阳”的明确定义。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阳爻,把“
”叫阴爻。
爻辞是说明爻义的文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每爻先列爻题,后为爻辞。爻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爻的性质,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另一个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别记为初、二、三、四、五、上。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爻辞”。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有很多具有哲理性,如:“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九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损卦·六三)等。
张善文在《象数与义理》中对《易经》的意义、特色、文献地位进行了洁静精微的概括:
“卦爻辞的出现,有两大意义,其一,使《周易》‘经’部分成为卦形符号与语言文字有机结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本来,仅有六十四卦符号,不过是一套自成象征体系的图案而已;加入文字,图文并列,则使之具备一部特殊的哲理专著的规模。其二,使‘《易》象’从隐晦的符号暗示,发展为用文字表述的带有一定文学性的象征形象。如果仅凭卦爻符号,一卦一爻的内在含义颇难显明;有了卦辞、爻辞的说明,则卦爻的象征意义遂获得文字形式的较明确的喻示,便于读者理解。
“卦爻辞的基本特色是‘假象喻意’,即借用人们生活中习见常闻的物象,通过文字的具体表述,使卦形、爻形内涵的象征旨趣更为鲜明生动。如《中孚》卦九二爻辞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卦名‘中孚’的意思是‘中心诚信’,九二爻以阳居下卦第二位,与上卦六五真诚相应,象征笃实诚信的‘君子’,故爻辞用譬喻性的语言说道:‘鹤鸟在山阴鸣唱,其同类声声应和;我有一壶美酒,愿与你共饮同乐。’这些拟取生动的事象、物象来说明卦义、爻义的文辞,有不少是用韵文写成的,上文所引一则甚至采用了‘比兴’手法。所以宋代陈骙《文则》指出:‘《易》文似《诗》’,并说有些内容‘使入《诗·雅》,孰别爻辞?’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因此,当卦爻辞撰定之后,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辞两大要素的独特的古代哲学专著—《周易》,终于以完整的面目、严密的体系出现于世,流传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