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第三十六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老年语言学专栏主持人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 顾曰国*

老年语言学(gerontolinguistics)是研究老年人语言问题的学问。我国习惯上把出生年龄达60岁者归入老年人范畴。据国家第7次人口普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占总人口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占总人口13.50%(宁吉喆,2021)。着力研究这类人群的语言状况即在做老年语言学。

老年语言学如果作学科分类,应该跨老年学(gerontology)和语言学两个学科,目前这两个学科主题词里是查不到的。这是在预料之中的。老年学虽然有多年的历史,但一直着力于老年医学、老年护理、老年心理、老年社会、老年经济问题等研究,老年语言问题还没有进入多数研究者的视野。同样,在语言学界,语言本体研究,语言习得特别是儿童语言习得,吸引了大量研究者,成果不可胜数。相比之下,老年语言问题很少有人问津。

老年语言学虽然在老年学或语言学里还没有正式的位置,但并不等于说它不应该有合法的身份。老年语言学这个提法,跟诸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是一致的,即都是依据其研究对象而命名。老年语言学作为术语提出来,其合理性在哪里?这个发问不是没有根据。有位资深教授曾经善意地质问过作者。我们认为,研究的合理性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是否独立于研究者而存在。老年语言现象自人类进化拥有语言后就已经存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世界老龄研究会(the World Assembly on Aging)的研究,人口老龄化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非但不能缓解,而是会更加严重。我国作为人口规模和老年人口规模最大、老龄化最迅猛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中国社会的新常态”(陈卫,2016:83)。可见,开展老年语言学研究在未来很长时期内是刚需。

老年语言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其复杂性自然不必说。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视角观察各自感兴趣的某些方面,形成不同的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论模型。对于方兴未艾的老年语言学来说,这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在西方,老年语言现象的现代研究,布洛克的失语症研究可以作为标杆之一;20世纪下半叶相继出现的临床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也都关注老年语言现象;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老年语言现象研究向脑神经科学领域进军。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了临床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失语症学,加上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老年人话语,提出老年语言学是不是有悖学界公认的节俭原则(Principle of Parsimony)?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主要理由如下:(1)临床语言学等关注的老年语言现象主要是跟老年生理病变相关联的老年语言现象。我们知道,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迅猛发展,超康健老人、成功老龄老人等越来越多,这些健康老人的老年语言现象同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此外,有些老年人患有老年性疾病,但他们的语言能力并没有受到伤害。弄清楚这些复杂情况的背后机理,无疑是非常必要的。换句话说,现在通行的术语,其内涵和外延都不能涵盖所有的老年语言现象。(2)老年语言学突出“老年”,目的还在于推动与老年学(gerontology)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

我们先前应邀编辑过“老年与社会”专栏,随后也编辑了《老年语言学与多模态研究》文集。这些只不过是尝试而已。《语言学研究》邀请我们编辑本学刊“老年语言学”专栏,是对我国开展老年语言学研究的大力支持。为此,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老年研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我们专门召开了“老年语言学研究专题论坛”,特邀国内十几位致力于老年语言学研究的同仁当面切磋交流。

本专栏从论坛论文中根据截止日期文章成熟的程度筛选其中5篇,分别为(1)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的《论老年人语言能力评估在我国语言能力评估体系中的定位》。此文在回顾我国历代语言能力评估四个范式的基础上,深入讨论老年人语言能力评估的性质与方法。(2)华东理工大学周德宇的《我国老年人话语多模态语料库建设与反思》。此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老年多模态语料库老年语言能力与语言障碍研究”的阶段性成果。(3)中山大学徐翌茹、关玲的《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中“陪同”参与问诊的会话分析研究》。此文弥补了医患陪同话语研究的薄弱环节。(4)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永伟、北京大学范明威的《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老年人多模态语料库切分标注平台研制》。此文代表当前最新网络技术支撑老年语言学研究的成果。(5)北京外国语大学刘沛鑫、滴石的《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生死祭与终极关怀:以瑶池对话系统为例》。此文把最新人工智能技术成功用于提升传统家庭祭祀,为推动数字人生不朽研究提供一个范例。

遴选上述5篇论文遵循“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推陈出新”的原则。文章均属作者原创,本专栏首发。

参考文献

陈卫,2016,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3(06): 82-92.

宁吉喆,202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www.gov.cn(2024-2-10检索)