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天子:从献帝开始逆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7章 问对定策

待众人散去,殿内只剩下刘协与董昭二人。刘协缓缓起身,步履从容地走到董昭面前,脸上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笑意:“董昭,你可知朕为何单独留下你?”

董昭自被点名留下后,便一直恭敬地站在一旁。他身为智谋之士,早已猜到了刘协的用意,但他并未点破,只是微微一笑,顺着刘协的话说道:“陛下提到臣曾在袁绍麾下效力,想必是想了解袁绍吧?”

“此只是为其一。”刘协轻笑一声,转身回到上首坐下,目光依旧落在董昭身上,“也罢,你先说说袁绍如何?”

董昭略一沉吟,反问道:“不知陛下想了解袁绍的哪一方面?臣也好对症下药如实禀奏。”

刘协微微眯起眼睛,思索片刻后说道:“那就说说,你为何离开袁绍而转投张杨?毕竟袁绍乃天下第一大诸侯,实力雄厚!”

“陛下所言极是。”董昭先是恭维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几分深意:“秦末时,太祖高皇帝与楚霸王项羽争锋,项羽虽强,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刘协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不动声色地问道:“哦?你是不看好袁绍?冀州民富军强,兖州曹操臣服于他,就连幽州的公孙瓒也都不是他的对手。”

董昭面露不屑,直言不讳道:“袁绍虽强,却如项羽一般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又听不进忠言、滥用小人。冀州虽富庶,但若他继续如此,将来必为他人所夺!”

“这么说,你离开袁绍转投张杨,是认为张杨足以成大事了?”刘协追问。

董昭闻言,脸上露出一丝犹豫,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非也。”

“那是为何?”刘协见董昭沉默,笑着催促道,“朕并无他意,只是想听听你的真实想法。”

董昭轻叹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张使君虽仁慈,但实力有限,且无驭下之道。假以时日,恐被他人所谋。”

“无驭下之道?”刘协低声重复了一遍,脑海中浮现出历史上张杨被部将杨丑所弑的结局。

他沉默片刻,又问道:“既然张杨不足以成大事,你为何还留在他身边?”

董昭脸色黯然,语气中透着一丝苦涩:“袁绍欲除臣而后快,臣无处可去,只能暂时依附张使君,求得一时庇佑。”

“一时庇佑?”刘协眼中浮现出一丝笑意,目光如炬地盯着董昭:“那在你眼中,你的一生庇佑之所又在哪里?”

董昭微微抬头,与刘协的目光相接,只觉得天子的眼神是那么的深不可测。

他正要回答,却听刘协先一步开口:“据朕所知,你与兖州的曹操有来往。你认为曹操此人如何?”

董昭心头凛然,诧异地看着刘协。他确实与曹操私下有联系,甚至有过投奔曹操的念头,只是时机未到。

但他万万没想到,这位一直被权臣压制的少年天子,竟能洞察到如此隐秘之事。

一时之间,他竟有些愣住。

稍后,他定了定神,强压下心中的震惊,恭敬答道:“陛下,臣确实与曹操有过接触,但那都是公务往来,并无私交。

至于曹操其人如何,臣未曾与其深交,不敢妄加评断。”

“哦,原来如此。”刘协假装恍然大悟,随即话锋一转,突然问道:“那你觉得朕如何?”

董昭心头一震,饶是他智谋过人,此时也不禁有些慌乱。

他连忙躬身拜道:“陛下为天子,为君父,臣为陛下之臣,怎敢轻议陛下!”

刘协却不肯放过他,语气中带着几分逼迫:“朕非要你说呢?”

董昭深吸一口气,郑重答道:“陛下天纵英姿,虽一时困顿,但今日之后必将重掌权柄,中兴汉室!”

“既然朕天纵英姿,你又称为朕之臣,那为何不找朕庇佑一生呢?”刘协步步紧逼。

董昭猛地抬头,与刘协再次四目相对。他苦笑一声,叹道:“臣原本以为陛下留下臣,是为了询问朝廷应迁往何处之事,却未想陛下在此等着臣。”

他心中暗自感叹,君心难测,天子的心思果然深沉。

刘协微微一笑,带着几分诚恳说道:“董昭,你有才,袁绍不用你,张杨留不住你。朕为天子,朕要振兴大汉,朕来用你。不知你是否愿助朕再兴汉室?”

董昭沉默片刻,心中百转千回。他知道,天子这番话已是推心置腹,若再不表态,便是自绝于大汉。他郑重叩首,沉声道:“臣虽不才,愿为陛下尽微薄之力!”

刘协满意地点了点头,起身上前扶起董昭,笑道:“有公仁在,朕不至于身单力薄了。你初来朝廷,就任个议郎吧,以便为朕参谋决策。”

议郎,隶属光禄勋,虽官职不高,但接近天子,参与机要,对董昭来说,正是施展才华的绝佳位置。

董昭退后一步,恭敬行礼:“臣谢陛下厚爱!”

刘协回到上首坐下,招手示意董昭就近入座,随后问道:“方才公仁提到朝廷应迁往何处,朕确有此意。你有何高见?”

董昭坐定后,略一思索,谨慎答道:“如今陛下还未真正脱离险境,当务之急是要击退西凉军。”

“这个朕知道,朕问的是朝廷应迁往何处?”刘协摆了一下手,继续盯着董昭。

董昭无奈,朝廷如今漂泊不定,一旦迁往某处,那就意味着迁都至此。

而他也不是不敢说,只是从他嘴中说出口,定会引起某些朝臣的不满。

毕竟迁都是国家大事,事关大汉兴衰,而且还与诸臣和世家大族的利益息息相关。

更何况,他初来乍到,仅仅只是一小小议郎。可天子刘协的态度,他不得不回答。

斟酌了一下,他回道:“以臣之意,朝廷需尽快选定一处稳固之地,以图发展。”

刘协继续追问:“那依公仁之见,何处可为朝廷根基?”

事已至此,董昭此时也是敞开了心怀,随即微微一笑,面上带着几分自信:“臣以为,陛下不愿此时东归洛阳是上策。

洛阳自被董卓焚毁后,残破不堪,人口稀少,若无数年之功,难以恢复生机。因此,洛阳无法支撑陛下复兴汉室伟业。”

刘协点头赞同,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董昭继续说道:“纵观天下诸州,大多皆为诸侯所据。若陛下前往,恐会重蹈董卓旧事。因此,臣以为,河东乃最佳之选。”

“河东?”刘协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说说你的理由。”

董昭侃侃而谈:“河东北依吕梁山,东屏中条山,西临黄河,形成天然防御体系,乃形胜之地,可攻可守。孝武皇帝曾言:河东乃天下要脊!

此外,河东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易屯田养兵,且民间大多尚武,向来是朝廷禁军的优选之地。

更重要的是,河东物产丰富,盐、铁、铜等资源冠绝天下。若朝廷迁至此地,陛下便有了中兴汉室的资本。”

刘协听罢,沉默片刻后赞道:“公仁所言,与朕不谋而合!不过,还有一点公仁没有说出。”

董昭微微躬身:“愿听陛下教诲!”

刘协昂起头:“那就是河东无强藩在,朕暂时可无强臣威胁!”

董昭闻听,眼中闪过一丝亮光,由衷的赞道:“陛下远见,臣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