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荷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头胎纸壳龙

2300多年前,诗人屈原在洞庭湖畔仰天咏叹,写下《天问》一诗。在诗中,屈原提出了很多关于“龙”的问题,龙是怎样形成的,是鳄,是蛇,是蜥蜴,是闪电,还是由彩虹演变而来。

从古到今,龙一直处于人类的创造过程中。这一过程的起点为新石器时代,后经商周时期的不断发展,到秦汉时期,龙形才基本定型。这里所说的“基本”,就是说龙的外部特征、框架要素在秦汉时已形成了。但因为没有活物可以参照,在历朝历代,龙的形态依然在不断丰富、变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仅龙道具制作工艺粗放,舞龙的动作也十分简单,没有规定的舞龙人数,配舞也比较随意。后来,在专家们的辅导下,龙舞出场时有了正式的舞蹈动作,还有了专门的伴舞,手持花灯配合龙舞的姑娘少则六至八人,多则十几人,甚至二三十人。当然,表演的人越多,场面就越大、越好看。花灯可以分作两半,正面是祥云,反面有十二个月份的花朵,每盏花灯设有两个月份的花朵,如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待龙舞动时,花灯便绕着龙起舞,同时还会根据需要用各种动作展示灯、云、花的美丽。

20世纪之初,制作一条百叶龙道具需要采用80多种材料,130多道制作工序,三五个民间艺人忙上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如今,百叶龙的制作材料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与时俱进,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

扎龙最主要的材料就是铁丝、胶布和布,但那时这几样东西可是稀罕物。铁丝,很多老百姓从小到大都没有见到过;胶布,只有医院里才有;布,当时要凭票供应,自己做衣服都不够用。

那天从姚申福家回来后,几个年轻人分头寻找做龙的工具和材料,第三天下午到王长根家一归拢,工具有锯子、铲子、梳子、榔头、砍刀、剪刀,但材料只有竹子、木棒和草绳三样。姚申福一看,苦笑着用手抓起了头皮:“这,这点材料可怎么办?”

此时,王长根从里屋拿出了一大卷绵白纸、两斤细麻绳和一支湖笔。姚申福一看,笑得合不拢嘴:“太好了!长根,你太有办法了。有了这几样,我们就好办了!”

赵顺风对湖笔能派什么用场不懂,拿在手里左看右看。还是姚申福一语道破:“长根,这支笔你买来是给龙身涂洋红洋绿的吧,你想得可真周到啊!”一句话把王长根说得不好意思起来。

大家有所不知,这几样东西,是王长根扛着50斤米,早上4点多出门,花了15个小时,来回走了70多里地,到湖州城里换来的。他知道,绵白纸、细麻绳和湖笔,普通人家都拿不出来,即使有,也不会多。没有这几样东西,扎龙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或最多只能扎一条稻草龙。在湖州街上,他眼前一亮,看到了一圈圈的铁丝,但一问价格吓了一跳,只能作罢。

在姚申福、姚申林指导下,王长根、赵顺风、唐景源、赵金苟、王秋如等几个村里人,就此开始了第一条花龙灯的制作。竹子劈成竹篾,做成了龙的骨架,将龙的骨架与舞龙木棒用麻绳捆在一起,绵白纸刷上面粉糊后贴在龙骨架上,做成了龙的皮肤……

因为白天田里还有活要忙,扎龙的事只能在晚上做,在豆油灯下做。他们七八个人前后用了二十多个晚上,终于在1949年最后一天深夜扎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天平村的第一条龙和六只花瓶。

王长根的堂客杜秀珍不仅人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经常帮大家做贴绵白纸之类的细巧活。有时候看大家扎龙扎得太晚,就烧一锅咸菜泡饭给大伙当夜宵。

龙扎成后,大家左看右看,总觉得少了点啥。杜秀珍从灶膛里取出一块木炭,在木头龙眼上涂了几下,龙的眼睛一下子就有神了。她又拿起湖笔,蘸着洋红洋绿在龙身的绵白纸上画上几条龙鳞纹,龙的周身都漂亮起来了。大伙一看,激动坏了,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受到材料的限制,头胎龙的头有点像牛头,又有点像蜥蜴头、鳄鱼头,或像姚申福所说的聚宝盆。龙的身体也就是将绵白纸上画着龙鳞纹的九个直筒子用绳子连接在一起,很难解开,龙尾上的蝙蝠像两片合在一起的风筝……这条龙的形象有点怪异,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或远古时代的物种。

好在龙的形象在天平村老百姓的心里较为模糊,大家的要求也不高,大致像条龙就行。如今我们进入了5G时代,但稻草龙、布龙、板凳龙尽管土得掉渣,却依然很活跃,深受人们喜爱。也许,这才是原汁原味的非遗魅力。

再说,人的审美观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培养形成的,接受长期的教育,在看过很多类似的物品之后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当时,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看到传说中的花龙灯出现在自己眼前,所以,大家满是新奇、激动。

王长根请姚申福、姚申林、赵顺风一起舞,但他们表示,自己年纪大了,还是吹唢呐好,舞龙,你们年轻人带劲。姚申福说:“长根,你是领头人,就舞龙头吧!”

