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65/53274265/b_53274265.jpg)
四、日本率先采理念导向
日本企业家把我们中国很高明的智慧,应用在管理上。这个智慧就是三个字:“不一定!”你看中国人满脑子都是“不一定”,对任何事情,我们都说“不一定”,“不一定”最后都变成“一定”了。所以“不一定”包括“一定”,但“一定”没有办法包括“不一定”,这就没有办法解释了。
我们讲抓住重点,一个人先说“要”,就不能不要,先说“不要”,最后照样可以要。所以中国人都说“我没有意见”,然后再来讲一大堆意见。如果说“我有意见”,那就糟糕了,说不出来意见,岂不是很丢脸!我说“没有意见”,别人说“你一定有意见”,我说“我现在没有想到”,别人说“那你等会再告诉我”。先讲“不要”,然后再讲“要”,这是比较安全的。先讲“要”,然后变“不要”,这是很麻烦的。
我们说:“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很重要。你抓住了根本,所有“道”就产生出来了。“道”是变化的,这样你就知道中国人讲“要”,含有“不要”的意思,讲“不要”,含有“要”的意思。所以我们正反是一样的。你看中国人讲“改革”和“不改革”是一样的,因为加两个字就好了,“合理的改革”,“合理的不改革”,把两个“合理”都去掉,“改革”就等于“不改革”了,这种逻辑,只有中国人搞得懂。外国人讲“Yes”就是肯定的意思,讲“No”就是否定的意思。中国人不是这样的,中国人讲“Yes”可以变否定的,所以外国人总觉得我们中国人的英文不好,其实不是,而是我们的脑筋太灵活了。外国人的思维是一条直线的,中国人的思维是翻来覆去的。
日本的企业管理,早已进入“理念导向”,也就是“管理哲学导向”的时代。美国加州大学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在其“Z理论”中,明言日本企业经营者最津津乐道的,乃是自己的“经营哲学”,他们以在企业中实践个人哲学为骄傲。管理哲学与企业经营融合为一,才是战后日本企业扎实发展的根本原因。
最有意思的,是日本企业的经营理念,绝大部分源自中国,特别是我们多年以来屡次批判的儒家思想。我们并没有向他们提出知识产权的要求。松下的七精神:产业报国即是“忠”、公明正大乃是“公”、和亲一致就是“和”、奋斗向上便为“勇”、礼节谦让即为“礼”、顺应同仁就是“仁”、感谢报恩乃是“孝”。东芝会社的理念,明确订立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在中国人看起来,是“老的一套”。石桥轮胎会社的经营理念,一共两条:第一,人道中庸精神可使事业在安定中均衡发展;第二,成事在阴阳,努力靠双方,即柔与刚、强与弱、悠扬与俊敏、大胆与细心、冷静与热诚。经营者宜自复杂而又多元性之环境中,经由伟大之修养获致之。简言之就是“真理不在二者之一,在二者之中”的中庸之道,也是中国台湾地区企业界所轻忽、鄙视的平常道理。
日本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管理哲学妥善运用西方现代化管理科技的成果。这点值得我们参考。我们的管理哲学,在日本已经有一些走样,不能够搬回来照样推行。
你看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就是我们中国以前的长工制,“长工”就是说一个人一辈子替老板打工,打得好,儿子甚至几代人都替这家人打工,无怨无悔。日本人将“长工”应用到企业管理里面,就变成终身雇佣了,日本的公司如果运营不下去,会有干部回家拿钱,借给公司。可是我们现在许多中国人做不到这一点。
我必须说明,日本因为国家面积太小,所以它不得不走集体主义的道路,中国地域这么辽阔,不可能跟日本完全一样。所以我们个人主义行不通,集体主义也行不通,“真理不在二者之一,在二者之中”。千万记住,你说集体主义,中国人不接受,说个人主义,中国人还是不接受,其实道理很简单,集体主义对我有利的时候,我就集体,大家“团结起来才有力量”,谁都会讲;个人主义对我有利的时候,我就明哲保身,不管什么团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