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联章节
第三十八章
上德[1]不德[2],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3],是以无德。上德无为[4],而无以为[5]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6]。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7]也,而乱之首也。前识[8]者,道之华[9]也,而愚之首[10]也。是以大丈夫居[11]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上德:“上”,指上乘的、上等的,高品质的;“德”,本义指遵奉正道而行,这里指遵行正道而呈现出来的特质、属性、状态;“上德”指最上乘的德(最高层次的品性,最上等的属性,最高明的状态)。
[2]不德:“德”为动词,指施惠、施德;“不德”指不以施行德为目的。
[3]不失德:“不失”,指不离开;“不失德”指言行不离开德,始终以施行德为目的。
[4]无为:不施为,不以施加个人意志的方式而作为。
[5]无以为:“以”,目的在于;“为”,指作为、行动;“无以为”指不出于什么目的而作为,泛指遵从天性行事的状态。
[6]攘臂而扔之:“攘臂”指挽起袖子,伸出胳膊;“扔”是指强力牵引,扯、拽;“攘臂而扔之”指挽起袖子伸出胳膊去强拽别人。
[7]薄(bó):衰微,不足。
[8]前识(shí):“前”,指先前存在的,过去就有的;“识”,指认知的知识、知道的道理,辨识的是非、规范等;“前识”指过去就存在的知识,事先得出的认知。
[9]华(huá):浮华,流露于外的显荣,外在的枝末。
[10]愚之首:“愚”,愚蠢,愚昧;“首”,开端,开头;“愚之首”,指愚昧的开端。
[11]居:处在,处于。
译文
具上乘之德者,不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才具备了真正的德。具下乘之德者,处处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不具备真正的德。具上乘之德者,自然行事,无所图求而为之。具上乘之仁者,施仁爱于人,无所图求而为之。具上乘之义者,施义举于人,有所图求而为之。而具上乘之礼者,施行礼于人,得不到回应,就举起胳膊强迫他人遵从。所以说大道失去了,德开始得到推崇;德失去了,仁开始得到推崇;仁失去了,义开始得到推崇;义失去了,礼开始得到推崇。礼是忠信缺失的表现,推行它就是祸乱的开始。事先存在的认知,不过是大道的浮华,追随它就是愚昧的开端。所以大丈夫选择内里的敦厚,而不居于外表的浅薄;选择本质的朴实,而不居于肤浅的浮华。因此取其厚实,而弃其薄华。
庄子补释
【原文】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庄子·知北游》
【复观译读】知道“道”的人不言说,言说“道”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用“不言”来设教。道不可以运用具体的行为招引,德不能够通过固定的途径达到。而仁可以通过施爱于人得到,义可以通过自我牺牲得到,礼可以通过互相伪装得到。所以说:“大道失去了,德开始得到推崇;德失去了,仁开始得到推崇;仁失去了,义开始得到推崇;义失去了,礼开始得到推崇。礼是忠信缺失的表现,推行它就是祸乱的开始。”所以说:“修行道的人每天都要清除伪饰,清除再清除以至于达到消除人为的境地,消除人为而任用自然,也就无所不能为了。”如今的人已经丧失真性而被物化,想要重新返归本源大道,不是很难吗!如果能顺利做到,恐怕只有得道的人吧!
【原文】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庄子·天运》
【复观译读】孔子拜见老聃讨论仁义。老聃说:“飞扬的糠屑进入眼睛,也会颠倒天地四方;蚊虻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也会让人通宵不能入睡。仁义给人的毒害更为惨痛乃至令人昏聩糊涂,对人的祸乱没有什么比仁义更厉害。你要想让天下人不至于丧失淳厚质朴,你就应该像自由的风一样自然地行动,一切顺于自然行事,又何必那么卖力地去宣扬仁义,就好像敲着鼓去追赶逃跑的人一样呢?白色的天鹅不需要天天沐浴而羽毛自然洁白,黑色的乌鸦不需要每天用黑色浸染而羽毛自然乌黑。乌鸦的黑和天鹅的白都是出于天然,不用去论辩优劣;名声和荣誉都是外在装饰,不用去散布张扬。泉水干涸了,鱼儿相互依偎在陆地上,互相用吐气来获得一点湿润,互相用唾沫来获得一点滋润,不如都在江河湖海中畅游而互相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