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肾脏病辨证纲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部分。辨证是中医诊断学,论治是中医治疗学。证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特有的概念,它既不是症状,也不是病名,而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当前阶段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的病理性质的概括。
辨证的过程,是以中医学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取得的病史、症状、体征(包括舌象和脉象)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以及正邪双方盛衰状况,而做出的诊断。
中医传统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淫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八种。这八种辨证方法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历代医家各自的临床经验总结,有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归纳方法和适用范围。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不能相互取代,又有各不全面,彼此重复的缺点,显得过于庞杂,给学习中医造成了不少困惑,亦阻碍了中医学的传承与交流。为此,笔者通过对八种传统辨证方法的剖析、研究和多年来的临床反复验证,创立了“病位病性辨证法”。这一新方法不仅涵盖了中医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核心内容,而且起到了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临证时先辨病位,后辨病性,病位病性相参,便是中医辨证的结论(即中医诊断),对提高中医辨证的精准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意义。
病位病性辨证的核心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确定疾病的病变部位(病位)和辨明疾病的病变性质(病性)的两大要素。如八纲辨证中的表、里;气血津液辨证中的气、血、津液;脏腑辨证中的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奇恒之腑中的脑、女子胞以及经络辨证中的14经脉等,都是属于辨明病变部位的内容,即病位辨证。寒、热(火、暑)、虚(不足、衰弱)、实(亢盛)、风、痰(饮)、燥、湿(水)、滞、瘀、毒等,都是属于辨别病变性质的内容,即病性辨证。唯独阴、阳二纲,既属病位辨证,又属病性辨证,两者兼容。它无所不指,无所定指,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将病位辨证与病性辨证结合起来,实行“病位病性辨证”法,是对中医传统辨证方法的高度整合和升华,起到了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效果,对提高中医辨证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医诊断学的一大创新与发展。

图2-1 病位病性辨证法与传统八种辨证方法的关系与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