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章 吃饱喝足养“小猪”——正常性自闭期,宝宝以自我满足的方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豆妈记录:豆子被遗忘事件/第30天
外婆带豆子时将豆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我和豆爸非常放心。
下午,我在书房上网冲浪,忙得不亦乐乎,直到腰酸背痛才起身去趟洗手间。走进卧室,赫然发现一个小人躺在床上,被吓得一个激灵:“什么人!”
我随即非常汗颜,居然把儿子忘了,这是什么妈呀!
儿啊,不好意思,妈妈把你给忘了,呵呵。谁让你那么小,在爸爸妈妈的大床上被小被子一裹,只露出一个小小的脑袋,看起来还不如一个玩具熊大,好容易被忽略哦!
我承认,这是我在给自己的疏忽大意找理由,更万恶的是,我还赖上了小豆子,咳,这个妈当的,我得鄙视自己一下。被儿子吓一跳,说出去都丢人。这充分说明,小豆子都出生30天了,我还没找着当妈的感觉。
为了缓解对儿子的负疚感,我赶紧对小豆子笑了笑,很亲昵地摸了摸豆子的脑袋,温言软语地问:“豆子,饿了没有啊?”
小豆子睡眼惺忪,对我这种“令人唾弃”的妈妈无言以对,眼睛半睁半闭之间看了我一眼,又睡着了。
现在我来回顾和反思一下,豆子是如何度过作为独立生命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30天的:
吃。每隔3小时左右吃一次奶,每次吃奶20~30分钟,吃奶的时候,他忙着自我陶醉和享受,不跟我交流,吃完奶基本就睡着了。
清醒。本来我想称这个部分为活动的,后来想想实在不恰当。豆子每天上午和下午都会清醒大约2个小时。他刚醒来时,我通常会赶紧凑上去,希望他搭理我一下。我手拿色彩鲜艳的摇铃,嘴里以不同语调亲昵地唤着:“豆子,豆——子,豆子——,小——豆子。”但他通常会以淡定的目光看着我,或者用眼神追随玩具,也不怎么笑,这打击了我的积极性。
睡。这是目前为止豆子最爱的活动。他每天花大量时间睡觉,上午睡2个小时,下午睡3个小时,傍晚睡2个小时,夜晚睡9个小时。睡着的豆子会将握拳的双手举到耳朵边,做出投降状,一动不动。有时我趴在他旁边,悄悄叫:“豆子,起来玩。”他咂巴一下嘴,继续睡。
有时候,我不禁疑惑,这是在养小猪,还是在养小孩呢?不知这样的情形要持续多久,我期待豆子快点长大,到能坐、能爬的时候,我好陪他玩游戏。
就这样,豆子吃吃睡睡醒醒的日子不知不觉过去了30天。豆子满月了,我们带豆子去做儿童保健,把豆子放在秤上一称,乖乖!豆子的身高足足长了8厘米,体重也很乐观,长了将近2千克。豆子,你厉害!我心中暗自计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半年之后……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自闭期,非诚勿扰
初生婴儿处于自闭期,所有的需要都围绕生存展开,吃饱、喝足、睡好、穿暖,身体满足了,心理上就不会恐惧、焦虑。妈妈既要尽可能及时回应宝宝的需要,又要尽量不打搅他。
宝宝还在自闭期
1个月以内的豆子处在自闭期,这个时期的他只知道睡觉和吃奶,他最大的任务是赶快适应外部环境,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初生婴儿所有的需要都是围绕生存展开的,吃饱、喝足、睡着、穿暖,身体需要被满足,心理上就不会恐惧、焦虑,而是感到安全、舒服。这些需要如此重要,以至于小豆子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吃喝拉撒睡的过程中,没有余力发展更多的需要,无暇顾及与他人的交流。在心理上,这个时期被称为正常性婴儿自闭期,是宝宝自我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自闭期内的宝宝几乎没有自我意识,由于完全无法脱离妈妈的照料,他们在身体上与妈妈是亲近的,在心理上与妈妈是一体的。在宝宝心里,宝宝就是妈妈,妈妈就是宝宝,没有区别,他们与妈妈似乎还维持着在妈妈肚子里时那种亲密无间的状态。专注于生存的宝宝还没有发展关系的需要,也没有这个能力。可以说,他们完全以自我满足的方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0~3个月大的婴儿都可能处在相对自闭的状态中。这种自闭是指宝宝的世界里只有妈妈一个人,妈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就等于这个世界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在这个阶段,宝宝完全倚赖妈妈的照顾,妈妈若照顾得好,及时满足宝宝,他们便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饿了便有奶喝,哭了便能得抱抱。当然,给予宝宝这些的也可能是其他重要养育者。
宝宝出生3个月内,妈妈给予宝宝的所有东西,都会使宝宝与妈妈之间产生一种关联,这种关联体现在妈妈的教养态度和方式给宝宝的直接体验。在这个时间段,对于宝宝来说最重要的除了吃喝,就是能睁开眼睛看到妈妈,或者能感受到妈妈的拥抱。妈妈是温和、有爱的,婴儿便认为自己是好的;若妈妈是冷淡、无耐性的,婴儿便认为自己是坏的。
妈妈为什么会把儿子忘了
豆妈把豆子忘记了这件事听上去有点荒唐,但其实很多妈妈都有类似的体验。“妈妈与宝宝一起成长”这句话简直就是真理。宝宝出生后,妈妈和宝宝都要经历技能学习以及心理成长的过程。妈妈这个身份是从宝宝出生那一天开始存在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怀孕的女性只是“准妈妈”。
很多人认为,养育孩子是人的本能,不用学习。但人类的进步使得养育孩子更需要能力,并不是每一位生了孩子的女性都能真正成为好妈妈。有太多儿童的心理问题和成年人的心理障碍,都与妈妈的养育方法和妈妈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