就这么定了,王长根舞龙头,谈春根舞龙尾,唐景源舞龙珠,王秋如、赵金苟、张再新、洪荣芳、李珍山、李连法等舞龙身。

还有更令人惊喜的事,村上的老周看到了龙,想起自家的猪圈里还藏了一副新中国成立前留下来的锣鼓。他从稻草堆里把这些家当一件件挖出来清点了一下,有大锣、小锣、大镲、小镲、板鼓、铜鼓。老周抓起一把稻草把锣镲上结的灰垢使劲擦去,贼亮!

老周爽快地对王长根说:“你们拿去用吧!”

怎么分工呢?姚申福、姚申林各拿出一把爷爷传下来的唢呐,说:“我们就吹这个。”然后腮帮子一鼓,唢呐声嘹亮而高亢,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王曾宝敲大锣,赵元兄敲小锣,王忠国敲板鼓……“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隆咚锵,咚咚隆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锣鼓声响,整个天平村的氛围马上就不一样了,顷刻间就有过新年的喜庆气氛了。

唢呐声、锣鼓声就是集合的号角声,把天平村的老老少少都吸引过来了,大家左看右看,对这条龙啧啧称赞。

其实,第一次舞龙,大家只是举着龙胆怯地慢慢走着,根本不敢舞,因为参与做龙的几个人心里都很明白,动作一猛,说不定这条龙的骨架和面皮纸就断裂了。

尽管小伙子们小心翼翼,不敢迈开步子,但有锣鼓烘托气氛,有手拿花瓶的六个姑娘左右转圈圈为龙伴舞,还有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村民,现场的气氛像烧开的水沸腾起来了。

此时,跳花瓶的杏花姑娘还边跳边唱了一段当地流行的歌谣:

你出一我对一,蜡烛开花在屋里。

你出二我对二,韭菜开花起薹儿。

你出三我对三,牛角开花尖对尖。

你出四我对四,鸡菱包子开花一包刺。

你出五我对五,石榴开花过端午。

你出六我对六,茄子开花紫莴莴。

你出七我对七,菱角开花水兜里。

你出八我对八,南瓜开花像喇叭。

你出九我对九,葡萄开花做好酒。

你出十我对十,竹子开花人背时。

……

唢呐、锣鼓伴奏,花瓶伴舞,还有姑娘伴唱,更有村民的热情围观,给这条简单、粗糙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天平村第一龙撑足了面子,给刚刚翻身做主人的天平村人带来了扬眉吐气的全新感受,大家为这条龙的诞生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大年初二早晨,舞龙的小伙子们甚至还举着龙到隔壁的安吉上舍村亲戚家去拜了年。那些天,王长根、赵顺风、唐景源、赵金苟、王秋如、张再新、洪荣芳、李珍山、李连法、谈春根这些舞龙的小伙子和很多天平村村民一样,激动到无法入眠,连睡觉时都会感到自己被舞动的龙掀起。

沈梅生的堂客对别人说:“梅生这几天不知道发什么神经病,昨天晚上一脚把我从床上踢下来。我叫醒他问,他说梦里正在使劲舞龙。你舞龙就舞龙呗,用脚踢我干什么……”一番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1950年正月十五大清早,周边很多村的村民都来到了天平村,要看看这条龙的表演,应大家的强烈要求,这条纸壳龙又一次来到村上游走。但大家都认为,大过年的,这条龙就这么小心翼翼走几下,有点挑脚的穿大褂——冒充斯文,不过瘾。

在围观群众“舞一下!舞一下!”的吆喝声涛中,王长根和他的舞龙队明明知道这纸糊的龙经不起折腾,但一激动就豁出去了。

龙啊!你是从青姥塘诞生耕云洒雨的吉祥物,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是美好生活的象征,这种信任延续了几百年,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不远处的龙山上奇异的天象,传说中从青姥塘荷花丛里一跃而起能遇旱降雨的百叶龙,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想。百叶龙孕育诞生于静谧的荷塘,它腾空入云瞬间爆发的力量,正好与人们团结一致、勇敢拼搏、追求卓越、向往美好生活的最原始的动力和心灵期盼相吻合。

王长根大喊一声:“是虫还是龙,是龙就使劲舞起来!”全体队员群情激荡,放开手脚奋力狂舞,把一碗咸菜泡饭舞出了白米饭加红烧肉的干劲。结果才“哗哗”舞了十几下,龙的纸皮肤就开始像蝴蝶般在空中翻飞起来,龙的筋骨也像一条被倒拎着抖了十八下的青蛇般散了架。到后来,举过头顶的龙身只剩下几段不完整的耷拉着的竹架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龙废了,但围观的群众却大呼过瘾,舞龙的小伙子们更是感觉神气,也很有意义,这个年过得特别开心。从此,舞龙开始成为天平人心有所念、奋勇向前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