豆妈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身边的人照顾得很好,要照顾一个小婴儿,难免会有一些生疏和力不从心。另外,妈妈刚完成生产,会有刚获得自由一般的感觉,总想去完成一些怀孕时不能做的事情。在家人的照顾中,妈妈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不现实感,或者在照顾中退行。所谓退行,就是回到婴儿或者幼儿的状态。这样的情形经常在恋爱或者被人照顾时发生。很多产后抑郁的妈妈,其实就是处在一个阶段性的退行状态中。
自闭期宝宝的需要
对于自闭期的宝宝,妈妈需要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大致上有两点:
其一,宝宝需要生理上的满足,他饿了、渴了、尿湿了、冷了时,都会用哭声来提醒妈妈。这时,妈妈能做的就是按照宝宝的需要喂奶,保持令宝宝舒适的环境温度,勤换尿布……总之,及时回应宝宝的需要。
其二,宝宝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睡觉,在睡眠中适应周围的环境。一个安静、安全的环境对宝宝来说尤为重要。
在这里,我想说说给宝宝“做弥月”的问题。宝宝出生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喜悦的,宝宝的亲人当然很想与亲戚朋友一起分享这样的喜悦,并得到亲戚朋友的祝福,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人之常情。做弥月,办酒席,免不了要让宝宝亮相,亲戚朋友当然也想抱一抱宝宝,亲一亲宝宝。但这其中是存在问题的,宝宝太小了,嘈杂的环境有可能会给他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豆子在众人面前亮相的时间安排在他满100天的时候。
未满月的豆子,还处在极端自恋的状态中,他很难跟人产生互动。宝宝的这种状态会给自恋的妈妈带来一些挫折感。有些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承受了一些压力(这些压力大体是妈妈的焦虑带来的),因此他们会很敏感,最明显的表现是睡觉不安稳,总是不踏实,并且长时间哭闹。而有趣的是,宝宝吃了睡,睡了吃,很少哭也会给妈妈带来少许不安。太多的妈妈很希望宝宝能一下就长大,能够把自己积累了满心的爱给宝宝,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心理状态。
宝宝不和妈妈互动,会让妈妈做出一些比较“愚蠢”的事情。所谓“愚蠢”的事情,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宝宝睡觉时,把宝宝抱起来,然后亲啊亲,宝宝被亲醒了。一些妈妈总认为这是爱宝宝的表现,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宝宝在出生1个月以内需要长时间的睡眠,打破宝宝的睡眠状态会带给宝宝极大的挫折感。试想,你在特别想睡觉的时候,有个人把你摆弄过来、摆弄过去,你舒服吗?很多妈妈把宝宝当成玩具了。
给宝宝想要的安静环境吧!他们在努力地成长。在这个阶段,宝宝需要妈妈做的就是尽量不打搅他们。
原初母性关注与理想母亲
妈妈需要做理想母亲的时间可能会更长。前面已经提到,0~3个月大的宝宝还可能处于自闭状态,他跟母亲是一体的。实际上,理想母亲就是能跟宝宝产生一体的感觉的母亲。什么叫一体的感觉?就是母亲与宝宝互相认同,母亲全心全意地奉献,调整自己以适应宝宝。也就是说,妈妈要有一些牺牲精神。当然,不是让妈妈一直牺牲下去,但妈妈在这个阶段要全心全意、忘我地满足宝宝的所有需要。不知道正在读这本书的妈妈们是否在婴儿出生0~3个月时这样做了呢?妈妈有没有在这个阶段内因为太顾及自己,而希望孩子不哭或者省心一些?
产后3~6个月,是女性产后抑郁的多发期。很多妈妈都处在理想母亲的状态里,她们觉得自己能够扮演好理想母亲的角色,却忽略了自身的能力。当她们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宝宝的一些需求时,便会产生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会慢慢演变为抑郁情绪,她们进而将攻击的矛头转向自身,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没有未来。
妈妈必须具备给予宝宝原初母性关注和成为理想母亲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对于新生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妈妈才能保护好宝宝,才能给宝宝安全感,让宝宝觉得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这种一体的感觉,会帮助宝宝从胎儿时期与母亲连在一起的状态过渡到与母亲分离的状态,如果没有建立好这种一体感,那么分离就很困难。难以面对分离的人,很难跟别人建立关系。这句话看似是个悖论,其实不然,因为建立关系就必然要面对分离。分离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很痛苦的,这是因为他们早期受过分离创伤。为了避免这种创伤带来的痛苦体验再一次出现,他们可能就不会建立关系,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模式。他们一旦与他人建立关系,就有激发其分离创伤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妈妈如果不具备这两种能力,就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很糟糕的体验。有些妈妈是奉子成婚的,或者是意外怀孕的;有些妈妈生孩子是为了满足长辈观念中传宗接代等的需要;还有一些妈妈本来希望生个儿子但是生的是女儿,一些妈妈想生个女儿却生的是儿子。这些妈妈的心里会有失落感,会因为焦虑而无法拥有原初母性。我经常说,焦虑的妈妈很“自恋”,不管孩子需要不需要,总是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的妈妈往往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忽略宝宝需要的原初母性关注和理想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